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古籍成为中国古代食花文化传承的有力依据。在四时鲜花不断的云南大地上,以花入馔,秀色佐餐更是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深深嵌入了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不同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差异,花卉资源不同,利用方式各异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花文化。比如,生活于滇西北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食花文化,擅长识花用花的少数民族,纳西社会古老的“东巴经”中记载有该民族认识自然,识别可食用花卉的起源故事。......
2023-09-29
在云南,各民族最常食用的花卉有棠梨花、金雀花、木棉花、大白花杜鹃、石榴花、芭蕉花、棕榈花、海菜花、核桃花、玫瑰花、菊花、茉莉花、栀子花、玉兰花等,其中,玫瑰花、菊花、茉莉花、栀子花、玉兰花等多为栽培品种,可观赏,亦可食用;大白花杜鹃、棠梨花、金雀花、木棉花等多为野生品种,时令季节可在山野中采集得到;而像海菜花、芭蕉花、石榴花、棕榈花、核桃花等一类花卉有的在野外采集获得,有的则通过人工栽培获得。所有的食花植物中,有的是高大乔木,如木棉花、棠梨花、核桃花等;有的是低矮灌木,如金雀花、玫瑰花、栀子花等;有的是草本植物,如菊花、芭蕉花、海菜花等。过去,采集野生花卉食用大都是为了果腹或者是作为救灾食物渡过饥荒,而今,这些传统野生菜蔬纯天然、无公害、绿色生态的价值受到普通大众越来越多的青睐,云南各民族传统的食花文化也更加熠熠发光。云南可食用的野生花卉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以下介绍几种云南各地餐桌上常见的食用花卉植物。
(1)棠梨花
棠梨花(图3-1)是云南山区各民族春季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野生花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对棠梨习性的描述:“棠梨,野梨也。处处山林有之。树似梨而小。叶似苍术叶,亦有团者,三叉者,叶边皆有锯齿,色颇黪白。二月开白花,结实如小楝子大,霜后可食……”《救荒本草》也记载棠梨花:“其叶味微苦,……其花亦可炸食,或晒干磨面作烧饼食,以济饥。”严格来说,棠梨花并不只是一种植物,而是云南人对几种可食用的蔷薇科梨属植物花的统称,如川梨(Pyrus pashia)、无毛川梨(Pyrus pashia var.kumaoni)、杜梨(Pyrus betulifolia)等,其中尤以川梨的花食用最多。
图3-1 棠梨花(摄影:李建钦)
棠梨树一般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山谷坡地、平坝或疏林、杂木林间,于春季2~3月开花,为伞形总状花序,花瓣素若白雪。棠梨花含苞待放之时口感最好,花朵一旦打苞,采摘的时间大约只有几天左右,因此当地人需要把握住这极短的时间进行采摘。棠梨树大都生长在坡地、林间、灌木丛中,枝杈纵横且植株较高,采摘起来并不容易。当地人采棠梨花时,一般要准备一根很长的竹竿,在竹竿一头绑上一把砍刀或者镰刀,由采摘者站在树下或者爬上树干舞动这跟“长把镰刀”将棠梨花枝一根根削下。等在树下的妇女、小孩将砍下的棠梨花枝收集起来,并细心择捡出小枝和树叶,只留下可食用的花序部分。棠梨树长有枝刺,采摘的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戳到,有的刺还会嵌入肉里,令人疼痛难忍。当一盘色香味俱佳的棠梨花摆到餐桌上的时候,人们往往只品尝到其鲜香美味的一面,却不知道背后也隐藏着采摘人难以言喻的艰辛。
清捡完毕之后,下一个步骤是清洗和焯水,一般要将采来的棠梨花放入沸水中煮上5分钟左右,再捞出放在清水中浸泡漂洗2~3天,并不断更换清水,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去除棠梨花固有的苦涩味道和某些微量毒素。烹饪时,将棠梨花捞出控干水分,或者凉拌,或者加入辣椒、蒜片、韭菜、豆豉、腊肉等爆炒食用,炒棠梨花口感清香鲜嫩,散发着春天的味道,是不可多得的一道时鲜。此外,棠梨花也可入药,有健胃、消食、解毒、止痢、止咳的作用。棠梨花富含酚类化合物如山奈酚、芹菜素、天麻素、原儿茶酸、熊果醇等,具抗氧化活性,也可以预防高血脂一类的疾病,所以,棠梨花也是一类药食同源的植物。
