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云南插花节:彝族民族节日庆典与植物文化

云南插花节:彝族民族节日庆典与植物文化

【摘要】:彝族“插花节”“插花节”又名“马缨花节”,是云南楚雄彝族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插花节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一般持续3天左右。每到花山节,来自四村八寨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群众扶老携幼聚拢到“花场”上。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花杆头须赶早在太阳出山之前将准备好的花杆竖在场中,并要率众人举行庄重的祭祀活动。

(1)彝族“插花节”

“插花节”又名“马缨花节”,是云南楚雄彝族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马缨花(图3-8)是彝族心目中的吉祥之花、幸福之花,人们崇拜它,喜爱它,并举行节日来表达对它深深的敬仰和依恋之情(图3-9)。插花节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一般持续3天左右。在这几天里,彝州各地要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尤以楚雄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活动最为盛大。

插花节期间,当地彝族群众从山中采来盛放的马缨花,插在家门、屋檐、窗户、床头、箱柜、农具、牛羊牲畜、果园树杈之上,以祈求当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家户平安;人们之间也要互相插花表达祝福,晚辈恭敬地将花儿插在长辈的发鬓间和衣服上,祝福长辈健康长寿,吉祥如意,长辈也要给晚辈插花,希望孩子们幸福快乐,前程似锦;青年男女以花为媒,相互插花表达爱慕之意,小伙子把鲜艳的山茶花插在姑娘的头鬓间,姑娘则把马缨花插在小伙子吹的葫芦笙上。插花节上,彝族各寨群众要在毕摩的带领下,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举行祭祀马缨花神仪式。仪式之后,身着节日盛装的彝族群众带上美酒佳肴,手捧鲜花邀约亲朋好友来到野外山间,大家欢聚一起互相插戴马缨花表达祝福,并吹起芦笙、唱起山歌,跳起左脚舞,尽情欢乐。

图3-8 盛放的马缨花(摄影:李建钦)

图3-9 大姚彝族的插花节(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关于插花节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咪依鲁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昙华山里有一个名叫咪依鲁的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彝家姑娘。咪依噜在山上放羊的时候,她的歌声就会在山林间响起,婉转动听,好像百灵鸟在歌唱;咪依噜笑起来的时候,好像山间的泉水在自由快活地流淌,无论是谁,见到了这个花一般的姑娘都会爱上她。那时,昙花山地区有一个凶残狠毒的土司,他修建了一座庄园供自己淫乐。每年春天,土司就会命人到彝家山寨抢夺年轻美貌的姑娘供他霸凌。当地的百姓无不惶惶不安,提心吊胆,心中恨极了这个凶恶的土司。为了使自己的姐妹们免遭恶霸凌辱,善良美丽的咪依噜假意以身相许。她穿上了自己绣制的五彩新衣,头上插了一支洁白但却含有剧毒的“多丝依”花,神态安详,端庄秀丽,款款来到了土司的庄园。看到主动送上门来的美女,土司喜不自禁,他呈上美酒,要与美人共饮同心酒。咪依噜从容不迫从头上取下“多丝依”花放入酒中,并主动饮下了第一杯酒。看到咪依噜先饮下了美酒,土司便不再生疑,也毫不犹豫地饮下了毒酒。凶残的土司就这样丢了性命,但是美丽善良的咪依噜也牺牲自己。咪依噜的爱人朝列若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一路狂奔来到土司的庄园,他抱起咪依噜的尸身走向了昙华山,一路上唱着咪依噜最喜爱的山歌,希望能够唤醒自己心上的姑娘。彝家姐妹也陪着咪依噜走过了九十九个坡,穿过了九十九条箐,众人的歌声在山林中回荡。咪依噜听到了她的爱人和姐妹们呼唤她的歌声,眼里渗出了鲜血,一滴滴将满山的“多丝依”花染成了鲜红的颜色。从此以后,当地的彝族人就把这种花称为“咪依噜”,汉语就是马缨花。所以,每年春天马缨花盛开之时,彝族就要举行盛大的插花节来纪念舍己为人的咪依鲁。

(2)苗族“踩花山”

“踩花山”又称为“花山节”“耍花山”“跳花”等,是聚居于滇南、滇东南、滇东北和川西、贵州等地苗族群众的传统节日。“踩花山”在云岭各地时间不一,滇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的苗族于每年正月举行,滇东北一带苗族则于每年农历五六月间举行。每到花山节,来自四村八寨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群众扶老携幼聚拢到“花场”上。“花场”是相邻几个村寨选出的用于开展活动的山间开阔地,场上立有一根“花杆”。“花杆”是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要选择一株笔直挺拔高达数丈的青松、柏木或者其他树干,在上面扎满鲜花、彩旗。定花杆的人又称“花杆头”,由众人事先选出,必须是大家公认的善良,没有做过坏事的“干净”之人。

