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傣族医药起源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傣族医药起源

【摘要】:傣族是云南26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傣族大都傍水而居,与河流水域和山地有着紧密的关系。傣族传统医药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近年来,关于傣药资源种类的调查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傣药资源种类的家底有逐渐清晰的趋势。在2016年6月出版《中国民族医药辞典》一书中,共收录了傣药1232种,其中植物药1134种,菌类5种。

傣族是云南26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傣族大概有126万余人,主要分布云南省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普洱市、临沧市、保山市、玉溪市、红河州等部分地州市。傣族历史文化悠久,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傣族将自己传统社会的各种知识如佛教经文、创世史诗,风俗民情、规章制度,以及天文地理、医药知识等写在一种棕榈科植物贝叶棕(Cprypha umbraculifera)的叶片上,从而得以流传下来,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贝叶文化。

傣族大都傍水而居,与河流水域和山地有着紧密的关系。云南傣族分布的区域大都为海拔500~1300米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平坝和低矮山地,这些地方气候炎热,湿润多雨,雨旱交织,四季并无分明。热带区域自然资源富集,草木葱茏,森林条件十分优越,野生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云南傣族聚居地之一的西双版纳就是中国生物物种分布密度最高、种类最多的地区,许多东南亚典型的热带生物物种在中国仅分布于此。在这片国土面积仅占全国1/500的土地上,植物种类就有5000多种,占了全国总数的1/6以上,因此,西双版纳也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的成员,在中国具有独特和唯一的生态地位。与此同时,热带区域因为其气候的特殊性,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地方性疾病。历史上,南方地势低洼的热带因湿气交蒸,疫疠为害,风湿、疟疾等病害横行,常常被人们认为是“瘴疠之地”,令人谈之色变。但是,尚水的傣族人民却适应了这样湿热的环境,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医疗实践中,傣族逐渐创立了自己的一套民族医药体系和用药经验。

傣族传统医药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根据傣族贝叶经的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傣族人就已经开始辨药、识药、用药,他们在与自然的斗争和相处过程中,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学会使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动植物,并总结出了大量经过实践证明疗效显著的验方、单方和秘方。最早时,这些知识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在民间世代流传,及至佛教传入,傣族先贤在古傣文字母基础上借鉴引用印度古巴利文,将二者融合发展完善了傣文,由此,傣族的医药知识得以经由文字记载而广为流传,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傣族地区几乎寨寨有傣医,人人懂草药的状况。

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传统傣医以“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受、想、行、识)”等理论为核心,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并通过“四塔、五蕴”理论来指导临床用药和医疗保健等。傣医认为,“四塔”主内里,“五蕴”为表象,人体健康是因为四塔之间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协调,不多不少,不高不低,不强不弱,若遇外因或内因而导致体内“四塔”功能的失调,便可发生相应某“塔”的病变,“四塔”不足,则“五蕴”衰弱。查明病因之后,就可根据具体情况将傣药进行归类,这个过程也称“入塔”,即将各类傣药分别归入水塔、风塔、火塔和土塔,有的傣药可以同时归入几个塔。千百年来,多种多样的药用植物在傣族民间得到不断利用,作为一种传统知识在民间也不断流传。傣药种类数量约有数千种之多,但是各类文献的记载却并不统一。近年来,关于傣药资源种类的调查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傣药资源种类的家底有逐渐清晰的趋势。在2016年6月出版《中国民族医药辞典》一书中,共收录了傣药1232种,其中植物药1134种,菌类5种。在所有的植物药中,野生药用植物占了绝对比重,主要分布在傣族聚居的云南南部、西部、西南和东南区域,多属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