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邻里范式:城市建筑学的解读视角研究结果

邻里范式:城市建筑学的解读视角研究结果

【摘要】:从上文整理的线索来看,城市建筑学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两个背景之下,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对城市建筑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类型学的讨论上。因此,从对城市建筑学的解读变化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师们的困惑和需求之变化,在这薄薄的一本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我们的本土语境里得到解释的30余年中,所折射出的是中国建筑自身的发展和观念的演变。

从上文整理的线索来看,城市建筑学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其中很明显的一点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前后,对于城市建筑学的理解主要放在对类型学的关注上,并且此时类型学依然是一种抵抗现实羁縻、追求自由创作的工具;1990年代末,涌现出一批从城市研究或城市设计的操作角度来看城市建筑学的文章,也出现了反思类型学庸俗化的声音,这种转向与其历史语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如前文中所言,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国内理论环境是适合于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的引介的,一方面,建筑师主体身份的觉醒和独立事务所的诞生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国有大设计院刻板的功能至上主义;另一方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也使人们开始关注罗西给出的方法论,由于《城市建筑学》成稿与英译本与中译本出现的时间差,后者变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批判。在这两个背景之下,不难理解为什么当时对城市建筑学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类型学的讨论上。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1990年代末之前,中国普遍还没有形成一个可被进行形式分析的城市的观念。虽然当时也存在城市和乡村,人们也会区分城市和乡村,但是城市是作为一种沉默的事实,而非被审视、被观察的对象。因此,尽管《城市建筑学》是一本有关城市建筑的书,但是在特定的城市化尚未完全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层面的内容似乎并没有太多打动当时的人。

到199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观念开始形成。当人们再次拿起城市建筑学的时候,读到的东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恰恰验证了维德勒所言——“第三种类型学”(即罗西的类型学)因为城市建筑自身的发展而建立起了自身的本体概念。正因为“中国现代城市”这一本体对象的构建,正因为现代城市的样貌已经在那时的建筑师面前初具雏形,类型学才拥有了经验研究的基础。同时,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的城市形态导引的规范化已经极为普遍,清晰的“城市设计”的概念开始取代不那么明确的“城市建筑学”,在补课式的实践大潮中的建筑师与规划师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指导实践、规范创作的理论,而对文献、史料与批判视角胃口大开的青年理论学者们则不满足于囫囵吞枣式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自20世纪末起到21世纪初,许多解读罗西的城市观念,甚至利用其观念进行城市设计的文献出现了,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一些。这种有趣的变化反映出学术文本在被解读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时代和地域局限性。引介和解读西方理论,无论是从文本筛选还是从解读视角来看,最终的目的都是为实践所用,借鉴他人的方法和立场,解决此时此地的问题。因此,从对城市建筑学的解读变化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建筑师们的困惑和需求之变化,在这薄薄的一本书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我们的本土语境里得到解释的30余年中,所折射出的是中国建筑自身的发展和观念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