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族植物学者对基诺族的野生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基诺族一般采用的传统食用植物有近200种,其中野生植物有100多种,主要包括野菜、花、块根、野果、菌类、竹笋类、蕨类等。一般来说,采集野生食用植物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劳作性特点。比如,鲜嫩的植物茎叶是基诺族采集最多的对象,多采集于植物生长茂盛的春夏季节。基诺族对于竹笋的食用方法分为鲜食、腌制和晒干笋几种方式。......
2023-09-29
佤族是云南26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一个古老的跨境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流域的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等地,其中以沧源、西盟两个佤族自治县人数最多,其次以澜沧、孟连、耿马、双江、镇康、景东等县域较为集中。境外主要分布于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区域。佤族居住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地民族,“佤”或者“阿佤”的意思就是“居住在山上的人”[21]。站在高处远眺阿佤山寨,可以看见一栋栋竹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香四溢,绿树成荫,村寨四周河溪环绕,翠竹成林,山上森林密密匝匝,四时葱绿,环境十分优美(图2-8)。
佤族聚居地属亚热带气候,因为是山区,所以气候条件比较复杂,根据海拔的高差变化,高山、半山和坝子的温度各不相同,一般年平均温度在17℃左右。这里干湿季分明,5~11月为雨季,雨量十分充沛。阿佤山区因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现有的研究资料统计,云南佤族地区有高等植物约5000余种,其中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50余种,已知的药用植物1000余种[22]。佤族的先辈们世代以经营刀耕火种的初级农业和野外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在山林,长在山林,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强。过去佤族人到山上劳作,常常随身携带盐巴、辣椒等调料,饥饿时在野外采集野菜,蘸着调料当做菜吃,非常简单方便。和其他山地民族一样,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野生植物认识、利用的经验和知识。
佤族通常食用的野生植物可以分为蔬菜类、野果类、块茎类和香料类几种(表2-2)。野生蔬菜主要包括臭菜、木耳菜、犁板菜、水蕨菜、树头菜、刺五加、芝麻菜、假蒟、大果榕、各种茄类、花类等,采集嫩茎叶是佤族人野菜利用的主要方式。比如,臭菜(Acacia pennata)也叫羽叶金合欢、蛇藤等,是云南热带地区的本土民族普遍食用的野生植物,也是佤族常用的野菜之一(图2-9)。臭菜长在山坡疏林地上,是一种攀援状的藤本植物,常攀附于灌木或小乔木而生长,枝干上布满小刺,这种植物因散发着一种十分特殊怪异的气味而得“臭”名。人们采其枝头的嫩叶,食用时既可以煮汤,可以焯水后凉拌,也可以切碎后与鸡蛋混合摊成蛋饼;佤族人也喜欢用臭菜煮鱼,别具一番风味。臭菜在一年中可以采集的时间可达10个月左右,所以被利用的频率比较高。
图2-9 臭菜(摄影:李建钦)
表2-2 佤族常用野生食用植物名录[23]
续表2-2
小黄散(Evodia lepta)为芸香科吴茱萸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生长于荫蔽湿润的箐沟谷地,它的枝、叶、树皮能散发出类似于柑橘的清香味,同时具备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药效,因此也成为备受佤族喜爱的野菜品类(图2-10)。小黄散叶汤就是佤族的一道特色菜肴。每年冬春季节小黄散开花的时候,佤族人要采摘小黄散的嫩茎叶,扎成把或捆在炕笆上烘干以便贮藏。食用之时,将绿豆放入汤锅加水煮汤,再放入火灰捂熟的臭豆豉粑粑和糊辣椒,加入酸笋,待绿豆汤烧开之后放入小黄散叶子,稍煮一会儿即可起锅食用。小黄散叶汤不仅可口,而且能清热,促消化,增食欲,所以,佤族人称这种汤为“达丁别”,意思是能让人饭量大增的菜肴。除了做汤,佤族人也用小黄散叶来煮粥,有健脾开胃、补肾益髓、清热解毒的效用。
图2-10 小黄散(图片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
