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集团来自曹魏的官僚贵族腐败贪婪、奢侈糜烂构成西晋的特色。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陶侃一直在等机会。这让陶侃又是高兴,又是着急。陶妈妈在经营这顿晚餐中显示出来的智慧,以及这种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对陶侃日后创业起到指导作用。原来,有一次,县衙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陶侃羞愧难当,向母亲保证:从此严以律己,饮酒不过三杯。......
2023-08-18
陈印昌
都昌县城西去五里,是鄱阳湖西部的湖湾。湖湾中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钓矶山。山的南面,有一块平平整整的大石头伸向湖面,形状如台,这就是都昌县八景之一的“陶侃钓矶”。
陶侯,是东晋时期的大名人陶侃,他任过柴桑侯、九江太守、都督八州军师,被封为长沙郡公。
相传,陶侃的父亲陶丹是位廉洁奉公的清官,一生两袖清风。父亲亡故后,年纪尚幼的陶侃跟着母亲来到钓矶山脚下居住。母子俩相依为命,过着十分贫苦的生活。陶母为了糊口和维持陶侃读书,只好操起织布梭子,一天从早忙到晚,一年从春忙到冬,靠织布挣来一些微薄的工钱,勉强度日。
劳累过度,加上生活苦得好像吃黄连,有一次,陶母竟晕倒在织机上。这时,陶侃放学回家,眼见陶母昏迷不醒,心慌意乱,就号啕大哭起来。陶母苏醒后,一见陶侃这般伤心,只好按住胸中的悲痛,安慰他:“孩儿,别难过,妈妈已经好转,能继续织布啦!”
陶母尽管年纪还不到半百,两鬓却已染满了白霜,两颊布满了皱纹,过早地衰老了。陶侃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想,自己家住鄱阳湖边,湖里有鱼,不如一边读书,一边钓鱼,既可以换些零用钱,又能经常煮点鱼汤,给母亲滋养身体,于是,便把这一心思对母亲说了。陶母一听,眼泪一滴一滴地涌了出来,深知陶侃虽然年小,却很有孝母之心。她抚摸着陶侃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儿,你一定要小心,切不可只顾钓鱼,忘了学业!”陶侃记住母亲的教诲,备了长竿,系上长丝,常常在湖湾一座小山的石台上,临湖垂钓。
陶侃天资聪颖,不仅读书悟性颇高,钓起鱼来,也很精明,不管哪天出钓,总能钓到满篓的鲜鱼。
一天晚上,正是月中十五,圆盘似的月亮映在湖中。湖面上,水平如镜。陶侃借着月光,在石台上垂钓。就在这时,钓丝上的浮标连连晃动。陶侃忙提钓竿,谁知,竿重得很。他心里想,这准是一条大鱼上钩了!就使劲地提上了岸。霎时,只见那钩上的东西金灿灿、光闪闪,原来是一只织布的金梭子,这真是渔家织网的好宝贝。不知是哪位伯伯、叔叔失落的?于是,陶侃便把这只金梭子挂在石台边一个显眼的石壁上,好让失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失物。
夜已深沉,陶侃拎着鱼篓奔回家中。一进门,就把这事一五一十地禀告了母亲。陶母见儿子拾物不昧,暗暗高兴!
这一天,陶侃又来石台钓鱼。不久,湖面的不远处飞起一朵五彩缤纷的水花。水花中,一位身穿绡衣的美丽少妇冉冉升起,飘飘荡荡向石台走来。陶侃睁眼一看,大吃一惊,急忙收竿,拔腿就跑。少妇急忙开口,诚恳地说:“陶侃,我知道你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为解救你母亲操劳之苦,特来送上金梭!”
