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身和染齿原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染色植物、矿物甚至是一些动物的胆汁、血液等。图6-26楚雄地区“跳小豹子笙”除了文身之外,在人体的皮肤上用植物染料进行绘画以增加美感和神秘感的皮肤美饰文化也在一些民族中得到保留。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染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生存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以及价值取向,造就了多样的植物染色文化。......
2023-09-29
(1)布依族织物染色文化
除了染“花米饭”外,罗平的布依族还有一种传统的染布技艺,即布依语称“读典”的蜡染。蜡染的主要原材料有蜂蜡、蓝靛液、白布等,经蜡染艺人用精湛的技艺勾画而成,其中用以制作蓝靛染料的是一种名为“皮那”的植物,即菘蓝。布依族蜡染艺人染布时需先将重要的原料蜂蜡加温融化,用蜡刀上蜡液,在白色的绢布上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放入染缸进行多次漂染,使之变成蓝色或靛青色,再将染印加温以去蜡,煮脱蜡质后,原点画蜡汁的地方便呈现出美丽的白色花纹图案,一幅精美的蜡染布即可制成(图6-23)。
图6-23 蜡染布(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扎染古名“绞缬”,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在历史上曾经与蜡染、镂空印花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纺织品印染技术,唐代时尤为兴盛。近代以后,该技艺在很多地区逐渐销声匿迹,目前仅在中国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有存留,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大理白族扎染(图6-24)。因为在印染之前,需要用针线将棉质或棉麻的白布按设计的各类图样缝制成结,之后才能放入染缸染色,故名扎染,当地又称疙瘩布、扎花布、疙瘩染等。大理地区的扎染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早在东汉时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穿着的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明清时期,白族扎染技术已到达很高水平,商业贸易也不断加强,出现了染布行会。大理白族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要么是苍山云霞、要么洱海浪花、要么塔荫蝶影、要么花鸟鱼虫,各类花色千姿百态,妙趣天成。色彩上,大理的扎染以白、青两色为主色,白色在白族地区是吉祥的象征,青色则象征希望、纯朴和真挚,青白结合就表示“清清白白,光明磊落”,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白族人淡泊、宽容的心态及对至善人生理想的追求。而其中染青的颜料就是靛蓝,当地人称 “土靛”或“湿靛”,主要用上述提到的板蓝、蓼蓝等植物制作而成。染色时,用棉线把棉布按预设的图样串缝、捆扎成疙瘩布,放入盛有蓝靛液的染缸中反复浸泡至理想色彩,之后清洗并将串缝、捆扎的棉线拆除,再进行熨烫压,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蓝底白花扎染布即可呈现在我们眼前。
图6-24 大理白族扎染(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哈尼族的板蓝染色文化
板蓝是哈尼族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特殊植物。红河南岸哈尼族传统社会认为哈尼族人去世以后,只有穿着传统染制的蓝靛土布衣服下葬,其魂灵才能被祖先的世界所接纳;在举行正式的宗教祭祀或者是节日庆典的时候,参加者也必须穿着传统服饰才会被神灵认同。所以,栽培板蓝用于制作染布原料——靛蓝的技术一直是哈尼社会中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尼族是一个崇尚黑色的山地民族,把黑色作为族群服饰的主色调,他们视黑色为吉祥色、保护色,是生命的底色,这种关于色彩的认知在哈尼族民间还有一些传说故事。传说远古时代的哈尼族喜欢穿白颜色的衣服,由于受到其他强势民族的欺压,他们不得不离开故土往西南的大山里迁徙。但是,在迁徙的过程中白色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有一天,两个哈尼族被敌人追赶着逃进了茂密的丛林里,他们在树林里东躲西藏,无意间衣服被林间一种植物的叶子染成了黑色,遂与黑沉沉的森林融为了一体,从而成功躲避了敌人的追捕幸存下来。从此以后,哈尼族便将这种救命的植物奉为神物,并将黑色视为生命的保护色,在各种重大仪式和节庆中要穿着甲其汁液染制的衣服,这种植物就是板蓝。哈尼族种植板蓝的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从14世纪中叶明王朝统治云南起,大量的中原汉人移民到云南各地,同时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种植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哈尼族地区也出现了“土田多美,稼穑易丰”,“多种靛”的繁荣景象,以善种稻谷、靛草以及饲养“花猪”著称。
图6-25 红河州金平县哈尼族的制靛和染布(摄影:李建钦)