(2)金雀花
金雀花(图3-2)为豆科锦鸡儿属灌木植物锦鸡儿(Caragana sinica)的花蕾[2],有的也叫黄刺条、黄雀花、鹦哥花、飞来凤等,民间将其统称为金雀花。金雀花一般株高1~2米,全株有针刺,生长在海拔1500~2000米左右的向阳山坡灌丛当中,根系发达,耐贫瘠干旱,在滇中、滇西、滇东的昆明、楚雄、大理、曲靖等地广有分布。金雀花在每年4~5月间开花,花形小巧精致,花冠色泽金黄,略带红晕,翼瓣外展,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在枝头迎风展翅的小金雀,十分可爱,野趣十足。
图3-2 金雀花(摄影:李建钦)
仲春时节,当山林草坡上的金雀花簇拥成团,竞相绽放之时,朴实的山民们便会呼友唤邻,结伴上山,从满是枝刺的植株上小心翼翼地摘下这小巧的花朵放入背篓带回家中。待捡去杂质,将花朵放入清水中洗净之后即可烹饪,云南各民族食用金雀花时或素炒,或煮汤,或佐以鸡蛋、鲜肉或者其他调料一起炒食,食法多样。一般来说,金雀花在花蕾之时口感最为鲜嫩,绽放之后口感则会有所变化。既然春天留不住,那就将它吃了吧!所以每年4月花朵含苞待放之时,人们一定会抓紧时令,争分夺秒在金雀花最好的时节将其采摘烹饪送到餐桌之上,共同品味这道人称“山林姣香”的佳肴。值得一提的是,在云南有的地方也将与金雀花形态相似的荷包山桂花(Polygala arillata)当作金雀花来食用,虽然二者花形相似,其实是来源于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不熟悉这两种植物的人一般很难分清这两种花朵。
金雀花作为一种食材本身营养十分丰富,含有蛋白质、多种矿物质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成分,故民间有“吃了金雀花,眼睛不眨巴”的谚语。金雀花也可入药,其性味微温、味甜,具有滋阴、活血、健脾、止咳、化痰的功效。因为锦鸡儿植株本身耐贫瘠干旱,所以也被很多人作为园林观赏植物进行栽培;又因为其枝杈交错,全身带刺,所以在乡村地区,人们也将其栽植在田地边缘作为绿围篱使用。
(3)木棉花
木棉(Bombax malabaricum)又名攀枝花、英雄树等,是木棉科木棉属高大落叶乔木,一般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下向阳的河谷坝区、稀树草原或者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喜高温湿热的气候,在我国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的热带、亚热带区域均有分布。木棉幼树树干通常有圆锥状的枝刺,长大以后树高可达数十米,姿态挺拔,气势雄伟。木棉每年2~3月开花,花朵硕大,花冠橙红,艳丽似火,犹如映透天边的朝霞。远远望去,一株株开花的木棉就犹如一列列身姿挺拔的英雄高举红色的火炬站立于田野山川之间,美丽非凡(图3-3)。木棉花极为出色的外形和身姿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赏和颂扬,南宋诗人刘克庄曾这样描述木棉花:“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清代文人陈恭尹形容木棉花开“有如尧射十日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3];现代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也有关于木棉花的著名诗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相互致意……,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
图3-3 木棉花(摄影:李建钦)
在云南,木棉花是一道属于春天的美味。与其他食花植物可食的部位有所不同,云南人用作食材的主要是木棉花花蕊。木棉花枝头怒放的时候,人们来到树下或收集凋落的花朵,或者将低处开放的花朵用长竹竿打落,之后去除花瓣,留下花蕊。掰掉的花瓣也不浪费,可以晒干贮藏泡水饮用。花蕊收集回家之后,要放入大锅中用沸水中煮5~10分钟,再用清水漂洗数次以后就可以加工成菜肴了。云南人喜欢将木棉花和韭菜、豆豉、西红柿或者腊肉、鲜肉一起炒食,有的也凉拌来吃;讲究养生的人还会将木棉花与鲫鱼、排骨、土鸡等一起煲汤,这种做法汤汁鲜美,营养美味。
