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3美登木美登木为傣族民间常用的药用植物,傣族人采来美登木的茎、叶,切段,干燥后即可入药,一年四季均可以采集。粗叶木过去为西双版纳的林下野地间的常见植物,但是,近年来因为当地大量开发经济作物,植被遭到破坏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粗叶木的生长环境也受到了影响,目前已经被西双版纳州列为傣药濒危植物之一,亟待进行资源的保护和引种开发。......
2023-09-29
(1)苦荞麦
荞麦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农作物,属蓼科荞麦属植物,一年生草本,在欧亚大陆和美洲地区广为栽培。中国是荞麦栽培起源最早的国家,栽培历史非常久远,在陕西咸阳杨家湾四号汉墓中出土了最早的荞麦实物,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栽培的荞麦可分为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和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其中以苦荞麦(图4-9)的栽植面积和范围较大。苦荞多种在山岭,荞麦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如云似霞,赛雪欺霜,美丽异常。
苦荞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喜马拉雅山和中国的西北部是苦荞的起源地,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西南山地川滇一带是中国苦荞麦起源的中心,这些地区同时也是西南山地民族聚居的区域。在众多的山地民族中,彝族和苦荞麦的关系最为紧密。在由于彝族分布地的气候环境对于苦荞麦生长具有适宜性,所以苦荞麦是彝族种植最多的粮食作物,在彝族的谚语里就有“庄稼苦荞大”的说法。流传于云南楚雄地区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吟唱了苦荞在彝族地区起源的故事:传说天神格兹在创造世界万物的时候,为了让人类能够存活下来,就给人间留下了苦荞的种子,“撒三把苦荞,撒在米拉山;撒三把谷子,撒在石山岭;撒三把麦子,撒在延寿山。麦子出穗了,谷子出穗了,荞子长出来了。”苦荞麦由此成为彝族传统的主食之一,彝族人将苦荞麦磨成粉,做成荞麦粑粑、荞麦饭、荞凉粉、荞麦粥等,口味及做法、种类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比如人人皆知的苦荞粑粑蘸蜂蜜就是云南彝族的一道著名佳肴。
除了食用之外,彝族人很早就发现了苦荞的药用价值。他们认为,苦荞性平寒、味苦,能够促进胃肠蠕动,润肠、通便,助消化;能活血益气,提精神;能抗炎,清热消肿等。因为苦荞是主要的农作物和粮食,所以过去几乎家家都有存储。家中如有牲畜产生炎症时,人们会喂食苦荞,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家里如果有人患病高烧不退,可用生荞面捏成团敷在病人心口,以起到凉血的作用;新生婴儿皮肤娇嫩,假如腋窝、腿根、脖颈发生粘连或红肿、或溃烂时,可用苦荞粉擦拭,起到爽身粉的功效;新生儿脐带脱落后,假如发生感染的情况,也可以使用苦荞粉进行消炎。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荞麦具有降血脂,调血糖,抗肿瘤,抗氧化,镇痛解热等功效,与之相关的各种商品也得到不断开发,如今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各种类型的苦荞产品,如苦荞茶、苦荞饼、苦荞沙琪玛、苦荞酥、苦荞脆片等等,苦荞药食同源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2)夏枯草
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为唇形科夏枯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的地方也叫棒槌草、夏枯头等,是彝族民间常用的药用植物。夏枯草(图4-10)生长于温暖湿润的环境,林边、坡地、田野、路旁都可以见到。其根茎匍匐,节上生须根;茎高20~30厘米,直立或斜向上,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钝四棱形,全株被白色细毛。叶对生,茎下部的叶有长柄,上部叶渐无柄,叶片椭圆状披针形或菱状窄卵形。轮伞花序,6花一轮,多轮密集成顶生穗状花序,长2~5厘米,宽约2厘米,形如棒槌。果实为小坚果,黄褐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18]。夏枯草的生长习性较为特殊,于冬至后发芽生苗,植株在夏末以后会全部枯萎,故得名夏枯草。
彝族药中夏枯草的性能为味辛、苦、寒,能清火泻火、明目、散结消肿,《滇南本草》提到夏枯草能“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疏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治目珠肿痛,消散瘰疬,周身结核,手足周身筋骨酸疼。”夏枯草在彝族聚居的山野很容易寻得,彝族草医常常会在夏末之前趁夏枯草尚未干枯时采集全株,干燥之后再入药,用来治疗大脖子病(甲状腺肿大)、火眼、肝痛、腹痛、烧烫伤、头痛、疯狗咬伤等病症。
