比如,街区与小区究竟是何关系?步行基础设施网络如何创造性地解决街区制与社区安全、行为习惯乃至社群认同的矛盾等。真正使得街区与街道形态变得复杂的是现代邻里观念的出现,路网与门禁系统的复杂化,私密与公共功能的分区,交通方式的多元,促使邻里成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从狭义来看,产生现代邻里观念的邻里单位一词代表了从原理,到方法,再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纵向贯通的城市设计体系。......
2023-09-30
从上文整理的线索来看,城市建筑学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前后,对于城市建筑学的理解主要放在对类型学的关注上,并且此时类型学依然是一种抵抗现实羁縻、追求自由创作的工具;1990年代末,涌现出一批从城市研究或城市设计的操作角度来看城市建筑学的文章,也出现了反思类型学庸俗化的声音,这种转向与其历史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如前文中所言,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国内理论环境是适合于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的引介的,一方面,建筑师主体身份的觉醒和独立事务所的诞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国有大设计院刻板的功能至上主义;另一方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也使人们开始关注罗西给出的方法论,由于《城市建筑学》成稿与英译本与中译本出现的时间差,后者变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批判。在这两个背景之下,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对城市建筑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类型学的讨论上。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1990年代末之前,中国普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被进行形式分析的城市的观念。虽然当时也存在城市和乡村,人们也会区分城市和乡村,但是城市是作为一种沉默的事实,而非被审视、被观察的对象。因此,尽管《城市建筑学》是一本有关城市建筑的书,但是在特定的城市化尚未完全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层面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太多打动当时的人。
到199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观念开始形成。当人们再次拿起城市建筑学的时候,读到的东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恰恰验证了维德勒所言——“第三种类型学”(即罗西的类型学)因为城市建筑自身的发展而建立起了自身的本体概念。正因为“中国现代城市”这一本体对象的构建,正因为现代城市的样貌已经在那时的建筑师面前初具雏形,类型学才拥有了经验研究的基础。同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的城市形态导引的规范化已经极为普遍,清晰的“城市设计”的概念开始取代不那么明确的“城市建筑学”,在补课式的实践大潮中的建筑师与规划师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规范创作的理论,而对文献、史料与批判视角胃口大开的青年理论学者们则不满足于囫囵吞枣式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自20世纪末起到21世纪初,许多解读罗西的城市观念,甚至利用其观念进行城市设计的文献出现了,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一些。这种有趣的变化反映出学术文本在被解读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时代和地域局限性。引介和解读西方理论,无论是从文本筛选还是从解读视角来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实践所用,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立场,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因此,从对城市建筑学的解读变化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师们的困惑和需求之变化,在这薄薄的一本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我们的本土语境里得到解释的30余年中,所折射出的是中国建筑自身的发展和观念的演变。
有关邻里范式 技术与文化视野中的城市建筑学的文章
比如,街区与小区究竟是何关系?步行基础设施网络如何创造性地解决街区制与社区安全、行为习惯乃至社群认同的矛盾等。真正使得街区与街道形态变得复杂的是现代邻里观念的出现,路网与门禁系统的复杂化,私密与公共功能的分区,交通方式的多元,促使邻里成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从狭义来看,产生现代邻里观念的邻里单位一词代表了从原理,到方法,再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纵向贯通的城市设计体系。......
2023-09-30
仅当新城市主义描绘了一种可以普遍化的社区形式,并仅当它所描绘的理论具有被验证或实践的可能时,它的方法论意义与对本土实践的参照意义才是有效的。那么新城市主义的规范性在何种程度上是成立的呢?当代中国的城市设计实践是消解还是强化了新城市主义的指导意义?城市设计脱胎于现代主义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延伸。而城市主义的概念明显来自于新城市主义对经典欧洲大陆城市主义的回访,是一系列反思现代主义的运动推动下的产物。......
2023-09-30
作为城市设计准则的新城市主义诞生于1991年。自此,从1993年到1995年,共有3届“新城市主义大会”分别在亚历山德里亚、洛杉矶与旧金山召开,阿瓦尼原则遂扩充为《新城市主义宪章》。“新城市主义”这一概念在近年的专业话语中至少会以3种面孔出现。新城市主义是否普遍化了特殊情况?进一步地,新城市主义究竟在哪些方面已经渗透进中国当代的城市设计理论中?最重要的是,新城市主义究竟“新”在何处?......
2023-09-30
在大型商品房社区建设成为我国住宅供应的主要形式后,邻里单位所定义的半公共、半私有的社区领域构成了空间权属与治理权限之间矛盾的前线。从1922年起,该基金会大力资助对纽约市及周边的新区规划研究。佩里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的各项研究都与罗素·赛奇基金会密切相关。[4]库利提出了“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的概念,来自1909年出版的论著《社会组织:对群体思想的研究》。斯泰恩在写给芒福德的信中经常提及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30
在“契约”之外,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动员与价值推广的措施必不可少。即使今天产生这种环境的政治条件已经不再具备,它的意义已经不再彰显,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还原,那么,我们不仅无法理解形成当代香港空间形态的历史驱动力,而且对深受香港影响的我国整个改革开放时期城市发展史的全面理解与反思也无从谈起。......
2023-09-30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指标的主要来源是西方发展百年的“区划法”[1]。1916年区划法与1961年的区划法修订一起决定了纽约的天际线。形式规范是一种更定制化、精细化的区划手段[2],它主张为场地量身定制形态导引,与保证最低标准的区划法是两种时代语境的产物。图12-1形式规范“迈阿密21”中所规定的街角形式类型表图12-2中国大城市的典型城市断面样例......
2023-09-30
对于罗西的这一本书而言,原文在意大利语语境中似乎翻译成“城市建筑”和“城市建筑学”都没有错。而一直到2006年黄士钧的《城市建筑学》出版时,仍然可以看到,包括童明在内的一些作者仍然使用“城市建筑”作为这本书的标题。因此,从童明的角度来看,将该书翻译成“城市建筑”,尊重了该书内容的原意;而翻译成“城市建筑学”,也同样尊重了该书出版的历史语境。......
2023-09-30
“邻里”是城市建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也是兼具物质与社会凝聚力的人类聚落基本形式。对邻里的讨论将贯穿本书的所有讨论。不同的城市主义学说均以不同的态度审视邻里,并形成各自的城市空间观。从1990年代开始活跃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就是一种继承并发展了邻里单元观念的规范性理论。本篇从学理层面阐述“邻里”这一概念的渊源与演进。......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