木棉花全身都是宝,有研究证明,木棉花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膳食纤维丰富,脂肪和热量低,氨基酸的构成可以和全鸡蛋蛋白媲美,其中呈鲜味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尤为丰富,因此使得木棉花的口感鲜甜[4]。除了作为食材搬上餐桌之外,传统医学认为木棉花性平凉,具有清热利湿、解毒、调肠胃、促消化、润肺止咳的功效,有些热带地方也喜欢在炎热的夏季将木棉花制成凉茶饮用。
(4)杜鹃花
云南是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共有300余种之多,广泛分布于云南全境,其中有60余种为云南特有。杜鹃花属植物多生长于海拔2000~4200米之间的亚高山及高山地带,喜酸性的森林腐殖土或泥炭质土壤,其植物种类的种群较大,有的可与某些物种形成固定的植物群落,有的甚至可形成单种群落。杜鹃花属植物多为小乔木或者灌木,也有高大乔木,比如集中生长于滇西高黎贡山山脉的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giganteum)树高可达数十米,树茎部最大直径可达3米以上,因此也被世人称为“世界杜鹃花之王”。各类杜鹃花的花期不一,在云南,其盛放时间按分布区域、海拔以及种类的不同,可以从每年的冬末一直延续到夏季。
杜鹃花是世界名花,也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杜鹃花深厚的文化含义,提到杜鹃花,尤其是红色的杜鹃花,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含冤受屈的佳人、忧国忧民的志士。比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就是古时擅长农桑的蜀王望帝在含冤死后化作杜鹃鸟,日夜悲啼,嘴角流出的汩汩鲜血染红了满山的花朵,化为泣血杜鹃。有时,人们也用盛放于高山的杜鹃花来象征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现代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中唱到“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歌曲将红军到来,革命胜利与山岭上盛开的映山红联系在一起,烘托出人们对革命胜利和美好生活的希冀与向往,同时也洋溢着一种浪漫的革命主义情怀。
在云岭高原,人们不仅用杜鹃花来寄托情感,赋予其文化意义,同时,还将杜鹃花搬上餐桌,用一种比较实在的方式表达着对这种花的喜爱。在众多的杜鹃花品类中,至少有近20种为云南各民族所食用,如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 decorum)、锈叶杜鹃(Rhododendron siderophyllum)、睫毛杜鹃(Rhododendron ciliatum)、滇南杜鹃(Rhododendron hancockii)、云上杜鹃(Rhododendron pachypodum)等,其中尤以大白花杜鹃最为典型。
图3-4 大白花杜鹃(摄影:李建钦)
大白花杜鹃(图3-4),当地人称其为大白花,盛花期时白花如云,蔚为壮观。云南很多民族如彝族、白族、哈尼族、纳西族、傣族以及汉族等都有食用大白花的经验,在云南民间流传有“春吃一顿大白花,一年四季药不抓”的谚语。大白花杜鹃广布于云南高原,多见于1800至2800米海拔范围的林中和山谷沟箐,每年4~5月繁花盛开,人们将一朵朵白花摘下,去除花蕊,只留下花冠用水煮沸几分钟,然后浸于冷水中2~3天以去掉苦涩味。浸泡过程中,每天换清水一次,此后就可以与扁豆、熏肉、火腿或新鲜猪肉等一起混合炝炒或者与青豆米一起煮汤,也可以加上盐巴辣椒及各种香料制成腌菜,方法多样,食之有味。除了鲜食之外,有的地方也用晒干或盐渍的方法来处理大白花,以方便在其他季节也能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杜鹃花虽然美丽,但大多数种类却含有毒素,如马醉木毒素、闹羊花毒素、木藜芦烷类毒素等,如果人们的识别和处理方法不当,很容易导致食物中毒。在滇西北香格里拉市的普达措国家公园地区,流传着一个“杜鹃醉鱼”的传说。碧塔海是普达措国家公园里的一个高山湖泊,湖泊周边的山岭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杜鹃花树,每年5月杜鹃花绽放,繁华过后凋零的花瓣纷纷飘落于湖面,引来湖中游鱼争相吞食。因这些花瓣含有微毒,鱼儿食过之后如醉酒一般,纷纷翻着白肚皮飘在湖面上失去意识。据说林中的老熊也把握住了这个规律,趁此良机到湖边来捞昏睡之鱼一顿饕餮。著名作家冯牧在其散文作品《碧塔海——难忘的旅程》一文中即描写了这种神奇景象,从此碧塔海“杜鹃醉鱼”的场景便扬名于世。另一种人们所熟知的羊踟蹰(Rhododendron molle)也是有毒杜鹃花的代表,其名称的由来据说就是山上的牧人看到羊群在误食了这种黄色的杜鹃花之后便步履蹒跚,踟蹰而亡,故名羊踟蹰。
