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身和染齿原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染色植物、矿物甚至是一些动物的胆汁、血液等。图6-26楚雄地区“跳小豹子笙”除了文身之外,在人体的皮肤上用植物染料进行绘画以增加美感和神秘感的皮肤美饰文化也在一些民族中得到保留。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染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生存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以及价值取向,造就了多样的植物染色文化。......
2023-09-29
中国使用植物进行染色由来已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我国最早的历书《夏小正》中提到早在夏代,先民们就已经会使用一种叫蓝草的植物进行织物染色,并采用人工种植的方式栽培蓝草以获取染料来源,这也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染色植物的记录,古人所着“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青布蓝衫”颜色即起源于此;《诗经》中也提到了古人使用茜草、蓝草等制作红、青、蓝等各色染料的情况。据成书于两汉时期的儒家经典《周礼·地官》记载,先秦时期,负责民政事务的官员“地官”中已经专门设有掌“染草”的职位,主要负责“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说的是“掌染草”的官员在春秋时节向山农大量征收用于染色的草木,用秤称量收购以后储存起来,待到需要之时再分发给染色的匠人使用。至汉代,我国的植物染色技术已经日臻成熟,除了获取天然生长的植物资源制作染料之外,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染色植物以满足需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若千亩栀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意思是一个人如果能拥有千亩的栀子和茜草,那么他的财富可以与一个千户侯相匹敌。这里提到的栀子和茜草皆为染色植物,说明了这些染色植物在当时已经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的各种颜色丝麻织品作为有力物证也证明了当时的染色技术之高,人们对染色植物的需求之众。中原之外,我国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也很早就有了植物染色的技术。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文献中记载,早在汉代,被称为“盘瓠蛮”“五陵蛮”的苗族、瑶族先民就开始“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裳斑斓。”[1]可见当时的苗族瑶族已经掌握了较为成熟的纺织技术和用植物染料对织品进行染色的技术。
一般来说,古人对用于染色的植物并没有太多限定,只要具有鲜艳色彩的植物均可作为染色原料,使用的部位也各异。《唐六典》中即有记载:“凡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均可成为染色的来源。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可供染色的植物达数千种之多。人们根据植物的不同色彩特性,创造出了丰富的植物染色工艺技术。可以说,利用染色植物制作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代以后,随着染色技术的不断发展,制作方式更简单,着色度更高的合成染料逐渐取代了植物染料,曾经风靡历史的植物染色逐渐退出历史大舞台,一些优秀的相关传统知识与技术也憾然消失。然而,大潮虽然退却,仍有细流塘洼得以存之,值得庆幸的是在像云南这样的一些边远民族地区,因为植物资源丰富易得,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影响力强等诸多原因,使得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及其相关植物知识能偏安于一隅,沉淀在一些社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留。比如就纺织品的染色来说,秦汉时期出现的“阑干斑布”,汉代时出现的“具有观赏性的蜡染”以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纹缬”,都随着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一同传承至今。
时至今日,在多民族聚居的云岭大地上,传统植物染料在各民族生产生活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植物染色被用于服饰、食品、装饰等多个方面。以染色植物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西双版纳地区为例,目前已记录的染色植物中,仅用于食用的染色植物就有39种,分属于25个科和33个属,世居于此地的十余个民族均保留有使用染色植物的传统。当然,不同的民族由于饮食习惯、居住环境及海拔高度的不同,对植物物种和颜色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由于染色植物生长于天然的环境中,因季节、气候、水热条件、生长区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哪怕是同一种植物萃取出的染液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少有绝对的重复,因此染出的各类物品色泽生动自然,似乎也像植物一样具有了神奇生命力。当人们穿着植物染色的衣裳,品食着天然染色的食物,沐浴着大自然的芬芳时,那种感觉仿佛漂泊的游子回到故土,心灵与大自然紧紧相连。
有关云岭草木情 :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趣谈的文章
少数民族文身和染齿原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染色植物、矿物甚至是一些动物的胆汁、血液等。图6-26楚雄地区“跳小豹子笙”除了文身之外,在人体的皮肤上用植物染料进行绘画以增加美感和神秘感的皮肤美饰文化也在一些民族中得到保留。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染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生存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以及价值取向,造就了多样的植物染色文化。......
2023-09-29
在我国众多的神话传说中,“神农尝百草”是一个经久流传与药用植物利用起源相关的民间故事。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草药知识愈来愈丰富,其药性药理也得到后人的不断实践验证,最后于东汉时集结成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本草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图4-2野生抗疟植物“黄花蒿”此外,诸多流传于各地民间的地方本草著作,也大量记录了当地民族对药用植物资源的认知和利用方式。......
2023-09-29
作为一种在古代社会最能获得稳定食物来源的方式,人类采集野生植物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在一些野生资源丰富的地区,采集野生食用植物进行利用仍然是当地人重要的生计行为,有大量野生植物被认定为“救荒植物”。因为野生食用植物对于人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对其的认知和利用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得到流传。......
2023-09-29
云南是气候奇观的博物馆,整体上来看云南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干湿季分明。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较大,所以云南的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明显。滇南、滇西南和滇东南低地河谷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长夏无冬,干湿季分明。因此,在云南,我们也常听到诸如“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高十丈,大不一样”的民谚,这些都是对当地独特气候环境最形象的描述。......
2023-09-29
云南是大山的故乡,全境国土面积有94%以上都是山地。一般来说,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高原可分东西两大地形区域。该地区向北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玉龙雪山等险峻山脉以气贯长虹之势自北向南排列,海拔约3000~4000米左右,山高谷深。纵观云岭大地,正可谓“千峰叠嶂争奇秀,万壑纵横竞峥嵘”。......
2023-09-29
云南可食用的野生花卉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以下介绍几种云南各地餐桌上常见的食用花卉植物。棠梨花棠梨花是云南山区各民族春季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野生花卉。待捡去杂质,将花朵放入清水中洗净之后即可烹饪,云南各民族食用金雀花时或素炒,或煮汤,或佐以鸡蛋、鲜肉或者其他调料一起炒食,食法多样。......
2023-09-29
《四部医典》是学习藏医药学的必修读本,在国内外影响极大。该书共记载药物2294种,是历代藏医药书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些历史上的经典藏医药文献、典籍为广大藏地的传统医药发展和传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藏药的起源还有其深刻的自然环境底蕴。可见,云南的藏医非常注重对植物药的灵活应用。......
2023-09-29
布依族傍水而居,是一个典型的稻作民族。每年夏秋时节,布依族会采集苎麻的青叶捣碎,放入锅中熬煮,煮出的汁液经过滤以后即可用来给糯米染色。冻绿染料色素成分主要存在于嫩果实和叶、茎之中,采集嫩的果实或茎枝表皮在水中煮沸制成染液。染色时,可以直接将织物放入浸透,也可以借助金属离子媒染剂进行染色,重复将织物浸染可得较深的绿色。......
2023-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