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港豆折皮:四季宜吃的传统美食

大港豆折皮:四季宜吃的传统美食

【摘要】:“大港豆折皮”,本地人叫“豆粑”。“大港豆折皮”相传始于明末清初年间。“大港豆折皮”也因此流传至今。每到过年时,大港人做豆折皮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办的一桩年事。“大港豆折皮”远近闻名,四季宜吃,省工省料,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点心。“大港豆折皮”已上了中南海的餐桌,在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中,可谓一枝独秀。

石尚焱

凡是去都昌大港镇游山玩水的,或是去山里老表家做客的,都会主动提出一个请求:让我尝尝大港镇的豆折皮吧!

“大港豆折皮”,本地人叫“豆粑”。其特别的地方味道让人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大港豆折皮”相传始于明末清初年间。

自古以来,百姓向朝廷上交皇粮国税是天经地义的义务,而且必须是上等主粮,其他高粱、玉米、荞麦等次等杂粮一律拒之门外,无论怎样改朝换代,这都是世代不变的皇律。

明末天启十一年(公元1631年),河南洪涝肆虐,大批难民流入都昌大港山区,在深山荒原上结棚栖居,垦荒耕种,种植了大片的易种易管、种下就有收的高粱、玉米、荞麦等粗谷杂粮,只想有了收成后,他们便能有吃有住,安下身来。到了秋收时节,这些难民虽然广种薄收打下了一些粗谷杂粮,可是,交不了朝廷的皇粮,广大难民面临的是皇律责罚。

这年,新调都昌的县令爱民如子,这些难民面临的处境,更让这位县令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么办?这些难民上哪里去找上等主粮?向征粮钦差求情?没用。公开对抗更不能。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广大难民将高粱酿成酒,将荞麦与玉米同时浸泡后,磨成糨糊做成豆粑。等到征粮钦差到来时,他再作打算。

没多久,朝廷的征粮钦差领着一大群兵勇进了大港山。县令亲自督厨,办了五六桌美味的“山里宴”。首先端上桌的是腊野猪肉大蒜炒豆折皮,接着是红烧板栗、炒山笋,最后是干蘑菇炖石鸡,县令亲自端着新酿的高粱酒壶挨个儿为他们斟酒。这些游走天下的朝廷差役,吃尽了天下的美味佳肴,喝遍了天下的琼浆玉液,却从未吃过这个风味特别的“山里宴”,这样醇香悠长的好酒,特别是开席的那个腊野猪肉、大蒜炒豆折皮,让他们赞不绝口,连吃三盘还不过瘾。那征粮钦差高兴地说:“要带上这个腊野猪肉、大蒜炒豆折皮进京,让皇上亲口尝尝这‘大港豆折皮’的独特美味。”这时,县令双脚跪在征粮钦差面前,如实禀告了这桌“山里宴”的制作食材,说山里的难民没有上等主粮,种的全是粗谷杂粮,只好想着法儿来招待朝廷大人,请大人恕罪开恩。征粮钦差酒兴正浓,大大咧咧地说:“好!你大港山里的粗谷杂粮就是好,不比上等主粮差,同样可以纳皇粮!”

自此以后的几十年间,大港山的农民可以用杂粮交纳皇粮。“大港豆折皮”也因此流传至今。每到过年时,大港人做豆折皮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办的一桩年事。

“大港豆折皮”的制作工艺独特,它的主要原料是荞麦和大米,荞麦和大米同时经过浸泡后碾磨成糨糊,再放在用香油抹过的热锅里烘烤制作而成,柴火灶内烧的必须是干黄的松树针叶,火力细而文。炒豆折皮用的是香油或猪油,主拌料是腊肉,加上大蒜、生姜等,一股特别的清香味道便扑鼻而来。

“大港豆折皮”远近闻名,四季宜吃,省工省料,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点心。“大港豆折皮”已上了中南海的餐桌,在地方传统特色美食中,可谓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