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影响钢材性能的其他因素-钢结构工程施工

影响钢材性能的其他因素-钢结构工程施工

【摘要】:对特别重要的结构,为了评定时效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可经人工时效后测定其冲击韧性。当温度达到250 ℃附近时,钢材的抗拉强度略有提高,而塑性和韧性均下降,此时加工有可能产生裂缝,因钢材表面氧化膜呈蓝色,故称为蓝脆现象。残余应力的存在易使钢材发生脆性破坏。

1.冷加工硬化

钢结构弹性阶段卸载后,不产生残余变形,也不影响工作性能,但是在弹塑性阶段或塑性阶段卸载再重复加载时,其屈服点将提高,而塑性和韧性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冷加工硬化。

钢结构在加工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辊压、冲孔、剪切、冷弯等工序,这些工序通常会使钢材产生很大的塑性变形。就强度而言,提高了钢材的屈服点,甚至抗拉强度,但是降低了塑性和韧性,增加了脆性破坏的危险,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尤其不利。

2.时效硬化

冶炼时留在纯铁体中少量的氮和碳的固熔体,随着时间的增长将逐渐析出,并形成自由的氮化物或碳化物微粒,约束纯铁体的塑性变形,从而使钢材的强度提高,塑性和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时效硬化。

时效硬化的时间有长有短,可以从几天到几十年,但在材料经过塑性变形(约10%)后加热到250 ℃,可以使时效硬化加速发展,只需几个小时即可以完成,称为人工时效。对特别重要的结构,为了评定时效对钢材性能的影响,可经人工时效后测定其冲击韧性

3.温度的影响

钢材在常温下工作性能变化不大,当温度升高至约100 ℃时,钢材的强度降低,塑性增大,但数值不大。当温度达到250 ℃附近时,钢材的抗拉强度略有提高,而塑性和韧性均下降,此时加工有可能产生裂缝,因钢材表面氧化膜呈蓝色,故称为蓝脆现象。当温度超过300 ℃以后,屈服点和极限强度明显下降,达到600 ℃时强度几乎为零。

当钢材温度从常温下降到一定值时,钢材的冲击韧性急剧降低,试件断口属脆性破坏,这种现象称为“冷脆现象”。

4.应力集中

钢结构中的构件,常因为构造而产生的空洞、槽口、凹角、裂缝、厚度变化、形状变化、内部缺陷等使一些区域产生局部高峰应力,称为应力集中现象。应力集中越严重,钢材塑性越差。

冲击韧性试验试件带有V 形缺口,就是为了使构件受荷时产生应力集中,由此测得的冲击韧性值就能反映材料对应力集中的敏感性,从而能够全面反映材料的综合品质。

5.残余应力

型钢和钢板热轧成材后,一般放置堆场自然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其截面各部分散热速度不同可导致冷却不均匀。残余应力是钢材在冶炼、轧制、焊接、冷加工等过程中,由于不均匀的冷却、组织构造的变化而在钢材内部产生的不均匀应力。

钢材中残余应力的特点是应力在构件内部自相平衡,而与外力无关。残余应力的存在易使钢材发生脆性破坏。对钢材进行“退火”热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一些残余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