杜鹃花种类繁多,有的可食,有的不可食。而如何识别有毒的杜鹃花,云南很多民族在长久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比如白族、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认为颜色越深的花朵毒性越大,颜色越浅则毒性会减小,所以,当地人一般不会食用颜色鲜艳的花朵。在处理过程中,人们除去毒性最强的花蕊,将花瓣用沸水煮过,并不断换清水漂洗,这些措施都会让花瓣所含毒素减少或消失。有实验研究证明,加工过的大白花杜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但是并没有检测到生物碱含量,这在一定程度也说明食用杜鹃在经过人工制备处理之后,已经成为一种可以放心食用的安全菜蔬。
(5)粉花羊蹄甲
粉花羊蹄甲(Bauhinia variegata var.candida)别名也叫白花宫粉羊蹄甲、白花羊蹄甲、大白花等,为豆科(苏木科)羊蹄甲属乔木植物,喜温暖、湿润和向阳的环境,在云南的热带、亚热带森林地区及河谷热区广泛分布。羊蹄甲因为其呈宽卵形、圆形或者肾形的叶片尖端裂为两半,形似羊蹄,故而得名。粉花羊蹄甲于每年3~5月开花,花瓣为白色或略带粉红色斑点,盛花时数量繁多,远远望去,满树银花有如一只只翻飞的蝴蝶迎风起舞,在苍翠的林间或山坡开阔地上显得相当醒目(图3-5)。因其花形典雅,花色美丽,所以在一些热带地区的城市将其作为园林植物种植在公园、绿地和道路两旁。而在云南,粉花羊蹄甲广为人知却因为它是一道人们喜爱的春天的菜肴。
图3-5 粉花羊蹄甲(摄影:李建钦)
一直以来,云南热带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如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布朗族等都有食用粉花羊蹄甲花朵的传统习惯。在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取了不同的名字,傣族将这种花称为“MAI XIU BU ”, 基诺族称其为“JIE BO”,哈尼族(阿卡人)称为“PU-PIA”,汉族则因花色粉白而直接叫它“白花”或“大白花”。每年3月,白花盛开,当地人会到山间、坡地摘下白花。和其他花朵的处理方法类似,人们要将摘下的白花用沸水焯过,再用清水数次漂洗以去除苦涩之味。白花可食用的部分较多,其花冠、花萼、花蕊甚至鲜嫩的果荚和嫩叶都可以食用。各地烹饪白花的方法因人而异,可加入姜蒜辣椒素炒、凉拌,或佐以腊肉、火腿、鲜肉等同炒,又或者与蚕豆、扁豆等一起煮汤,滇南的哈尼族还有直接蘸辣椒酱生食的习惯。不论何种做法,均能品尝到白花清香鲜甜的本色味道。由于白花的花冠为薄膜质,花期又正好处于热带的干热时节,采集以后很难保鲜,而晒干之后的白花口味则逊色太多,所以云南本地人还是选择抓紧节令,一年一度以食用新鲜的白花为主。每年春天白花花开之时,滇南、滇西南热区的人们都要邀约家人好友上山赏花、采花、吃花,尽情享受这大自然的恩赐。
除了食用之外,有一些民族也给粉花羊蹄甲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文化含义。比如,生活于滇南西双版纳基诺山的基诺族就对白花情有独钟。白花树在基诺山区十分常见,基诺族将其看作判断季节变化的“时令之花”。每年早春3月,山岭上开满了醒目的白花,基诺族人便知道是时候开始在轮歇地上进行春播了,此时播下种子,待4月雨季来临之后,庄稼就可以很快发芽生长,基诺族一年的收成也就有了保障。白花树还是基诺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媒介植物。每年3月花开之时,基诺族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会相约来到白花树下,小伙子们争相爬到树上,摘下一朵朵洁白美丽的花朵,而谁爬的树最高、速度最快、摘的花最多,就会成为姑娘们心中有本事的人,从而赢得姑娘的芳心。