在滇东南的哈尼族地区,每个村寨周边适当的地方都设有几个用石头、水泥和石灰制成的圆形深塘,人们称其为靛塘,用于制作靛蓝(图6-25)。在哈尼村寨里,靛蓝制作是哈尼族妇女专门的工作,制作靛蓝时首先需要将新鲜的板蓝植株拔出,洗净,放在大容器里浸泡4~5天,待板蓝根腐烂,浸泡的水开始变色时将茎叶捞出,加入石灰水进行搅拌,之后过滤将剩余残渣捞出,靛水沉淀去除水分即形成凝固的靛蓝。染色时将靛蓝在染桶里溶解,取土布在桶里浸泡,数小时后捞出土布用流水洗净晾干,然后再次浸泡染色,如此重复数次即染成。在浸泡时,还需加入旱冬瓜叶和当地人称为山羊藤(菝葜的一种)的植物以固着颜色。在日常生活中,山区的哈尼族群众还用板蓝根入药来治疗发烧、感冒等各种常见疾病。由于板蓝根易成活,施肥少且牲口不吃,所以,板蓝根常被村民种植于田头地脚、房前屋后。近年来有药材商人到山区大量收购板蓝根,故有许多村民也在田地里规模种植以创造经济价值。
有关云岭草木情 :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趣谈的文章
少数民族文身和染齿原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染色植物、矿物甚至是一些动物的胆汁、血液等。图6-26楚雄地区“跳小豹子笙”除了文身之外,在人体的皮肤上用植物染料进行绘画以增加美感和神秘感的皮肤美饰文化也在一些民族中得到保留。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染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生存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以及价值取向,造就了多样的植物染色文化。......
2023-09-29
云南少数民族使用最多的蓝染植物是爵床科的板蓝(马蓝),也有少部分使用蓼科的蓼蓝和十字花科的菘蓝的情况。合成染料引入之后,种植板蓝制作靛蓝颜料的传统仅在西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保留。蓼蓝在我国大江南北均有栽培或为半野生状态生长,其叶富含色素,可制靛蓝染料,自古以来即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约在5世纪时蓼蓝自中国传至日本,在当地广为栽培利用,成为日本主要的蓝染原料,因此,蓼蓝也被称为日本蓝。......
2023-09-29
哈尼族的野生食用植物多达百余种,包括各类茎叶类野菜、块根、菌类和竹笋等。被当地哈尼族食用的常见野生喜湿植物包括水芹、野芋、野慈姑、鸭舌草、积雪草、鱼腥草、野薄荷、节节草、沼生蔊菜等等。擅长于利用野生水生植物,这也成为哈尼族有别于其他山地民族野生植物利用的特征之一。......
2023-09-29
事实上,石斛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指兰科石斛属的一大类植物。在滇南傣族地区,人们对石斛兰非常珍爱,他们常常于深山中挖来石斛兰,将其移栽在自家的庭院里,屋顶上,细心呵护。傣族人对石斛兰的钟爱甚至于崇拜的情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从此,石斛花便成为傣族人心目中的吉祥之花,幸运之花。等到来年四月傣历新年之时,石斛花会开出串串美丽的花朵,人们又该迎接太阳神的到来了。......
2023-09-29
云南可食用的野生花卉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以下介绍几种云南各地餐桌上常见的食用花卉植物。棠梨花棠梨花是云南山区各民族春季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野生花卉。待捡去杂质,将花朵放入清水中洗净之后即可烹饪,云南各民族食用金雀花时或素炒,或煮汤,或佐以鸡蛋、鲜肉或者其他调料一起炒食,食法多样。......
2023-09-29
在我国众多的神话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是一个经久流传与药用植物利用起源相关的民间故事。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草药知识愈来愈丰富,其药性药理也得到后人的不断实践验证,最后于东汉时集结成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本草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图4-2野生抗疟植物“黄花蒿”此外,诸多流传于各地民间的地方本草著作,也大量记录了当地民族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2023-09-29
云南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为云南省省花和昆明市市花,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的美誉。据考证,云南各民族引种山茶的历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大约在南北朝前期,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昌盛之时,云南山茶花就已经沿着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腾冲一线的丝绸古道所经之地广为传播,成为古道沿线的各民族如白族、纳西族、汉族喜爱的栽培花卉。如今,云南山茶花已经成为云南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之一,在未来也必将大放光彩。......
2023-09-29
一般来说,古人对用于染色的植物并没有太多限定,只要具有鲜艳色彩的植物均可作为染色原料,使用的部位也各异。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均可成为染色的来源。然而,大潮虽然退却,仍有细流塘洼得以存之,值得庆幸的是在像云南这样的一些边远民族地区,因为植物资源丰富易得,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影响力强等诸多原因,使得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及其相关植物知识能偏安于一隅,沉淀在一些社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留。......
2023-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