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太白山北麓湖塘上横的地方,镇海县国营农场的历史与成就

太白山北麓湖塘上横的地方,镇海县国营农场的历史与成就

【摘要】:然而,在太白山北麓不远被称为湖塘上横的地方,深水河潭的“中央岸畈”却有六分收成。因此,县委派著名民主人士顾荆庸和实业科负责人胡伟选择土地,筹办国有农场。1952年把溪东保恩寺场部移到这里,正式定名为“地方国营镇海县农场”。办场7年,充分显示国有农场的优越性。此后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均是镇海县第一个地方国营农场历史的延伸。

■ 乐晓明

1940年,我地遭遇春晴夏旱秋高温的大旱之灾,良田龟裂,水稻颗粒无收,造成一两黄金买不到一斗白米的饥荒。然而,在太白山北麓不远被称为湖塘上横的地方,深水河潭的“中央岸畈”却有六分收成。中央岸东临河面宽阔的大明桥江,南连河底有地下水的南塘河,西依河潭密布的半河塘,北有河道甚深的子湖桥江。这是一个四面环水、阡陌纵横的天然河岛,本文要叙述的镇海县第一个国有农场就创建在这里。

1950年冬到1951年春,镇海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与此同时,县委和县人民政府考虑到今后农民的发展前途是走组织起来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相应地对农业进行技术改造。因此,县委派著名民主人士顾荆庸和实业科负责人胡伟选择土地,筹办国有农场。两同志考虑到国有农场一定要设在水利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并有山、水、田相联系的地方为好。当时就选定大碶区璎珞乡东首,对鱼桥下的河岛,面积272.5亩,在土改中保留了下来。1951年春完成分田任务后,由于经费无着,没有兴办,将该田租给附近农民耕种1年。

1951年秋冬,县府派胡伟负责,朱纪法为技术员,着手筹建农场,场部设在嘉溪村的保恩寺内。是年由农场冬播绿肥,并将璎珞河头轻便铁道旁房屋拆移到中央岸西南侧河边,建成3间木结构楼房。1952年把溪东保恩寺场部移到这里,正式定名为“地方国营镇海县农场”。任命南下干部赵玉芴为场长,调诸国宝会计柳絮为技术员,傅岳卿为管理员。而后,胡和朱调回建设科。1952年春,招收当地乐嘉安、乐安康、乐宝甫、徐京祥、张成林等为工人,后又有乐德昌等陆续参加。夏收时有工人13名,划分3个小组,到年底共有干部、职工23名。1954年2月,任命生产经验丰富的史致浩为场长,赵调回县府。1955年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3名。1956年,提拔乐德昌为副场长,又调青年学生郭正权为技术员。在此期间,干部、工人亲密无间,同甘共苦。如胡伟同志身为负责人,亲自买菜、挑水、送饭,抽空还要给工人理发。老党员史致浩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刻苦踏实,不仅指挥好270亩田间生产,还上太白山抓生产。傅岳卿、乐德昌、诸国宝等均精力充沛,夜以继日,为开创新局面做出很大贡献。

1953年,县农林科顾荆庸负责,召集李郎香、沃建银、严瑞根等3人在嘉溪牡丹岩开荒山18亩办苗圃,1954年并归农场。农场以此为基地,办苗圃40亩,为镇海县第一个现代苗圃。1956年组织力量向太白山发展,到1958年止,共垦荒206亩,总面积达到481亩,其中茶叶种植80亩,还栽有大批番茄、杂粮。山上水面一起抓,在璎珞河面试养养殖鱼800亩,当年获得丰收,1956年与大碶渔业队合股,放养水面2000余亩。畜牧业也随之大发展,1952年养猪38头,1958年发展到340余头。在外彭峙山下建草屋10间,养牛20头。农忙时牵牛下山给水稻场耕地,并无偿支援附近农民使用。

20世纪50年代进场工人都有革命热情,充满艰苦创业精神。进场时大部分人网线袋当箱子,木面盆土布手巾,几件破衣裳,一条旧被头。睡的是双层竹板床,吃的是大锅饭。得最低工资,出武松力气。全年劳动300多天无休假,太阳上山出田头,日落西山回家走,没有固定作息时间。重担抢着挑,重活带头干,劳动越多越光荣,挑担越重越英雄。如在牡丹岩和太白山开荒时,从场部到开荒处有4里多路,海拔300米,还要爬坡度很大的田头岭。每个工人上山下坡无空手,肩挑150斤担子不嫌重。在山上住的是10多人一间的草舍,睡的是地铺加吊铺,吃的是青菜饭,他们不论西风凛冽还是大雪纷飞,不论荆棘毒蛇还是乱石头坟,都无所畏惧,顶风傲霜,披荆斩棘,以愚公移山精神,终于把沉睡千年的荒山变为美好乐园,造福子孙。水稻队的18位同志,风雨无阻,冰雪无阻,终年苦战田头,不仅种好水稻,而且还利用几个冬季进行土地平整,把小块土地改造平整为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方井田块。

办场7年,充分显示国有农场的优越性。在全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革中起到了火车头作用,如水稻生产,土改时亩产只有500来斤,到1955年超过800斤。对当时来说,亩产800斤,农民不相信,自从盘古开天地,听到还是第一次。各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大搞基建,使农民收入大增,一派兴旺景象。办场7年,盈余6年,总计盈利18000余元。耕地从270亩扩大到480亩,增加43%。新造楼5间,猪舍20间,仓库和住宿平房13间,草舍10余间。抽水机、打稻机和农船等农具一应俱全。1956年荣获“浙江省农业集体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1958年春,拉开了“大跃进”的序幕,随之实行人民公社化。是年秋季,撤销镇海县建制,并入宁波市。当时县委领导匆匆决定将水稻场搬到骆驼,随之易名易牌,后来这里成为宁波市畜禽良种场所属的水稻队,东边建起了一排排猪舍。此后经历了40年的风风雨雨,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均是镇海县第一个地方国营农场历史的延伸。回顾往事,该场自1952年初建场,到1958年底搬到骆驼镇止的7年时间,是一部充满革命激情的创业史,其光辉的业绩也是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文载2017年5月《北仑地方志》总第27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