(6)棕榈花
和前述各种长相秀丽,清香扑鼻的食用花卉相比较,棕榈花其貌不扬,算是比较朴实另类的存在。棕榈花(图3-6)是棕榈科棕榈属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的花。棕榈为常绿乔木,一般树高可达10米以上;其树干圆直,没有分枝,被不易脱落的老叶和密集的网状纤维紧紧包裹。这些老叶和纤维只有进行人工剥除,否则一般较难自行脱落;棕榈叶片为近圆形,尖端深裂呈有皱褶的线状剑形,叶柄长80厘米以上,两侧长满了细齿,叶子整体形状就像带一把长把的大蒲扇,煞是有趣。棕榈树是云南各民族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无论是山地、河谷、坝子,还是村寨的田间地脚、房前屋后随处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影(图3-7)。比如哈尼古歌《普祖代祖》描述了哈尼族建寨与棕榈的紧密关系:“安寨还要栽棕树,三排棕树栽在寨头,栽下的棕树不会活,一寨的哈尼就没有希望。”对于乡间的百姓来说,棕榈树全身都是宝,剥下的棕皮纤维可以做遮雨的蓑衣,搓捆扎的棕绳,做棕垫,扎笤帚;叶子可以制扇子、帽子,扯成条以后还可以扎粽子、秧苗等等,所以,广大的农村地区有“千棵棕,万棵桐,一生一世吃不穷”的说法。当然,除了做各种日常用具之外,棕树另一个比较特别用法就是食用棕榈花。
图3-6 棕榈花(摄影:李建钦)
图3-7 红河县哈尼族村寨、梯田和棕榈树(摄影:李建钦)
棕榈花也称棕包、棕苞米、棕树花等,其花序从叶腋底下抽出,长在棕树的枝叶和树干的连接处,一片叶子下可以长一个花序。未展开的花被类似于笋壳的带绒毛的鞘状苞片包裹,开放以后抽出穗状花序,花小粒如粟米,色泽金黄,远观犹如一串串黄粱悬挂于树上,十分讨喜。用于食用的棕榈花在含苞未放时口感最佳。采摘之时,人们要借助梯子攀爬,再用刀剥去外面包裹的棕皮纤维和老枝以后,才能采到棕榈花。由于棕榈花被厚厚的壳状苞片包裹,所以使用时需要先剥除苞片,再将未开展的花穗切成薄片,用清水漂洗数次以去除苦涩的味道。烹饪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为炒食,可配以鲜肉、腌菜、胡萝卜丝、大蒜、辣椒、葱段等混合炝炒;二是煮汤,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地方烹饪习惯加入酸腌菜、干腌菜、豆芽、白豆腐、大蒜等调味料一起煮食;三是凉拌,将切好的棕榈花焯水之后,加入各种调味料即可。棕榈花营养丰富,还有药用价值,其性平凉,食用之后有清火平肝降压的功效。
在食用棕榈花最多的滇西腾冲地区有一道名为“海、陆、空”的地方名菜,就是佐以棕榈花制成。所谓的“海、陆、空”指的是用当地龙江中野生的白鱼、长在园中的棕榈花以及新烧下的蜂蛹作为食材,加入用猪腿骨熬制的高汤并辅以各种调味料做成的美食。因为食材难得,用料讲究,所以“海、陆、空”往往只能在特定的季节才能品尝得到,而当地人也将其作为一道珍馐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和最亲密的朋友。由于受到气候、水土、温度、阳光等环境因子和人工栽培方式的影响,各地的棕榈花在味道上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特别苦涩,难以下咽,所以,虽然云南很多地区都种植棕榈树,但并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食用棕榈花,由此越发显得可食用棕榈花的珍贵和难得。
有关云岭草木情 :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趣谈的文章
,这些古籍成为中国古代食花文化传承的有力依据。在四时鲜花不断的云南大地上,以花入馔,秀色佐餐更是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习惯,深深嵌入了各民族传统文化当中。不同民族因为地理环境差异,花卉资源不同,利用方式各异而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花文化。比如,生活于滇西北地区的纳西族就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食花文化,擅长识花用花的少数民族,纳西社会古老的“东巴经”中记载有该民族认识自然,识别可食用花卉的起源故事。......