陶侃听了一愣,心里猜度,这到底是个什么人哪?听她的话语,情真意切;瞧她的面容,和蔼可亲,看来倒是位心地善良的好人。可是,转念一想,这种善良人为什么在湖水里呢?正待要问,少妇忙把金梭挂在鱼钩上,指点着说:“快拿去吧!这金梭一夜能织布百匹。”随即,波光一闪,那少妇踏波飘向了远方。
陶侃高高兴兴地拿了金梭回家,又把这事向母亲细细说了一遍。陶母是位贤惠而又朴实的夫人,心里有点不高兴,就劝诫陶侃:“此是别人之物,我们不能无缘无故接受,快快送还原主吧!”
这时天色已到黄昏。陶侃遵从母命,拿着金梭,急匆匆来到石台,可面对茫茫的鄱阳湖,到哪里去找那位少妇哇,正凝着双目发愣。忽然金梭发出一道金光,直射湖内。少妇又从波光中走出来了,问道:“小陶侃,为何拿去又拿回来?”陶侃答道:“这金梭虽好,但我母亲不肯受这无功之赏,谢谢你的好心!”话音刚落,只听得“扑通”一声,陶侃把金梭抛到了少妇身边,返身就往家走。
这天夜里,陶母吃过晚饭,正要进机房织布,那只金梭从窗子外飞了进来,“唰”的一下落在织布机上,自动地穿梭在长长的棉线间。果真,一夜功夫,金梭织出了百匹长布,还能自动地吐出雪白的细绵绵的棉线来。
原来,那少妇是龙宫里织绢的一位鲛人,她在湖上游玩,得知陶侃孝母虔诚,就把这只由小金龙变的金梭送给了陶母。不久,金梭织布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渔民们都跑来陶母家中,看热闹,问长问短。过了几天又传到了王家村王湖主的耳朵里。王湖主虽然家有万金,却是个雁过都要拔下毛来的贪财鬼。他听说有这么一只神奇的梭子,怎么能不起坏心?这天,他带着几个家丁来到陶母家中,似笑非笑地说:“嘻嘻!听说你有一只金梭,请拿出来让我见识见识!”
陶母晓得来者不善,便慢条斯理地答道:“看来你不是想见识金梭,你是来抢金梭哪!”
王湖主瞪着大眼,恶狠狠地说:“简直不知天高地厚,胆敢违抗老爷的心意。那我就真的要动手抢啦!”
陶侃霍地站了起来,一股怒火冲上脑门,大声怒斥:“在这光天化日之下,敢抢我的金梭,我去官府告你!”
王湖主把手一挥:“动手!”正当他们拥进机房要动手打抢的时候,金梭猛然飞腾起来,将王湖主和家丁们一个个悬空吊起。王湖主一见,捧腹大笑,连声大喊:“好金梭!好金梭……”这时,金梭飞出屋门,飞上湖湾的小山,飞过山下的石台,飞到北庙湖湾。金梭发出一道金光,射向天空。接着一个闪电,一声炸雷,暴雨铺天盖地倾泻下来。风越来越大,金梭越飞越快。王湖主一伙这才吓得魂飞魄散,连连喊叫:“金梭饶命!金梭饶命!”这时回答他们的,只是一声巨响,金梭化成一条金龙,就地一卷,眼见湖湾边出现一个深潭。金龙把贪得无厌的王湖主和几个家丁一同卷进了潭里,把他们变成了肉泥。
从那以后,这口深潭就被称为金梭化龙的“梭龙潭”,那块石台被称为“钓鱼台”,那座青山则被称为“钓矶山”。
有关文化都昌.传说卷的文章
统治集团来自曹魏的官僚贵族腐败贪婪、奢侈糜烂构成西晋的特色。陶侃少年时丧父,家境清贫,与母亲湛氏相依为命。陶侃一直在等机会。这让陶侃又是高兴,又是着急。陶妈妈在经营这顿晚餐中显示出来的智慧,以及这种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对陶侃日后创业起到指导作用。原来,有一次,县衙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陶侃羞愧难当,向母亲保证:从此严以律己,饮酒不过三杯。......
