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红色染料植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红色染料制备

红色染料植物: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红色染料制备

【摘要】:红花含有丰富的红花色素和红花黄色素,可做红色和黄色染料。红花的红被誉为“真红”,能染出非常艳丽的效果,而且可以直接在纤维织品上染色,所以在合成染料出现之前是民间极为重要的红色染料。红花的红色素因为来源于天然,所以不但可以用来染制针织品,也可用来给食物染色。玫瑰茄花萼肉质红色,含有大量的花青素,是制备玫瑰茄红色素的主要原料。苏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红色染料之一,我国使用苏木染色的历史十分悠久。

(1)红花

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别名草红花、刺红花,为菊科红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植物特征为:茎直立,高约20~150厘米,上部有分枝,茎枝呈淡白色,光滑无毛,茎叶在下部,呈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叶片质地坚硬,具革质,边缘有锯齿,齿顶有针刺。花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苞叶围绕,苞片椭圆形,边缘有针刺,总苞卵形,有4层;花冠为红色、橘红色;果实为倒卵形,乳白色;一般花期5~7月,果期7~9月[2]。红花(图6-1)含有丰富的红花色素和红花黄色素,可做红色和黄色染料。红花染料具有色泽艳丽、耐高温、耐低温、耐光耐酸、耐还原、抗微生物和安全无毒性等优点,在民间使用历史十分悠久,深受人们的欢迎。

图6-1 红花(摄影:洪利亚)

野生红花原产于埃及,中亚和南亚地区也有可能是野生红花变种的起源地。据资料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会使用红花染色的绷带来捆扎包裹木乃伊,因为他们认为红花中的色素具有神奇的防腐作用。中国种植红花的历史也很久远,汉代张骞通使西域时,从中亚带回了红花的种子,从此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红花种植,红花染色技术也随之逐渐成熟。红花的红被誉为“真红”,能染出非常艳丽的效果,而且可以直接在纤维织品上染色,所以在合成染料出现之前是民间极为重要的红色染料。染制的过程并不简单,人们将红花采回捣碎成浆,用清水浸泡以使红花中的黄色素得到充分溶解,然后采用过滤的方式去除黄色素,留下红花残渣。之后再用发酸的淘米水或酸醋冲洗,进一步去除红花中的黄色素,此时余下的部分就是含有红色素的红花。需要使用时,用带碱性的草木灰漂洗,即可溶解出用于染色的红色素。

红花的红色素因为来源于天然,所以不但可以用来染制针织品,也可用来给食物染色。在过去,人们将红花干花捣烂成粉之后与滑石粉混合可制成女性最喜爱的化妆品——胭脂。除了染色之外,红花还是重要的中药材。红花性温,味辛,入药可通经脉,活血络,用于治疗痛经、闭经、瘀滞腹痛等妇科疾病;因为其种子含油量高,也可用作油料作物。红花植物本身能抗寒、抗旱、耐盐碱,生命力和适应性较强,我国北方及新疆等地广有栽培。在云南,红花种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丽江怒江和临沧等地。

(2)茜草

茜草(Rubia cordifolia)别名四轮草、风车草,为茜草科茜草属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本植物(图6-2)。其茎长通常可达1.5~3.5米;茎从根状茎的节上发出,为数众多,细长,茎有4棱,棱上有皮刺;根状茎和节上长有须根,均为红色;叶通常为4片轮生,呈披针形,边缘有齿状皮刺;花为腋生和顶生的聚伞花序,花冠淡黄色,花期一般8~9月;果食球形,10~11月深秋时成熟,为橘黄色或红色[3]。茜草的果实质地坚硬,有调皮的孩子喜欢摘了塞在中空细竹筒、芦苇秆或笔杆中充当子弹射击玩耍。茜草主要生长于疏林、灌丛中、林缘或草地上,在中国的北方、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区域都有生长,云南的分布也较广,大部分区域都可以找到这种植物。

图6-2 茜草(上图摄影:杨立新;下图来源:百度图片)

茜草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使用的染红色的植物,在红花被引进之前,茜草一直是古代主要的红色染料来源。用茜草所染不是红花那种鲜艳的真红,而是稍暗的土红,在印染界有专门的术语称为Turkey red,即土耳其红。茜草的根富含色素,主要为茜素、茜紫素、赝茜紫素三种,其中以茜素为主[4]。茜素着色固牢度较好,但是直接用其印染的话只能得到较浅的黄色,效果并不好。所以,人们采用加入媒染剂的方法来提炼色泽,过去主要采用“根茎入矾煮染”,将红矾、蓝矾、白矾等和茜草根一起煮,提取出绛红色汁液,再将丝麻浸泡其中进行染色,所谓“高坡蔓染草,血色浴红衣”。所以,茜草是一种典型的媒染染料[5]。添加不同的媒染剂会导致颜色色泽产生差异,所以过去各地的染匠各持自己的配比秘方,不传外人,当中以色泽鲜艳饱满不易褪色者为最佳。

(3)玫瑰

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锦葵科木槿属植物,在前述饮料植物中已有提及。除了饮用之外,玫瑰茄的花萼可提取天然食用色素,因为其来源天然,毒副作用小,且具有利尿解毒,促消化、降血压的药用功效,所以常常被用于食物性染色。玫瑰茄花萼肉质红色,含有大量的花青素,是制备玫瑰茄红色素的主要原料。玫瑰茄红色素属于花色苷类色素,这种水溶性色素在遇酸性时可呈鲜红色,中性偏碱性时颜色逐渐由红色向褐色、紫色过渡。因为玫瑰茄全身都是宝,可入药、可染色、可做饮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又有“植物红宝石”的美誉,在云南主要种植于南部热带地区,为民间常常使用。

(4)苏木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别名苏方、赤木、红柴等,为豆科云实属小乔木(图6-3)。其树高可达6米以上,茎枝长有疏刺;叶片为羽状复叶,羽片7~13对,小叶10~17对,为长圆形;花序为顶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黄色宽倒卵形花瓣,花托为浅钟形;果实为长圆形扁状木质荚果,成熟时为红棕色,具有3~4粒种子;花期5~10月,果期7月至翌年3月[6]。苏木原产于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缅甸、马来半岛、越南等地,苏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东、台湾等省区,云南金沙江河谷的元谋县、巧家县和红河河谷有苏木的野生分布。

图6-3 苏木(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及百度图片)

苏木的枝干去除外皮和边材之后的心材呈红黄色或黄棕色,可提取有价值的红色染料,其所含色素主要是苏仿木素和苏木精。与茜草类似,苏木也属于媒染染料,添加入不同的媒染剂之后,可以得到以红色为核心的偏淡偏浓的色彩,如浅红、红、绛红、暗红、紫色甚至褐色等一系列色彩,色彩表现力十分丰富。苏木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红色染料之一,我国使用苏木染色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关于苏木利用的记载是西晋时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其中提到“苏木,树类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绛,渍以大庚之水,则色愈深。”唐朝时,苏木的使用更为广泛。当时朝廷四品官员所着的官服即为苏木染红,当时称为绛色、绯色、赤色、朱色等。绛色在中国红色系中代表着富贵与福气,从唐代的画作中,我们也能看出当时人们对苏木红的喜爱。相传,杨贵妃出浴时穿的也是苏木染的绯色浴袍。及至明清时期,苏木染红的技术已非常成熟。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非常详细地记载了苏木染色的技术,并描述了苏木加入不同媒介物之后所产生的色相变化特征。19世纪以后,人工合成染料技术被引入中国,传统的天然染料工艺技术受到极大冲击,逐渐萎缩保留于像云南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结合,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染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