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三美食品厂:丰富味蕾,深入人心

三美食品厂:丰富味蕾,深入人心

【摘要】:林孚宏在三美工作了30多年,曾当过三美食品厂副厂长。大及周边百姓一提起三美食品厂,都会提到“杨厂长”。当时的三美食品厂已经小有规模,分4个车间:酱品车间、副食车间、面作车间和蔬菜车间。而三美食品厂生产的恰恰又是老百姓日常少不了的调料和食物,可想而知,这家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美誉度。

■ 盛春莉

再没有哪一种物品,会比食物更能勾起人们的怀旧情绪和浓浓乡愁。网络论坛上大晒的“老鼠屎”“萝卜丝”是这个道理,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也是这个道理,“永远的中国胃”更是这个道理。

在北仑,也有这样一些让人魂牵梦萦的食物,几乎每一个稍微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大碶人,都能说出它们共同的牌子——“三美”,并且能扳着手指头报岀一串品种:什锦菜、醉泥螺、糖水橘子、清汁笋、油焖笋。现在看来,也许记忆中的感觉更胜于食品本身的味道,但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些食品确实称得上人间美味。要知道,有些食品可是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美味了半个多世纪之长。

1946年10月,15岁的林孚宏六年级毕业,进入了裕美官酱园当学徒,地点就是现在的大碶文化广场。之所以叫官酱园,是因为用的盐是特批的官盐。官酱园是股份制,经理叫王瑞英,协理叫顾瑞莹,还有近10个股东,工人有20多个,除了大碶这爿店,柴桥还有家分店,主要产品有酱油、米醋、黄酒、酱豆腐、豆瓣酱等。林孚宏在三美工作了30多年,曾当过三美食品厂副厂长。

新中国成立前,大碶镇上生意兴隆的酿造作坊,除了这家裕美官酱园,还有家位于上街的三安酿品坊。老板名叫王品和,雇了近10人,产品和“裕美”大同小异。

1950年10月,“三安”打算关停。当时的镇海县委牵头,组织开展“三安”和“裕美”合并事宜,派出了县委代表金文英、工会周济良等人。这次合并有点类似农村互助组的性质,合并之后还是私有的。两家作坊合并起厂名时,“三安”和“裕美”各选一字,取名“三美酿造厂”,还暗寓有色、香、味皆美的意思。

※北仑食品厂

全国范围兴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全行业公私合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三美酿造厂毫不例外地进行了清产核资、公私合营。合营后的公方厂长叫杨文标,他在厂长岗位上一直干到20世纪80年代初退休。大碶及周边百姓一提起三美食品厂,都会提到“杨厂长”。

当时的三美食品厂已经小有规模,分4个车间:酱品车间、副食车间、面作车间和蔬菜车间。另有一个白酒生产工场。酱品车间常年生产,主要做酱油、米醋、豆瓣酱、酱豆腐、霉麸,有时候6月间还做杨梅酒。副食车间也叫糕饼车间,基本也是常年在做,主要生产糕点类,如麻饼、月饼、奶糕、祭灶果等。面作车间一般是春耕时节开着,面粉是大碶粮管所买来的,主要生产干面、筒卷面、切面和索面,农忙时也有农民自己拿着小麦来兑换面条。蔬菜车间则主要做酱菜,如酱瓜、酱萝卜、什锦菜、榨菜及蜜饯、果酒、罐头。

“吃香”不仅仅体现在职工的收入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别说是没钱买,往往有钱也买不到东西。而三美食品厂生产的恰恰又是老百姓日常少不了的调料和食物,可想而知,这家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美誉度。屠明华在他的一篇美食小散文《什锦菜》中这样倾诉着自己对三美什锦菜的想念:“什锦菜绝不添色素,却五彩缤纷。比如红萝卜是红的、洋姜微白、大头菜淡黄、罗丝瓜灰黑,芥菜青绿、酱瓜紫褐,放在盆里,秀色诱人。当年还无味精,但什锦菜咸淡适中、鲜嫩爽口、五味俱全,其味美的关键主要在于腌制。在设备简陋、调料极少的当年,能生产出既不能太咸,又不会变质的别有风味的凉拌菜,确是一门独到的手工技术……多年没吃什锦菜了,吃稀饭时,我还常常想起过去那盆可口的适宜下稀饭的凉拌菜。

当时三美食品厂没有商标,没有包装,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瓶装、袋装,还贴上标签,生产出来基本都是一甏一坛的,统一运到代购代销店打秤零售。而普通百姓要想多买一点,那也是很难的。