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花杆头须赶早在太阳出山之前将准备好的花杆竖在场中,并要率众人举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之后,踩花山开始。此时,花山场上人山人海,鞭炮锣鼓喧天,鲜花彩旗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开始进行,人们吹起芦笙,尽情歌舞,或斗牛赛马,或摔跤拔河,或舞龙舞狮,或打起磨秋,好不热闹。清代史籍对此场景有过简洁形象的描述:“每逢孟春,合男女于野,……于冬青树一木植于地上,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子皆艳服,吹芦笙,踏歌,跳舞,绕树三迎,名曰跳花。”[5]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选择恋人的一个绝佳场合。未婚的男女青年通过跳舞、对歌等有了结识的机会,如果遇到中意的对象,便可约到僻静少人之处互诉衷情,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圈腰带赠送姑娘,而姑娘也以自己千针万线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给对方。可以说,花山节上处处都有鲜花的踪影,是花的山,花的海洋

关于“踩花山”的来源,各地苗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有一种与花的渊源最深。传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苗族的先民因与其他部族发生战争,战败之后流离失所,历经了千年的迁徙奔波,苗族同胞们每每想到自己民族东逃西散、流落异乡的苦楚,不免伤心落泪。有一年的农历六月初六,苗族的祖先显灵,他们告诉正在悲伤的子孙说:孩子,你们不要难过,苦难的日子一定会过去。你们只要到高山的开阔地上吹起芦笙,唱歌跳舞,尽情欢乐,那么,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话音刚落,众人便看到一朵鲜花从天上缓缓落下,挂在了一棵高大笔直的树上。众人想起祖先说过的话,便围着这棵树跳起舞来。这一年的秋天,苗家村寨的庄稼收成很好,圈里的猪羊也无病无灾,肥肥胖胖。从此以后,苗族同胞每到六月初六,就要穿上盛装,在高山开阔地上植上花树,听从祖先的教诲唱歌跳舞,祈求幸福和安康。

(3)白族梨花会”

白族为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活于大理美丽的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提到白族,人们总是会联想到“风花雪月”,“钟灵毓秀”这样的字眼。白族人喜爱种花、赏花、吟花、品花,无论老幼,无论性别,无论贫富,养花弄草早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深深地融入了白族人的血脉之中。在大理,随便推开一户白族人家的大门,在青瓦屋檐下、粉墙照壁前那方方正正的庭院中,你一定会看到群芳汇聚,争奇斗艳的场景。“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引人入胜的世外桃源,因此也成为很多人的诗和远方,在这里,有很多关于花儿的故事。

梨树是大理地区常见的一种果木,无论是山区或者坝子,又或者村寨四周,房前屋后,人们总会将一株株梨树栽植于此。阳春三月,大理各地尤其是白族聚居的剑川坝子被一片片洁白雅致的银装所点缀,那是梨花盛放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每逢此时,白族人户户相约,扶老携幼,身着美丽的衣物和头饰,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到梨园中踏花赏春。人们在梨园中赛歌、游戏、绘画、聊天,品尝美食,孩子在梨花树下奔跑,老人接过晚辈奉上的茶碗,妇女浅言轻笑,男人抽烟闲聊……,人们在这满园的春色中绘制了一幅温馨和谐、其乐融融的美好画卷,这就是大理白族民间的传统盛会——梨花会。

关于白族梨花会的来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白族自古以来尚白,以白色为贵,他们喜欢穿戴以白色为底色的衣服和饰物,刷白色的影墙,而这种喜好惹怒了黑色的魔鬼,他决定要对人们施以报复。黑魔鬼使用妖法将世间所有白色的事物全部变成了黑色,开白花的梨树也枯死了,人间从此被黑暗笼罩。为了让世间的白色重新绽放光芒,一位叫梨花的白族姑娘得到了神灵的指点,神灵告诉她只要到遥远的龙潭中寻得白龙求取龙乳,就可以让黑魔鬼的妖法失效。于是,梨花姑娘不畏艰险,爬过了三十三座大山,越过了七十七条箐沟,找遍了九十九眼龙潭,终于在白龙潭里寻得白龙取到龙乳。她将龙乳泼洒在黑魔鬼的身上,黑魔鬼马上变成了一块石头,此时,枯死的梨花重新开出了耀眼的白色花朵,世间的一切白色事物也恢复了本来的样子,但是勇敢的梨花姑娘却因为劳累过度倒在梨树下死去了。从此以后,每到春光明媚,梨花盛放的时节,人们就要来到梨园中举行梨花会,以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梨花姑娘。

(4)傣族“采花节”

