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莲观音草花梨木/153cm×49cm×280cm福建木雕艺术是我国木雕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考古发现,福建木雕起源于狩猎工具和农耕器具,逐渐延伸渗透至建筑、桥梁、舟楫、神龛、佛像等方面。福建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灿于今朝。福建的木雕艺术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早已传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寺庙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源地。......
2023-09-28
我的灵感主要来自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关注生活,做生活美的发现者。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关系。基于这些思考创作了一些作品,直接取材于生活,并且毫不隐讳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当一个又一个思路被打开,深层的心理诉求有了着落,我的创作更加大胆自主。艺术就是一种文化。我的作品内容往往通俗易懂,每一件作品都有其创作背景和故事性,内涵深刻,意味深长。我一直在思考,希望刻出具有时代记忆的民俗民风作品,表现当代市井百姓对日常生活的知足安然。于是我创作了老福州“三十六行”人物。我现在的作品都在朝着自然、情趣、意境等深层次的方向去表现真实的自我和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
“糖葫芦哎……”“换棉花呢……”“编背篓哩噢……”“磨剪子来……戗菜刀……”,还有线匠小铜锣的“当啷……当啷……”和卖梨膏糖的人手中的小铁片发出的“当……当……”,20 世纪走街串巷间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民俗民风。一声响勾出了多少中华民俗故事记忆,纯朴的亲情、天真的童年、热情的邻里。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在《边城》中再现了湘西民俗的质朴真诚,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也在作品中展现了北京中下层市民生活的喜怒哀乐,中国当代美术家丰子恺则用漫画记录了旧时代孩童的活泼天真。20 世纪藏在乡村小巷里充满烟火气息的市井生活,成了如今步履匆忙的城市百姓的憧憬。沈从文、老舍、丰子恺等人用笔墨记录。而我,用刻刀呈现,一帧帧旧时代的生活场景寄托了时下的人们对质朴纯真生活的向往。
童年所处的上街乡村生活是我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的主要题材来源。我截取生活片段表现日常欢喜。无论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或是丁零作响的邮递员,还是街头卖艺的耍猴艺人,都是我创作的对象;材质上,作品《邮递员》《三十六行之戏猴》《民俗风情之打肉燕》《卖花生》等民俗风情作品都是用鸡翅木雕刻而成,氧化而成的金属质感,让作品带上了岁月的古朴沧桑,仿佛仍在记忆中泛着光。邮递员停车递信,老妇人笑脸相迎,薄薄的信件在无网络的年代寄托着游子漂泊在外的牵挂;杂耍艺人牵绳摇铃指挥,猴儿骑车打锣逗乐,在娱乐匮乏的年代也是一场难得的热闹;边打肉燕皮边交谈的闲情逸致;买卖花生的热情闲适……这一系列作品就像泛黄的老照片一样让人禁不住向往与怀念。造型逼真,做工精美,人物表情舒缓、体态自然,扑面而来的亲切欢喜更显动人。昔日的福州街头,带有浓厚的民风民俗的生活气息,三十六行的市井生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老福州人回味无穷。