竹笋也是佤族人非常喜爱的食物。除了鲜食之外,佤族人常常将鲜竹笋切成长条或薄片装在罐子中腌制成酸竹笋,平常用来炒肉、炒菜、煮鱼、煮螃蟹等,竹笋是佤族日常饮食必不可少的一个品类。阿佤山的很多竹笋种类如巨龙竹、川滇方竹都可以用来腌制酸笋。佤族地区的野生菌也十分丰富,佤族通常采集的野生菌类有30余种,如火炭菌、干巴菌、蜂窝菌、美丽红菇、鸡油菌等。
果实在佤族山区通常作为水果直接食用,有的也经过简单的腌制加工后再食用。比如,番木瓜、木奶果、粗梗稠李、南酸枣(图2-11)等可以直接食用,而像南酸枣、粗梗稠李、酸栘等调味料果实因为味道太酸,所以,当地佤族也会加一些糖、盐巴、味精、辣椒等进行腌制,待酸味减弱之后再食用。有的人也会将酸味的果实加糖加水一同熬煮后成为果汁,味道酸酸甜甜,在炎热的夏日食用能消暑解渴,十分可口。
图2-11 南酸枣(摄影:李建钦)
香料植物也是佤族社会中利用得比较多的一类野生植物。佤族日常所用的调味料除了盐巴、辣椒、味精之外,绝大多数其他配料都取自于野生植物。比如,用南酸枣、酸藤子、心叶秋海棠等酸味蔬果与其他菜类凉拌或炖煮以增加食物的酸味;将盐肤木的果实晒干煮水之后可当醋食用;多穗石栎(Lithocarpus polystachyus)在当地也叫甜茶或甜叶子树,是壳斗科石栎属常绿乔木,其叶片中含有根皮苷成分,是一种纯天然的甜味剂,所以佤族人也喜欢将其放在菜肴中以增加甜味;阿佤芫荽、香蓼等香味独特的野生植物也被作为调味品放在各种佤族的菜品中。阿佤芫荽(Eryngium foetidum)也称刺芫荽、老缅芫荽等,佤族名菜鸡肉烂饭和佤王宴中,阿佤芫荽必不可少,日常所食用的蘸水中也一定要加入阿佤芫荽(图2-12)。
图2-12 阿佤芫荽(摄影:李建钦)
对于有一些野生植物品种,佤族同胞往往会对其进行多重利用。比如番木瓜的果实成熟以后可以直接做水果食用,而果实尚未成熟时,当地人也喜欢采摘回后削皮切丝凉拌或清炒作为菜食或零食,番木瓜的花序亦可以用来做菜;野花椒的果实可以做调味料,花椒的嫩叶也可以用来油炸、煮食或做调料;芭蕉的果实可以直接食用,芭蕉花可以用来炒食,芭蕉心也可以做菜等等。此外,佤族人还比较喜欢将野菜和鱼、肉等混合烹饪,形成独特的饮食风味。
在佤族的饮食文化中,舂菜是最富有特色的。所谓舂菜,佤语叫作“抓”,就是使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舂臼,将水茄、臭茉莉、酸藤子等野外采集到的野菜混合舂成菜泥,再加上盐巴、辣椒、味精、豆豉粑粑等调味品制成下饭菜,味道十分可口(图2-13)。对于佤族人来说,木臼在烹饪中的功能不亚于刀具,任何一种食材都可以放到木臼中舂,比如,舂鸡脚、舂小鱼、舂螃蟹等。在阿佤山,舂菜的原料四季都可以采到,所有可食用的野菜、野果、昆虫、河鲜、小兽等都可以用来做舂菜。此外,在制作舂菜时,很多的野生香料植物如阿佤芫荽、木姜子、荆芥、香蓼等佐料是必不可少的,佤族人认为,舂菜佐料越齐全越美味。所以,如果说基诺族烹饪方式最大的特色是烤的话,那么佤族的特色就是将种类众多的野生食材或煮或舂,混合烹饪。
图2-13 舂菜(摄影:李建钦)
今天的佤山正在面临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急剧变革,外来文化不断涉入,对当地传统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佤族年轻人离开家乡去到大城市打工,村寨里可以传承传统文化的青年人越来越少,所以,关于植物认知利用的传统知识也在不断减少。近年来,沐浴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春风,佤族地区正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游憩事业红红火火。在秘境佤山,“摸你黑”狂欢节,司岗里文化展示,以及以翁丁古寨[24]为代表的村寨旅游等佤族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来到佤山。佤族传统食用植物知识及资源的开发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将成为佤族传统植物文化传承的一个新契机。
有关云岭草木情 : 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文化趣谈的文章
有民族植物学者对基诺族的野生植物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基诺族一般采用的传统食用植物有近200种,其中野生植物有100多种,主要包括野菜、花、块根、野果、菌类、竹笋类、蕨类等。一般来说,采集野生食用植物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劳作性特点。比如,鲜嫩的植物茎叶是基诺族采集最多的对象,多采集于植物生长茂盛的春夏季节。基诺族对于竹笋的食用方法分为鲜食、腌制和晒干笋几种方式。......