图4-10 夏枯草(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3)葛根
葛(Pueraria lobata)为豆科葛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春天生苗,生长紫色的藤,长约一二丈(一丈=3.33米)。叶互生,开粉紫色花,总状花序,蝶形花冠。果实为荚果,长条形,扁平,密被黄褐色硬毛。一般花期为7~8月,果期为8~10月。葛的根民间称为葛根(图4-11),粗壮紧实,一般形状大小如同手臂,生长年限长的葛根直径可以达到海碗大小。葛的分布较广,是云南山地林间容易获得的植物。葛全身都是宝,它的根、茎、叶、花均可入药,茎皮纤维可以用来纺线织布,古代普通百姓所着的葛衣、葛巾即来源于此;因为韧性较强,也可以用来制作绳索和造纸,葛根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也是传统的中药材。葛根的使用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该书提到葛根味甘而补阴化津,可“治消渴”,主“诸痹”[19]。《本草验方》记录葛根能解大毒,大热,解肌发表,出汗,开胃下食,排除瘀血,通小肠,散郁火,可治糖尿病、发热、呕吐、呃逆上气、伤风感冒、头痛、各种痹证、皮肤疮毒,以及腹泻便血等病症。葛根在彝族居住的山区比较容易获得,因此也是彝族民间常用的药用植物。彝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可以助消化,解酒醉,利尿通便,去烦热;外敷可治小儿热疮,蛇虫咬伤;捣成汁喝,可治小儿热病、关节红肿、疯狗咬伤等;也可以解野葛、巴豆的药毒。彝族人喜欢喝酒,宿醉难受时会食用葛根醒酒或解酒,一般是嚼食鲜葛根,或是以葛根泡水饮用。
图4-11 葛根(摄影:李建钦)
(4)青羊参
青羊参(Cynanchum otophyllum)为萝藦科鹅绒藤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滇南本草》中又名白蔹,民间也称之为白岑、白芍、奶浆草,在云南丽江叫白首乌或白药。彝药中称其为“尼迟色”,是一种重要的彝族药。青羊参(图4-12)根圆柱状,灰黑色,直径约8毫米;茎被两列毛。叶对生,膜质,卵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基部宽4~8厘米,顶端长渐尖,基部深耳状心形,叶耳圆形,下垂,两面均被柔毛。分布于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等地,多生长在海拔1500~2800米的亚热带山地草丛、溪谷疏林、路边坡地等。
图4-12 青羊参(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青羊参以根部入药,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具温阳祛湿、补体虚、健脾胃等功效,彝族民间用于滋补强壮,治疗腰痛、风湿骨痛、小儿惊风症、头晕、耳鸣、心慌、毒蛇咬伤等,人们常常用青羊参炖肉或炖猪蹄治疗癫痫。在云岭大地,除了彝族人擅于使用青羊参入药之外,纳西族、白族等民族也常常使用,认为它是滋补强身的良药。现代的医学已经证明青羊参的根中主要含青羊参苷甲和青羊参苷乙,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对癫痫和迁延性肝炎有较好疗效。目前,有医药企业已从该植物根部提取青羊参总苷生产青羊参片剂与健脑克癫片,用于临床治疗癫痫病、脑震荡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可以看出,民间世代使用的传统药物及其所蕴含的传统知识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潜力。
(5)水膏药
水膏药不是一种植物,而是使用各种药用植物制成的一种复方药。彝族是一个传统的山地民族,他们居住的地区大多山高林密、道路崎岖、气候潮湿,瘴疠毒气和毒虫蚊蚋肆虐,容易发生跌打损伤、闪挫、风湿、邪毒、疖肿痈疽等伤病,因此彝族民间对于这方面的医疗知识与技术也积累得较多。水膏药疗法是一种清热解毒的外治疗法,也是彝族民间医药中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
传统的水膏药事先需要将药材碾制成粉,药材的成分主要是药用植物苎麻、金盘托荔枝、青阳参、地胆、迎春花、野菊花等,不同的医家会使用不同的配方,加入适当的溶液如雪水、冰水、井水、温水、烟筒水等按不同比率调制敷在患处[20]。水膏药在彝族民间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是治疗颈肩痛、腰痛、风湿痛等痛性疾病“内病外治,多病同治”的代表。彝族民间传统用法是将上述苎麻、金盘托荔枝、青羊参等新鲜药材捣烂,加入适量溶剂拌匀,外敷伤痛处,利用透皮吸收原理使草药发挥作用。因其疗法和疗效独特,民间流传历史悠久,2011年5月,彝族水膏药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也使得彝族的水膏药为更多的人所知晓。