在完成这一系列作品时,我仿佛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圆了自己一个心愿,心里有说不出的满足与成就感。这系列作品令我比较满意的地方,第一是“材”(材质)好。我创作一系列民风民俗题材作品时偏好使用鸡翅木。其木材弦切面花纹形似鸡翅,雕刻完成后会氧化成黑灰色,带有一层金属色泽,更具年代的拙朴感。第二是题材好,正好融入现在社会提倡的劳模精神,再融入我自己的技艺,达到了三“材”合一的效果,令我自己比较满意。这一系列作品既是一组精美绝伦值得传承的艺术精品,更是自己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的代表作,这份感情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2020 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都带来不小的影响,许多医务工作者奋勇抗战在防疫一线。疫情防控期间,我在家里,每天看到一批批医护人员前往一线的新闻报道,心里很受触动。有无数的医护人员为国为民冲锋在前,堪称民族脊梁,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也是我们的福气。虽然我的专业不能让我冲在一线,也不能为医护人员分担些什么,但我很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心中对医务人员的感恩之情和崇高敬意。他们救死扶伤的大爱精神让我感触良多。于是我精心创作完成了一件木雕艺术作品——《抗疫英雄》,向身在抗疫前线的英雄们致敬,为负重前行的守护者们加油。我从业以来,雕刻出来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创作这件作品时心情分外凝重。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疫情快点过去,我是以“艺”为媒,以雕刻刀代笔,每一刀都有我的一份敬畏和祝福。疫情不懂人情暖,暖阳欲盼英雄归。疫情与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新生希望。
战“疫” 古沉木/70cm×40cm×28cm
福州有俗语道“鱼丸扁肉燕,乞侬骗一骗”。鱼丸、肉燕作为福州传统美食的代表、餐桌宴会的“常客”,深受百姓的喜爱。肉燕之好坏,关键在于皮之好坏,而燕皮则需要师傅们手工敲打而成,“打肉燕”这一场景便成了福州的经典印象之一。作品中两位师傅正用棒子敲打案板上的精肉,让人不禁想上去瞧一瞧,要上一碗,温一温这沉睡多年的儿时回忆。
打肉燕 鸡翅木/39cm×36cm×43cm
每当街头响起补锅匠悠长而又高亢的“补~锅~嘞~”,乡亲们便端着举着家里的铁锅、铝锅朝他们走去。补锅可是有讲究的,不同的锅有不同的补法,若是铁锅,则需要开炉熔铁,再用铁水将锅底的窟窿糊住。作品中呈现的是另一种工程——补铝锅,补铝锅无须开炉,但须先洗净破洞处,而后用自制的铝质补丁铆在破洞上面,再仔细敲打,使之密合。不过,补完之后,他还不让你走咧,须得神气地用水过一过,证明自己的本领才行。
补锅 鸡翅木/39cm×42cm×41cm
木匠 鸡翅木/33cm×33cm×38cm
弹棉花 鸡翅木/53cm×38cm×50cm
棉花糖 鸡翅木/36cm×33cm×43cm
木桶制作(箍桶匠) 鸡翅木/35cm×32cm×43cm
