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王堃记醉泥螺:上海侨乡美食变迁

王堃记醉泥螺:上海侨乡美食变迁

【摘要】:我父亲退休前在上海工作,每次他返家探亲后回上海,总要背上一旅行袋瓶装的王堃记醉泥螺,厂里的同事都争相品尝。从前,泥螺、蟹糊是上不了席面的,唯独这“王堃记”醉泥螺可用精致的金边白瓷“莲子茶盅”在筵席上对角分装两碟。“王堃记”醉泥螺的一整套制作工序和方法,称得上“独门秘籍”,一手绝活。1956年,“三美”食品厂公私合营后,“王堃记”醉泥螺也改名为“三美牌”醉泥螺。

■ 张晓红

上了年纪的“老北仑”都知道,从前有叫“王堃记”的醉泥螺很有名,深得人们喜爱。

我父亲退休前在上海工作,每次他返家探亲后回上海,总要背上一旅行袋瓶装的王堃记醉泥螺,厂里的同事都争相品尝。再往上的年月,我母亲说,外祖父以前和一批宁波人在上海做生意,也常要请“信客”带去“王堃记”醉泥螺。泥螺带到,犹如办酒席,满满一大桌子的人围在一起分享。

这么有名的醉泥螺,就出产于我们北仑区的大碶街道。

20世纪30年代初,大碶横街头有个名叫王轩章的50余岁的老人,以祖传技术制作醉货、糟货,尤以醉泥螺而闻名。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贵人富贾,都喜欢在饭桌上放上一小碟,过粥过饭都十分可口。据说,五间两弄的大七架屋,那一厢弄堂门口饭桌上有一碟醉泥螺,那独特的幽幽醇醇的鲜香味,这一厢也能闻得到。他做的醉货不仅有醉泥螺,还有醉虾子、醉香螺,全部口味独特,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从前,泥螺、蟹糊是上不了席面的,唯独这“王堃记”醉泥螺可用精致的金边白瓷“莲子茶盅”在筵席上对角分装两碟。那犹如琥珀色的大小匀称、黄黑透亮的大泥螺,浸浴在棕黄色的汤汁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既为酒筵增色,又是一款酒后过饭的好小菜。

醉泥螺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供不应求。但王轩章依照家传秘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制作方法秘不传人。

一般民间以清明节前后的“桃花汛泥螺”为上品,但王轩章却专收购立夏节跟的泥螺,并且专收产自昆亭滩涂上的泥螺,手拾的或用推缉网推来的都可。老人亲自严把收购关,眼一瞄就决定收与不收。如卖家不服气,他会拿出自带的铜盆小秤,随便舀上一勺称给人看。一两(十六两制)刚好十二粒的符合规格全收进,过大过小都不要。

※泥螺

我曾在十几年前拜访过一位给王轩章当过“秤手”的“行贩师傅”。据他介绍,制作醉泥螺的关键一步是引螺“吐舌”。泥螺的脆嫩和有没有嚼头全由这一关决定。泥螺喜“鲜”,以鲜汤诱之必吐舌。但吐舌过快过猛,恐与壳断裂或耷拉出来,影响外形美观,过慢则会成“僵泥螺”。民间一般以自制的咸齑卤为引头汤,但王轩章自有用家传秘方配制的卤汁汤。他把泥螺倒在一只只木盆里,搅入适量卤汁汤,按顺时针方向用手不断地翻掏,然后再一次次“放咸”,直至螺肉全出,最后放入秘制的醉汁料酒。如此制成的醉泥螺,鲜香扑鼻,螺壳不发白,且久藏不坏不失味。哪怕过了一两年,从棕黄色玻璃瓶里舀出来的“王堃记”醉泥螺,依然是粒粒饱满、挺括、黄亮、鲜爽。这一整套的制作工序,全是老人独自默默操作,直至可装瓶了,才交由家人和工人完成。

“王堃记”醉泥螺的一整套制作工序和方法,称得上“独门秘籍”,一手绝活。据说有位曾在“王堃记”醉泥螺店工作过的师傅自称偷师了技术,可怎么也做不出“王堃记”醉泥螺那么正宗的味道,这也更使得“王堃记”醉泥螺越传越神。

1956年,“三美”食品厂公私合营后,“王堃记”醉泥螺也改名为“三美牌”醉泥螺。三美牌醉泥螺仍以颗粒大而匀,香味浓而醇,无腥无泥筋而闻名海内外,还曾销往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我国香港等地区。

1985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北京召开全系统工业产品展览会,“三美牌”醉泥螺获得优质产品称号。《中国土特产》周刊上,曾有过这样的报道:舟山定海人乔石同志参观展览会时,一见到“三美牌”醉泥螺,就指着赞叹“这只泥螺好大”。

20世纪90年代,三美牌醉泥螺再续辉煌,1992年在首届浙江食品博览会上,三美牌350克瓶装醉泥螺荣获博览会铜奖。

(文载2014年10月《北仑地方志》总第20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