有关云岭草木情 :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趣谈的文章
图4-3美登木美登木为傣族民间常用的药用植物,傣族人采来美登木的茎、叶,切段,干燥后即可入药,一年四季均可以采集。粗叶木过去为西双版纳的林下野地间的常见植物,但是,近年来因为当地大量开发经济作物,植被遭到破坏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粗叶木的生长环境也受到了影响,目前已经被西双版纳州列为傣药濒危植物之一,亟待进行资源的保护和引种开发。......
2023-09-29
藏语称小叶毛球莸为“帕毛囊宝”,在藏药中全草入药,是一种常用藏药,为80多种藏药处方中的重要配药。藏医药名著《月王药诊》和《医学四续》中均有菥蓂子配方使用的记录。图4-14滇西北高原的绿绒蒿绿绒蒿在藏区是常见的药用植物,历史以来应用都比较广泛。......
2023-09-29
彝族的医药知识起源久远。民间传说之外,有关彝族医药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周朝史实文献《逸周书》中提到了云南濮人炼制丹药向周王朝献丹的事件。全书共记载了56个病症,87个处方,324味药物,这表明16世纪中期时彝族医药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传统彝族医药既有辨药、食药的特殊知识,又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历史以来,在解决当地彝族同胞病痛,并惠及其他民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09-29
如前所述,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产品未形成产业链,受制于这一问题,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产品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创新以及创新的推广。因此,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产品进行创意开发,就是要将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再通过商品和服务的开发使其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在用创意开发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产品时,必须重视与高校的合作,依托高校进行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产品的创意开发活动。......
2023-08-16
21世纪以来,利用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契机,云南省彝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彝族传统礼仪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云南旅游业不断发展,已经有更多的彝族传统礼仪歌舞转化成了文化旅游中的固定项目。......
2023-08-16
彝族“插花节”“插花节”又名“马缨花节”,是云南楚雄彝族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插花节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一般持续3天左右。每到花山节,来自四村八寨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群众扶老携幼聚拢到“花场”上。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花杆头须赶早在太阳出山之前将准备好的花杆竖在场中,并要率众人举行庄重的祭祀活动。......
2023-09-29
在云南省彝族传统礼服及其衍生物彝绣的产品开发中,楚雄州的发展是最为突出的。从2016年以来,楚雄州借助“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大舞台,对彝族传统服饰及彝绣产品的开发进入了快车道。......
2023-08-16
云南彝族的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目前,在节庆旅游已成为备受市场欢迎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的情况下,开发这些节庆礼式已成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资源。云南彝族的这些传统宗教仪轨具有雄壮、率性、神秘、质朴的特点,这使得它对久居城市远离乡土的现代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可以将其开发成民族旅游项目。......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