采花节是云南傣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于每年的“泼水节”前夕举行。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每个村寨都建有佛寺。每年4月中旬采花节那天,傣家人个个要沐浴更衣,穿上盛装走出家门。大家来到山林间,箐沟旁,小河边采集桃花、李花、杜鹃花等各种鲜花,并将采得的花儿精心结成花束,或编成花环,或做成各种花饰,然后敲铓打鼓,举着彩色的经幡,带着精美的食品鲜果来到村中的寺庙。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手捧鲜花,围绕佛塔佛寺载歌载舞。之后,所有人整齐有序的进入大殿,将鲜花饰物和食品鲜果敬献在佛龛前,双手合十向佛祖跪拜行礼,口中默念祷词,诉说心中的愿望,祈求得到佛祖的佑护,人畜平安。

这一天,采得鲜花的青年男女还会利用花儿传情达意。小伙子将采得的鲜花编成美丽的花环,将它送给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果那位姑娘也对小伙子有意,便会害羞地接过花环戴在头上,这时,小伙伴们会一齐在旁边起哄,嬉笑,打闹,以这种特别的方式来祝福自己的朋友找到爱情。如果姑娘不喜欢小伙子,就不会接受花环而是默默走开,小伙子手捧花环黯然神伤,只好重新再去寻找下一位意中人。采花节一般在滇西南和滇南的傣族中较为流行,在滇西地区同样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德昂族中也有这个习俗。“采花节”过后,人们就要准备欢庆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傣历新年“泼水节”了。

(5)怒族“鲜花节”

“鲜花节”又称“仙女节”,是滇西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一带的怒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于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举行。农历三月中旬,正是当地各种杜鹃花盛开的季节,人们事先要到山上采来最美丽的杜鹃花和其他鲜花。鲜花节这天,各个村寨的人们早早起床,穿上节日盛装,他们带上早已经准备好的鲜花、各色供品和野外聚餐的食物,翻山越岭来到仙女洞。仙女洞是山中有钟乳石的大溶洞,怒族人认为此洞是他们守护的仙女所居住的地方,一般以丙中洛乡附近的贡当崖仙女洞和捧打乡吉母登寨附近的仙女洞为主,人们分别以距离远近和往年的习惯为标准来决定到哪个仙女洞参加活动。活动从举行神圣的祭祀仪式开始,仙女洞前设有祭台,待松烟燃起之后,由主祭者念祝词,寺院里的喇嘛敲鼓诵经,随后参与的众人纷纷磕头行礼,将鲜花和祭品奉献给仙女,并接来圣水,以祈求仙女保佑家户平安。祭祀活动结束后,各家各户就找平地围坐在一起吃喝饮酒,歌舞欢唱。年轻人则去参加射弩、拔河等各类民族体育活动,好不欢快。

关于“鲜花节”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其来源于早期人类社会“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有的人则认为这是怒族早期母系氏族尊崇女性的一种遗俗。除了学界的一些说法之外,当地的怒族民间一直流传着“鲜花节”来历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怒江大峡谷上没有一座桥,两岸的人们虽然可以鸡犬之声相闻,但想要往来却是难以登天。有一天,一位名叫阿茸的聪明美丽的怒族姑娘正在屋檐下织布,她一抬头,看到梁上有蜘蛛正在结网,蛛丝纵横交错,在空中搭起了桥梁。阿茸受到启发,她到山中砍来竹子和藤索,在村里人的帮助下于怒江上搭起了第一根溜索,从此,两岸的人们得以来往。彼时,怒族人生活的怒江峡谷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河水断流,山野荒芜,庄稼颗粒无收,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看到此情此景,勇敢的阿茸姑娘再次挺身而出,她不畏艰险爬上高山,在陡峭的悬崖上凿出一个大洞,洞中流出汩汩清泉,阿茸带领大家将泉水引入田地和村庄,从此,怒江两岸的荒山重新披上了绿装。阿茸姑娘的名字传遍了怒江两岸,人们十分崇拜她,都称她为仙女。但是,阿茸的美貌让当地一肚子坏水的头人起了坏心,头人带来金银珠宝想要逼迫阿茸嫁给自己。阿茸没办法只好躲进深山的山洞里。头人不死心,带着人马追到山洞口,见阿茸姑娘宁死不屈,残忍的头人就命人放火将阿茸烧死在山洞里。阿茸姑娘死后,满山遍野的杜鹃花都为了她而开放。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就将农历三月十五这天定为鲜花节。鲜花节上,人们不但要给阿茸仙女献上鲜花,喝下洞中的圣水,回家的时候还要带回仙女洞四周盛开的杜鹃花,回到家里插在屋中的梁柱上,以祈求仙女的佑护,让一方水土和人民得到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