2023-09-29
少数民族文身和染齿原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染色植物、矿物甚至是一些动物的胆汁、血液等。图6-26楚雄地区“跳小豹子笙”除了文身之外,在人体的皮肤上用植物染料进行绘画以增加美感和神秘感的皮肤美饰文化也在一些民族中得到保留。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染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生存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以及价值取向,造就了多样的植物染色文化。......
2023-09-29
盐肤木一般主干高可达2~10米;小枝棕褐色,被锈色柔毛,具圆形小皮孔。南烛常生长于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丘陵的灌丛或林下,是云南山区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南烛的枝叶中含有花青素、槲皮素、异荭草素以及一些天然的黑色素,用其枝叶渍汁浸米可以煮成黑色的乌饭,我国江南一带的民间在寒食节有煮食乌饭的习惯;云南一些食用花米饭的民族也用其来染黑色米饭。......
2023-09-29
云南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为云南省省花和昆明市市花,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的美誉。据考证,云南各民族引种山茶的历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大约在南北朝前期,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昌盛之时,云南山茶花就已经沿着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腾冲一线的丝绸古道所经之地广为传播,成为古道沿线的各民族如白族、纳西族、汉族喜爱的栽培花卉。如今,云南山茶花已经成为云南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之一,在未来也必将大放光彩。......
2023-09-29
一般来说,古人对用于染色的植物并没有太多限定,只要具有鲜艳色彩的植物均可作为染色原料,使用的部位也各异。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均可成为染色的来源。然而,大潮虽然退却,仍有细流塘洼得以存之,值得庆幸的是在像云南这样的一些边远民族地区,因为植物资源丰富易得,民族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影响力强等诸多原因,使得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及其相关植物知识能偏安于一隅,沉淀在一些社区和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留。......
2023-09-29
事实上,石斛并不是一种植物,而是指兰科石斛属的一大类植物。在滇南傣族地区,人们对石斛兰非常珍爱,他们常常于深山中挖来石斛兰,将其移栽在自家的庭院里,屋顶上,细心呵护。傣族人对石斛兰的钟爱甚至于崇拜的情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从此,石斛花便成为傣族人心目中的吉祥之花,幸运之花。等到来年四月傣历新年之时,石斛花会开出串串美丽的花朵,人们又该迎接太阳神的到来了。......
2023-09-29
作为一种在古代社会最能获得稳定食物来源的方式,人类采集野生植物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在一些野生资源丰富的地区,采集野生食用植物进行利用仍然是当地人重要的生计行为,有大量野生植物被认定为“救荒植物”。因为野生食用植物对于人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对其的认知和利用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得到流传。......
2023-09-29
《四部医典》是学习藏医药学的必修读本,在国内外影响极大。该书共记载药物2294种,是历代藏医药书籍收载药物数量最多的著作。这些历史上的经典藏医药文献、典籍为广大藏地的传统医药发展和传承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藏药的起源还有其深刻的自然环境底蕴。可见,云南的藏医非常注重对植物药的灵活应用。......
2023-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