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湾人创业,上海城隍庙商机揭秘!

城湾人创业,上海城隍庙商机揭秘!

【摘要】:198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城湾村人叶信宝到上海办事,路过城隍庙一带的小商品市场,发现那里的客流量非常大,听当地人讲,许多到上海出差、旅游的人都会到那里买东西。从而拉开了城湾村人到上海创业的序幕。上海城隍庙一带“生意好做有钱赚”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村民陆续到上海“淘金”。此后,大工商所连续3年派工作人员到上海现场验照,直至他们可以在上海当地申请营业执照。

■ 俞慧娜 陈维娜

最近,宁波商帮传奇大戏《向东大海》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剧中以周汉良为代表的甬商到上海创业的故事一时间成为市民谈论的焦点。近日,大碶街道九峰山社区一位姓陈的女士给编辑部打来热线电话称,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碶城湾村同样上演了一幕村民到上海创业的故事。

白天,一块木板,一把凳子,摆上一些日用小百货,他们就开始叫卖生意;晚上,一个枕头,一张席子,盖上被子,他们就在五六平方米的阁楼地板上进入梦乡。出去时,他们身上仅有千把元,回来时,大多数人成了令人羡慕的“万元户”,家中盖起了楼房,买进了汽车。陈女士说,他们的创业故事虽没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惊心动魄,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城湾村人勤劳致富的顽强精神。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叶德宝兄弟、陈满章等人率先走出山坳,拉开了城湾村人闯荡大上海的序幕。“20里城湾不出岙”,大碶城湾村党支部原副书记叶虎靖告诉记者,这是当时人们对城湾村形象的描述,那时村民都比较穷,山上柴都砍得光秃秃的了。穷则思变,想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不放过任何一次可以致富的机会。

1984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城湾村人叶信宝到上海办事,路过城隍庙一带的小商品市场,发现那里的客流量非常大,听当地人讲,许多到上海出差、旅游的人都会到那里买东西。细心的叶信宝很快发现了蕴藏其中的商机。一回到北仑,他就找哥哥叶德宝商量去上海做生意的事。与上海那边亲戚联系好住宿问题后,兄弟俩各带上500元钱就到上海“淘金”去了。从而拉开了城湾村人到上海创业的序幕。

上海城隍庙一带“生意好做有钱赚”的消息在村里传开,村民陆续到上海“淘金”。“刚过去那会生意真的很好做,500双袜子,不到2小时就卖光了。”回想起当时做生意的情景,叶德宝的爱人孙桂英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一个营业执照只能经营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只有一米长。但那时做生意的人少,东西好卖,钱比较好赚。去上海前,500元本钱都是东拼西凑的,春节回来时,口袋里就有2000元了。2000元是什么概念呢?那时工人工资一个月才三四十元,务农的话,一个月最多也就20元。在当时2000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大彩电可以买两台了,加上千把块,房屋也可以建起两间了。

“村里头一个劳动力一年到头只能赚200多元,但到上海做生意,一年少说也有两三千元。”叶虎靖回忆说,叶德宝兄弟、陈满章等人闯上海致富的故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叶盈良、陈国存等人怀揣着勤劳致富的梦想,带着辛苦攒下来的千把元积蓄陆续到上海做生意。

1989年夏天,到上海城隍庙做买卖的创业者之一、现任城湾村老年协会会长的叶盈良在北仑办了营业执照,带着1700元钱到上海去了。当时去上海要赶到目前宁波汽车东站附近的宁波轮船码头坐船,路上要花20多个小时。他到上海没申请到摊位,就在城隍庙一带的福佑门小商品市场门外搭了张小桌子卖东西,主要卖气球,两三个月后增加了袜子生意。

1990年,当时才20岁出头的陈国存带着500多元就到上海做生意了。

“做做老板,睡睡地板”,叶盈良这样形容当年在上海做生意时的艰辛。他和他爱人来到上海时,住的是阁楼,面积只有六七平方米,因为高度不够,床也放不进,只能睡在地板上。这一睡就是五六年。吃的呢?要不从房东那搭伙,要不就“咸齑菜过过”米饭了事。在他看来,吃得了苦的人才能在外面待下去。

目前,叶信宝在福佑门小商品市场内已买下了摊位,经营各类百货用品。说起当时做生意的艰辛,这位已经年过五旬的男人坦率地说:“那时候,哪里有钱赚就去哪里,根本不管辛苦不辛苦。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