身为三美食品厂职工,当然是有点“购买优先权”的。根据职工要求,厂里会每隔三四十天进行一次内部购买。顾祖庆回忆说,周围亲戚知道自己在三美厂工作,一到农忙时节,都会托着帮忙多买点酱豆腐什么的。有一年中秋节,厂里规定每个职工允许购买120只苏月。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三美食品厂的年利润基本稳定在五六万元。到了80年代,再上一个台阶,年利润达到了10万元。1985年10月,镇海撤县建区,划分为镇海区和滨海区。1987年,滨海区改名为北仑区。三美食品厂也几度易名,从镇海县大碶供销合作社食品厂,到宁波滨海食品厂,再到宁波市北仑食品厂,但三美的“灵魂”仍在,但凡老北仑都更愿意称呼其为“三美”。在这期间,顾祖庆也从会计升为副厂长,又从副厂长成为厂长。

在顾祖庆当厂长期间,先后更名为滨海食品厂和北仑食品厂的三美食品厂得了不少先进。1988年,滨海食品厂获得该年度大碶供销社先进单位,顾祖庆和蔬菜车间主任、酱品车间主任等6人被评为先进个人,6人还戴着大红花合了影。为了鼓舞士气,领奖回来,厂里又开了社、厂两级先进茶话会。还有更大的荣誉,1988年,北仑食品厂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当时这块金灿灿的奖牌挂在厂门口,好不气派。

尽管没有商标,很多老北仑早就把三美食品厂和三美食品厂所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混叫成“三美”,可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1981年,分管销售的副厂长顾祖庆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与镇海县供销社工业股工作人员曹祖兴商讨,想设计一只“三美牌”商标。他们找到了柴桥食品厂的胡嘉翔。胡嘉翔曾去橱窗与装潢设计培训班进修,有一定的字画基础,装潢美工方面小有名气。更何况柴桥食品厂本就是和三美食品厂属于一个系统,兄弟单位的请求,胡嘉翔自然是满口答应。

几天以后,胡嘉翔拿出了两套图,一套中式,一套西式,每套图分别都有六七个图案备选。最终,顾祖庆选中了由三美拼音SM绘就的图。M代表大碶灵峰山,S像白云一样环绕着M,下方写上“三美牌”。

1983年2月28日,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三美牌”正式诞生,成为一只真正的商标。

有了商标,还得有像样的包装。也就是在1981年,厂里开始在蔬菜车间开发罐头产品,外包装用玻璃瓶,瓶盖是压盖,但是“罐头好吃开罐难”,渐渐地换上了马口铁罐和易拉盖,开罐相对容易多了。水果罐头如糖水橘子、糖水黄桃、糖水杨梅,则都用了玻璃瓶,不但透明美观吸引人,而且存储运输方便。瓶盖则用旋盖,开罐更加方便,还可重复利用。相信很多70后、80后都曾被这样一罐罐晶莹剔透的糖水罐头诱惑得口水连连,水汪汪的果肉都曾是多么美味、多么幸福的记忆。糖水罐头吃掉了,剩下的玻璃瓶也曾多么抢手,被伯伯爷爷拿来当茶杯,被嬷嬷奶奶拿来装黄豆、绿豆。

“油焖笋、清汁笋一直是我们的拳头产品,可以说我们是宁波市油焖笋第一品牌。”谷省说,笋类产品一直是三美的主要产品,除了在食品店、超市等零售的油焖笋,还有笋丝、笋片、笋丁供应给学校、机场等。这一传统在他收藏的一张《宁波日报》剪报上得到了印证。这篇名为《北仑食品厂面向大市场》的报道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1989年末,北仑食品厂得知南方生产的原汁清汁罐头笋在青岛很受欢迎,就赶去当地开了订货会。第二年,北仑食品厂在青岛投放了20吨3公斤一听的清汁罐头笋,销售一空。1992年,300吨笋罐头也销光。如今,三美牌笋类产品仍然畅销,在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食堂,宁波栎社机场餐厅都能吃到三美的笋产品,更远的都卖到了郑州、乌鲁木齐、大连等。

1999年,北仑食品厂开始转制。当时,以内退、买断工龄形式解散了一部分工人,最后只留下11人,谷省以10票当选总经理。

2001年,由大碶镇政府提出报告,上报区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出面,召集区农经委、大碶镇政府和谷省开联席会议,申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立宁波谷泰食品有限公司。拨款一到,便开始买土地造厂房地址也从人们念念不忘的大碶汤家桥迁到了如今的北仑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内。2004年、2005年间,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左右。

(文载2013年11月《北仑往事》,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