2023-08-18
陶澍慧识左宗棠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位名臣,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具有很强的治世才能。陶澍的话说得很诚恳,没有半点虚谦客套,使左宗棠大受感动,消除了对陶的疑虑,把他视为知已挚友。在陶澍的挽留下,左宗棠留在陶府,一方面担任塾师,辅导陶澍的儿子读书,一方面利用陶家丰富的藏书,继续钻研学问。后来,陶澍还打破当时等级森严的门第观念,把左宗棠的女儿娶进门,嫁给自己的次子,二人结为儿女亲家。......
2023-11-29
大纵湖景区有一处僻静的湖边设置了“王祥卧冰处”巨石,及二十四孝石刻碑林。其特别之处是它建的是王祥庙,而不是“二十四孝”中其他人的庙,这就不能不将其归于大纵湖“孝湖善水”文化之功了。说大纵湖是“孝湖善水”,不仅因为它有王祥卧冰的“仙迹”,还因为“宗保救母”的传说,此说直接联系到大纵湖的形成。这两个孝道故事成为大纵湖“孝湖善水”文化的两大基石。原来是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玉帝命湖神帮助王祥救母。......
2023-11-23
按说,当庾翼敬酒时,陶侃应该高兴,喝下这杯酒才对。想不到这时陶侃却泪流满面,哽咽着说:“实在对不起!不瞒二位先生,家母生前曾给我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陶侃的母亲对陶侃的要求很严格。故事中陶侃的母亲生前曾给陶侃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陶侃也向母亲保证:进酒不过三杯。若干年后,陶侃仍旧遵守母亲的遗训——饮酒限三杯,这表明讨论之诚信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2023-11-27
陶侃了解到这种情况以后,就派兵船假扮成商船的样子,在长江上航行,借以引诱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上钩。陶侃的威望迅速提升后,引起了当时握有重兵的大臣王敦妒恨。衙门里的人看到陶侃搬砖,都感到疑惑不解,刺史怎么没事找事,自己瞎折腾呢。荆州人民一听陶侃要回来,纷纷奔走相告,举手相庆。陶侃身处优裕的环境之中,不忘磨炼自己的意志,以搬砖的形式提醒自己,保持保家卫国的高远志向。......
2023-11-27
晋代著名大将军陶侃年幼丧父,家贫无所依托,陶侃的母亲湛氏只好携陶侃由鄱阳回外祖父家。陶母即以纺织谋生养子,供陶侃读书。陶侃为县令时,曾送一坛干鱼给母亲,湛氏收到后,立即书信一封,连同一坛干鱼,命其来差带走,退回干鱼。有一次,正值下大雪范逵骑马来访陶侃。由于陶侃重视农耕,在他的管地,百姓都勤于务农,家给人足。这时大家才知道陶侃收藏这些东西的用意。......
2023-11-27
有关大纵湖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关于“孝湖善水”文化的传说,即“宗保救母”,这个传说在大纵湖区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那些知情的学童们笑得前合后仰,大人们则以为宗保子大白天说梦话,依然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宗保子高兴地跳起来说:“娘,我们有救了!”而“宗保救母”的故事更加贴近民间生活,且是在面临大灾难时的孝子之举,显得更加惊心动魄、难能可贵,更具有传统典范意义。......
2023-11-23
青鱼也称黑鲩、青混、螺丝青、乌青。在池塘养殖中的幼鱼喜食粮食饲料,至体长15厘米后咽齿压碎功能增强,食性出现转变。钓具以硬调长竿配粗线大钩。青鱼的咬钩时漂的反应是稳而滞,漂的起伏不大,比较平稳。青鱼身重力大,在扬竿感觉到钩上有鱼时,一般不会有猛然横窜的现象出现。在冬季或气压较低的时候,青鱼的咬钩常表现为漂略为下沉后,不再有第二讯号。在自然水域中钓青鱼,可选流水较缓和曲岸的外沿下钩。......
2023-07-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