在陈国存印象中,最辛苦的是进货。比如去义乌进货,他一般是晚上10点从上海出发,第二天凌晨两三点到义乌,眯上两三个小时就到市场进货了,进完货马上往火车站赶,中饭根本没时间吃,要是带饼干了,还能啃点饼干,要是走得急忘带了,就得饿肚子。拿着货到火车站,还有一道关要过,那就是按时、顺利赶上火车。他一般是迅速找准一节车厢,以最快的速度将一袋袋货物从车窗扔进去,然后他再迅速从车窗爬进去。那时资金少,每次不能进太多货,因此隔三岔五就要出去进货,有时候可能两天两夜都睡不上一个好觉。

在创业者们艰苦奋斗的同时,区工商部门也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摊位首先满足上海户口的经营者,剩余部分才会安排给外地人,因此外地人申请摊位很难。

为鼓励和引导村民外出经营、解决部分经营户租用摊位难的问题,1987年春节前夕,区工商局委派王文龙、姚幼妹带队看望慰问那里的个体经营户,并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希望当地工商部门和城隍庙市场管理所能适当照顾北仑方面个体工商户。那一次走访交流比较成功,叶盈良、叶信宝等30多人和当地市场管理部门的人聚在一起交流了一次,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进了一层。在费用的收取上,工商部门给予了一定的照顾。按照规定,叶盈良他们除了在上海当地缴纳摊位费、市场管理费之外,还需向北仑区工商部门缴纳个体户管理费。1985年,为减轻他们的负担,在请示区工商局同意,大碶工商所对外出经营的个体户减半征收个体户管理费,1987年又采取定额收费的方式降至每月10元。按照规定,一年一次的营业执照验照换照需由个体经营户持证件到区工商局办理。当时就有人提出,回北仑验照换照比较影响生意,但如果不及时办理,经营地市场管理部门就要查处他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大碶工商所派出工作人员,专程到上海去为他们办理验照换照。此后,大碶工商所连续3年派工作人员到上海现场验照,直至他们可以在上海当地申请营业执照。

※个体工商户

随着外出做生意村民的增多,当地一些社办厂、村办厂也被带动发展起来。王文龙说,那时候,大碶一带的气球厂、袜厂等工厂的产品被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企业随之发展壮大。尤其是周边的城东村气球厂、霞浦陈华气球厂的不少气球是城湾村人带到上海销售的。

虽然从上海回来已经有8年了,但一说起做生意的心得,叶盈良依然十分激动。他说,要做好生意,两点很关键,一是进货,二是销售。产品市场价一般差不多,利润的多少主要看进货价格的高低。一开始,叶盈良到义乌小商品市场进袜子。一看产品标签,发现是上海产的,有些是上海袜子一厂,有些是上海袜子二厂的。标签上厂址写得明明白白,比如一厂就在上海吴太路。后来他就改从厂家进货。此外,错点进货也很关键。贺卡的销售旺季一般在圣诞、元旦、春节期间,多数人选择在那个时期进货,进货价格水涨船高。叶盈良做贺卡生意的第一年也是那个时候进货的,第二年就尝试在七八月份进货,那时进货价格低不少。圣诞节过后,贺卡销售慢慢热起来,到春节前夕全部卖光,赚了10多万元。

那么,在销售上,叶盈良又有什么心得呢?在他看来,做买卖首先要了解市场行情。对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位要做到心中有数。叶盈良说,他对自己的产品比较了解,同类产品价格不比别人高,当有些客户说“某某产品价格比你低”时,他不会轻易降低价格,久而久之,客户反而比较信任他的产品,回头客也比较多。相反,他老婆对客户态度非常好,客户还价,她也一再作出让步,但做成的生意却比他要少很多。

除了了解市场行情,叶盈良说,发展、带动自己的客户,对于做批发生意来说也很重要。那时候,买贺卡的以学生为主,因此,进货前他总会先少量进些货,给几个学生看看,他们觉得好的,他就多进点货。事实证明,被学生“肯定”的贺卡确实特别好卖。后来,他留意到,有一个复旦大学的学生在校园里开有门市,对学生市场很了解,但学生缺资金,无法批量进货。于是,他找到这位学生,双方商定:叶盈良负责进货,大学生负责销售,叶盈良先赊账供货给大学生,销售完后,双方再结账。通过这种方式,叶盈良成功打开了校园市场。

(文载2012年3月22日《北仑新区时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