2023-09-29
图2-23香格里拉坝区藏寨表2-4云南藏族常用野生食用植物续表2-4滇西北高原春回较晚,每年5月以后才进入草木萌发的旺季,因此植物采集活动主要集中于5~9月间,和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其他云南山地民族如哈尼族、基诺族不同,高山农牧区的藏族因为传统饮食习惯的原因并不常吃绿叶蔬菜,采集野生食用植物更多是为了获取经济收入。在云南藏族聚居区,鹿药是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蔬菜,属于当地大宗利用的商品性野生植物。......
2023-09-29
哈尼族的野生食用植物多达百余种,包括各类茎叶类野菜、块根、菌类和竹笋等。被当地哈尼族食用的常见野生喜湿植物包括水芹、野芋、野慈姑、鸭舌草、积雪草、鱼腥草、野薄荷、节节草、沼生蔊菜等等。擅长于利用野生水生植物,这也成为哈尼族有别于其他山地民族野生植物利用的特征之一。......
2023-09-29
作为一种在古代社会最能获得稳定食物来源的方式,人类采集野生植物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在一些野生资源丰富的地区,采集野生食用植物进行利用仍然是当地人重要的生计行为,有大量野生植物被认定为“救荒植物”。因为野生食用植物对于人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价值,所以对其的认知和利用也以各种途径和方式得到流传。......
2023-09-29
云南可食用的野生花卉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以下介绍几种云南各地餐桌上常见的食用花卉植物。棠梨花棠梨花是云南山区各民族春季餐桌上最为常见的一种野生花卉。待捡去杂质,将花朵放入清水中洗净之后即可烹饪,云南各民族食用金雀花时或素炒,或煮汤,或佐以鸡蛋、鲜肉或者其他调料一起炒食,食法多样。......
2023-09-29
少数民族文身和染齿原料一般取材于自然环境中的染色植物、矿物甚至是一些动物的胆汁、血液等。图6-26楚雄地区“跳小豹子笙”除了文身之外,在人体的皮肤上用植物染料进行绘画以增加美感和神秘感的皮肤美饰文化也在一些民族中得到保留。云南少数民族植物染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为生存而采取的策略,不同人群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植物的依赖性以及价值取向,造就了多样的植物染色文化。......
2023-09-29
云南山茶是云南八大名花之首,为云南省省花和昆明市市花,素有“云南山茶甲天下”的美誉。据考证,云南各民族引种山茶的历史距今已有1500多年,大约在南北朝前期,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昌盛之时,云南山茶花就已经沿着昆明、楚雄、大理、保山、腾冲一线的丝绸古道所经之地广为传播,成为古道沿线的各民族如白族、纳西族、汉族喜爱的栽培花卉。如今,云南山茶花已经成为云南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之一,在未来也必将大放光彩。......
2023-09-29
云南是大山的故乡,全境国土面积有94%以上都是山地。一般来说,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高原可分东西两大地形区域。该地区向北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玉龙雪山等险峻山脉以气贯长虹之势自北向南排列,海拔约3000~4000米左右,山高谷深。纵观云岭大地,正可谓“千峰叠嶂争奇秀,万壑纵横竞峥嵘”。......
2023-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