木匠这一行业由来已久,民间根据其所作之器物分成大木匠、板儿匠、圆木匠、细木匠等多种类型,大木匠专干立木上梁等圆木大活,板儿匠主要破料开板,圆木匠专做桶、盆类的圆形木活儿,细木匠则专攻镂刻雕镌类的硬活儿。作品中呈现的便是木匠最基础的工作,即用锯子将木板儿据成小块,再用刨子刨平木料表面。
弹棉被是一项古老的民间技艺,所需的弹棉工具很简单,一架搅拌机,一只木盘、两只木槌,外加一把棉花弓,便是全部的行当了。弹棉时的声音很响,福州有句老话“棉被弓若咧弹,闹得三代人无法度安眠”,因此弹棉匠大多数耳背,而且弹棉粉尘特别大,常常一床被子做下来,师傅自己也变成了雪人。作品中所展示的正是弹棉被的过程,师傅正打着赤膊正操作着工具,仿佛能看到他脸上的汗水涔涔流下。
老式爆米花又称“爆炒米胖”,顾名思义,就是将小米粒爆成“胖子”,而这一加工工具便是作品中呈现的爆米花机。老师傅先要左手拉风箱,右手摇着装爆米花的圆铁锅,等火候差不多了,再用一只麻袋将那铁锅扎紧裹住,拿根铁管子套住锅盖子的开关,用脚用力踩到锅上,伴随着小伙伴们既期待又惧怕的“嘣”的爆响,米香便开始四溢开来。
箍桶匠又称圆木匠,因为他们要制作修理的是水桶、米桶、酒桶、脸盆等圆口径的生活用品。传统的木桶都是用硬木板一块块拼成的,每一块模板的弧度以及桶底的面积都非常考究。因此箍桶师傅有着天生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美名,作品中的师傅正神情严肃地打磨手中的木板,想必他的心中已是布满精密的计算了吧。
爆米花 鸡翅木 53cm×35cm×39cm
邮递员 鸡翅木/55cm×37cm×49cm
对于小孩来说,棉花糖的制作无疑是变戏法般的存在,师傅在盆状容器的中央倒上一小勺白砂糖,一只脚踩着风箱,白砂糖便化为细丝从中央的小洞中游出,师傅熟练地用木棒将糖丝裹成球,棉花糖便制作好了。作品中小孩儿踮着脚目不转睛地盯着师傅手中的棉花糖,见证着这神奇的一幕,心里一定在偷偷幻想着一会儿蓬松的棉花糖入口即化的感觉。
在那个车马很慢的年代,记忆中那温暖的车铃声,驮负着一身的爱和思念。邮递员停车递信,老妇人笑脸相迎,邮递员在那个没有网络的年代,身负着游子深深的乡愁走街串巷,为他们的家人带去思念和希望。
卖茶叶蛋 鸡翅木/33cm×32cm×42cm
国人以茶水卤蛋由来已久,此俗与古人预防暑夏疫病有关。典籍记载浙人每到立夏之时,凡有儿童之家都相互乞索陈年的旧茶煮来以伏夏疾,而鸡蛋则是放在茶水中同煮的,本意是让孩子多喝茶水,后经主妇们的长期研究和实践,最终发明了五香茶叶蛋。小贩卖茶叶蛋有两种形式,一是装在搪瓷容器或提盒中,走街串巷吆喝叫卖,另一种则是作品中所呈现的在摊前置灶现煮现卖。
担担面是四川民间极为普遍且颇具特色风味的著名小吃。因为常年由小贩挑担贩卖而得名。作品中爷爷刚挑担回家,给孙儿下一碗担担面,孙儿心急地嘬起面来,爷爷则坐在一旁点起了旱烟,想要去一去这一天的疲惫。一老一少,围炉而坐,情景温暖动人。
担担面 鸡翅木/38cm×35cm×50cm
馄饨摊 鸡翅木/40cm×38cm×53cm
馄饨,广东人称云吞,四川人称抄手,比饺子精美,比肉燕剔透。馄饨皮儿讲究“白如玉,薄如纸”,馅儿讲究肥而不腻,将包好的馄饨放进熬好的骨汤中煮熟,入口绵软爽滑,齿颊留香。馄饨有肩挑叫卖和小摊售卖两种形式,作品中呈现的是小摊贩卖。露天的小厨房充满烟火气息,大婶子手中正装着馄饨,小孩儿却已是急不可耐,仿佛都要跳起来一般。
冰糖葫芦是北京的传统美食,早在南宋之时便已有之,那时称之为“蜜弹弹”。明初以大个山楂果蘸上糖稀而后凝结成一层冰糖,名为“糖堆儿”。再后来以竹签串成串儿,也就成了现在的“冰糖葫芦”。最经典的糖葫芦贩卖方式,便是小贩肩扛着插满糖葫芦的草把,沿街叫卖,这常引得一群小馋猫围着小贩转圈嬉闹,口水直流。
冰糖葫芦 鸡翅木/32cm×27cm×59cm
店小二,是对酒楼中招待茶水的伙计的称谓。正如作品中呈现的那样,小二脸上始终挂着热情淳朴的微笑,肩上搭着抹布,以便客人就座时迅速将桌椅抹一抹,以表现对客人的尊重。他的另一只手也不闲着,端着茶水以便及时为客人添置。面前这位憨厚淳朴的小二,似乎马上就会招呼一句:“客官您里边儿请!”
