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阳县灌婴命令造船木船祭湖新仪式

阳县灌婴命令造船木船祭湖新仪式

【摘要】:灌婴立即下令十天内在阳县打造一百艘木船。甄木泰这才恍然大悟,大家一心想着赶时间造船,把谢湖神、祭新船的大事给忘了。从此,新造的木船下水前都要拜湖祭船,这就是“栽须祭船”。两个徒弟挥起斧头,将准备好的七彩布条连同木钉同时砸进两个“将军趸”的底座里,名曰“栽龙须”。新船被推上了“顺发路”,一路滑溜地溜进了湖水中。锣鼓、鞭炮响起,“栽须祭船”的仪式到此结束。

詹玉新

都昌县是鄱阳湖上出名的造木船大县。有民谣说:“鄱阳湖上船成行,十有九船是都昌。”

都昌造木船,始于公元前17年,汉武帝派灌婴率三千兵马在古彭蠡泽中追杀叛贼淮南王英布,追到南康府时,茫茫波涛挡住了去路。灌婴立即下令十天内在阳(即现在的都昌)县打造一百艘木船。阳县令不敢怠慢,下令全县所有木匠集结在老爷庙前的湖洲上突击造木船。可是,这些木匠只会造屋,没有一个会造船的。县令急坏了,给当时阳县大木匠的掌门人甄木泰下了死命令:十天内造不出一百艘木船,你们统统要杀头祭湖!

传说甄木泰师承鲁班大师的徒弟伏羲,是阳县内大名鼎鼎的木匠师祖,已传徒三代了。即便如此,十天内要造一百条木船,也实在有些难为他了。那时,水上航渡靠的是木筏和竹筏,木船还从未见过。徒弟们一个个眼巴巴看着师傅甄木泰。只见他不急不慌,冷静地琢磨一番后,胸有成竹地说:“伙计们,都上山砍树去吧,回头我主墨,你们照墨做工就是了。”

甄木泰想:木筏能在水上航渡,如果仿照木筏将树木锯成长条的木板再拼成一个长形木底板,然后在底板上竖起三五道舱梁,在底板两边紧贴舱梁处牢牢钉上一根根长条的树干,打造出一个长形大木槽,再用油石灰将木槽拼接处的缝隙密封,配上双桨,不就可以载人了吗?就这样,甄木泰认真构想,精心描画墨线图;伙计们挥汗出力,认真施工。花了一天的工夫,还真的把一条从没见过的木船造出来了。

可是,试水航行那天,怪事出现了:在水面上划动双桨,新木船不但不向前行,而且还往后退,越奋力划桨,船后退得越快。这就怪了。甄木泰思忖了好一阵,接着下令将木船重新推上岸洲,前后左右,里里外外,仔细检查了几遍,终于,他发现船头的龙头横木上显出了两句咒语:“湖神在天你不祭,划动双桨向后退。”甄木泰这才恍然大悟,大家一心想着赶时间造船,把谢湖神、祭新船的大事给忘了。

甄木泰于是赶紧命人敲锣放炮,焚纸上香,领着徒弟们朝湖跪拜。然后用红布带缠绕船体,高声祝彩,重新推船下水。

湖神坐在新船中——好哇!

双桨划动得顺风——好哇!

推——船——咯!

从此,新造的木船下水前都要拜湖祭船,这就是“栽须祭船”。

“栽须祭船”的仪式别有一番生趣。

新船“顺调”(将船身正面朝上)摆正后,在船头披红挂彩,两个“将军趸”上各树一面黄色龙旗,大桅护夹板上竖着一根凤尾竹,竹竿中央用红绸带扎一面大铜镜。大桅前的“桅下舱”上摆一张八仙桌,桌上摆放着猪头、公鸡和红鲤“三牲”。造船的主墨师傅和两个徒弟分主次站立在八仙桌后。船头前舱上,一个手执大筛锣(也叫开头锣)的汉子站在两旗中间;后舱里放着一面大鼓,船老大手握鼓槌,立在鼓旁。

船头前方的草洲上铺一条长长的烂稀泥墩子路,叫“顺滑(发)路”,直通到湖岸边。用红布结成的拉绳将新船四周绕两圈,所有的男子汉手握红拉绳,分列在船体四周,原地待命。

辰时,“开头锣”敲三下,立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两个徒弟挥起斧头,将准备好的七彩布条连同木钉同时砸进两个“将军趸”的底座里,名曰“栽龙须”。主墨师傅将公鸡的大红冠子掐破,将血滴在“将军趸”上,开声“祝彩”,一唱众和:

三声开头锣——好哇!

正时吉利多——好哇!

三牲祭湖神——好哇!

“栽须”下龙河——好哇!

…………

“祝彩”完毕,师徒三人分别头顶“三牲”,跑步奔向堰湖,将“三牲”抛入湖内,跪拜,焚纸,上香,鸣炮。

接着,敲响大鼓、筛锣,船老大引头唱响推船号子,所有参加推船的男子汉铿锵和声,一齐着力:

推——船——咯!

新船下水——嘿哟!

顺水顺开——嘿哟!

上水聚金银——嘿哟!

下水发人财——嘿哟!

…………

新船被推上了“顺发路”,一路滑溜地溜进了湖水中。锣鼓、鞭炮响起,“栽须祭船”的仪式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