店小二 鸡翅木/25cm×32cm×61cm
卖甘蔗 鸡翅木/33cm×39cm×41cm
秦腔 鸡翅木/28cm×25cm×55cm
典当 鸡翅木/28cm×26cm×50cm
街头卖艺 鸡翅木/28cm×26cm×50cm
换糖 鸡翅木/40cm×39cm×56cm
卤味摊 鸡翅木/38cm×33cm×50cm
卖花生 鸡翅木/36cm×23cm×50cm
程兼善有诗云:“榨糖甘蔗老愈甜,分别更梢手拣拈。食干更谁贪食粟,前场后圃种如帘。”甘蔗味甘多汁、防病健身,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但是现如今单独贩卖甘蔗的小贩实属罕见了。旧时,常有商贩挑着甘蔗或用板车推着甘蔗沿街叫卖,路过的人们常常要上一两寸,就蹲在街边啃起来,话话家常,吹吹牛皮,也算给生活增添一份乐趣。
秦腔,又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主要的伴奏乐器是板胡,发音尖细清脆,极富节奏感,与语调高亢激扬、语气硬朗的唱腔相得益彰。作品中的艺人手持板胡,自拉自唱,从他面部的用力程度以及嘴型的夸张程度,可以想见其声调之高亢。如今这种能自拉自唱的街头秦腔艺人已十分少见,现在秦腔多以舞台戏剧的形式呈现。
猪肉摊在每个市场都有重要的地位,屠夫们往往是干站在原地,也会有生意找上门来。作品中的屠夫身量壮硕,满脸髭须,此刻他眉头紧皱,正仔细地给手上的猪肉条称重,照这气势,只怕是杀价大王在他面前,也是不敢吭声的。
典当,主要经营抵押放款,属于金融业,早先称为“质肆”“解库”,后通称为当铺。影视剧中的经典典当商人形象多是头戴瓜皮帽,手拿放大镜、算盘,谈话间若隐若现着大金牙,或是手捻胡子,眼珠子直骨碌,或是神情严肃,抿嘴直摇头,显得精明又滑稽。作品中商人正用放大镜仔细端详着罐子,仿佛开口就会来一句“我看这罐子最多只值二钱银子”。
街头卖艺是旧时艺人们谋生的手段之一,作品中童子敲锣吆喝吸引观众,表演者正展示顶缸杂技。从表演者泰然自若的神情来看,他从事这一行当已经有些年头了,其身前摆着重石,身后放置着长矛兵器,看来今天这场表演定是相当精彩。
板刀“当当”响,小儿吵着要换糖。这对小孩儿们有如此诱惑力的糖,名为“屐屐糖”,实际上是一种麦芽糖。当老师傅挑着大竹篓、敲起板刀的时候,小娃娃们就会兴奋地拿出自己收集已久的宝物——“废铜废铁”换糖吃,或是拉着母亲,或是牵着弟弟妹妹,欢欣鼓舞如同过节一般,虽然这只是回收铜铁的交易,但是给无数人的童年增添了期盼和快乐。
当你走进热闹的市场,一定会被空气中隐约夹杂的卤味香气所吸引,卤味作为经典的下酒菜,深受人们喜爱。广州曾有首《卤味歌》:“卖卤味,卖卤味;卤牛脷,卤猪鼻;牛肠、牛肚、猪跺地。卤鸡蛋、卤猪肠;又好味又好香;食过又试想。”早前的卤味种类虽没有现在这么多,但亦是让人垂涎,作品中小贩正在得意地向过往的行人介绍他刚卤好的鸭子,想必不少人都躲不过这美味的诱惑。
旧时花生珍贵罕见,时人便称之为万寿果,说多食此果有延年益寿之效,直到清朝晚期才逐渐大众化。老北京所卖的花生大多是包好了的炒花生米,供人零食、下酒。作品中未去壳的花生,也被叫作花生果,多是南方小贩售卖,以斤两计算价钱。
福州手艺人 鸡翅木/37cm×39cm×75cm
修钟表 鸡翅木/39cm×35cm×42cm
旧时卖药材的生意几乎都是药材铺子和医堂在经营,沿街零售的并不多见。但是聪明的老百姓们总是知道怎么做生意,他们沿街售卖中草药的同时,将自己配制的大补茶、凉茶的偏方教于顾客,或者干脆直接代配好一包包药材进行零售,既方便顾客自己在家煎煮,又为自己招揽了生意。作品中的小贩张大嘴吆喝着,想必就是为他的大补茶卖力宣传吧。
福州木雕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已经开始雕刻宗教神像,而后发展到建筑装饰、神龛、家具,到明代才开始出现仿古人物的圆雕。木雕作为福州的传统手工艺,对手艺人的要求很高,手艺人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细心,并经过反复刻苦练习,才能够真正为这份手艺接班。作品中雕刻者神情严肃,目光如炬,不敢有丝毫怠慢,一旁已经完成的达摩雕像亦代表着他的决心和毅力,工匠精神尽显其中。
修钟表被人戏称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行业,钟表师傅独有的“独眼龙”造型,总是让人忍不住打趣,但是实际上修钟表可马虎不得,是个需要高度细心和耐心的活计。修钟表的摊位一般不需要很大,其“标配”往往是一张年代久远的破旧木桌,桌面上散乱的零件以及横梁上挂着的各式钟表怀表。无须吆喝,无须打板儿,一会儿功夫,钟表师傅身边便会围着好奇的人们驻足观看,这招牌自然也就传开了。
张志和《渔歌子》有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对渔夫的真实写照。与现如今的捕鱼业不同,往日渔夫们多是一人、一船、一篓、一网就出海捕鱼。正如作品中精雕细刻的渔夫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正在收网,渔夫的脸上的喜悦神色不禁让我们猜想,“这定是一个丰收年”。
变戏法,俗称把戏,也就是现在的魔术。戏法有大有小,大至吞刀吐火,小至一两人随身携带一些小道具就能开场。作品呈现的戏法名为“仙人摘豆”,表演者把几个豆放在一个碗中扣住,他可以随意地把里面的豆转移到其他的碗里,或者放入更多的豆。三位小孩儿围着表演者,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惊奇。而表演者则一脸正经地念着咒语,结束后可能还要再补上一句“天机不可泄露”。
渔夫 鸡翅木/71cm×35cm×36cm
变戏法 鸡翅木/42cm×409cm×33cm
有关心雕岁月 木刻春秋:张其仕木雕艺术的文章
九莲观音草花梨木/153cm×49cm×280cm福建木雕艺术是我国木雕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考古发现,福建木雕起源于狩猎工具和农耕器具,逐渐延伸渗透至建筑、桥梁、舟楫、神龛、佛像等方面。福建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灿于今朝。福建的木雕艺术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早已传入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寺庙是中国木雕的重要发源地。......
2023-09-28
生长在雕刻之乡,注定要为闽侯木雕艺术尽一份责。目前,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艺术创新、传承和交流上。木雕作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无论表现形式上如何变化多端、手法各异,它总要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这些以木雕为媒介的文化艺术活动实践,为我的木雕创作的突破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福州闽侯已经成为中国木雕工艺品的主产区,闽侯木雕现在主要集中在上街建平、蔗州、新州、后山、浦口一带,其中建平村的木雕企业是最多的。......
2023-09-28
闽侯县荣获“中国根艺之乡”称号。身为闽侯本土的雕刻师,我既感到欣慰和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闽侯根雕的产量、知名度和销量的提高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目前,人才问题是摆在闽侯根雕这个行业面前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要是后备人才没有跟上,闽侯根雕的未来就不容乐观。此外,我也认识到,只有培养人才,才能给闽侯木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使得木雕艺术最终能蓬勃发展。......
2023-09-28
“雕”不单单是一个木匠斧劈刀凿的动作,更是一个木雕艺术家成长的历程,是对木雕艺术的认识、再造与传承。木雕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理。忧的是各地的一些木雕工艺品仍存在程式化和雷同化问题。刀落凿刻雕世界万象,入木三分刻真善和美。艺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四十多年的从艺历程,不过是我艺术追求中的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我仍将用手中的雕刀,超越自我,开创未来。......
2023-09-28
巧借天然是根艺创作成功的开端。除对局部做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2023-09-28
很幸运地,我的第一个师傅技术非常好,为人也和善。当时雕刻厂主要生产传统木雕产品,我接触到的也多是人物、动物等传统题材的福州圆雕技法。这些老艺人的思想朴实简单,大多秉承着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木雕的土壤里。加工方面,除了我自己,当时主要是请工人、学徒进行加工。我认为,一个人在这个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不仅在于手艺要好,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023-09-28
福州雕刻行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想要适应这个行业的发展,木雕艺人要有自身对于历史的深层次的理解。糖画鸡翅木/39cm×35cm×42cm磨剪刀戗菜刀鸡翅木/40cm×36cm×33cm传统工艺美术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正是创新,创新使得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纵观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史,实际就是一个不断创造、推陈出新的过程。我更加希望,将来能够让世界更加了解福州的木雕产业,让这里的木雕艺术发扬光大。......
2023-09-28
福州木雕有悠久历史和精湛技艺。一些作品可以利用材料自身的天然形态随形就势,能少动刀就少动刀。以上四点,也是我是对自己创作作品的要求。比如,同样雕刻罗汉,有些师傅就会雕得比别人更精彩一些。这是因为各人对罗汉的诠释以及他的感情世界的差异所致。虽然刻的都是罗汉,可是其体态的高矮胖瘦是不一样的,身材的比例、面部表情、手足动作也各不相同,甚至有些衣纹、具体的结构组织和处理也不同。......
2023-0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