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陈怡良:侨乡大碶,乡情永留

陈怡良:侨乡大碶,乡情永留

【摘要】:陈怡良先生继承了他祖辈的遗德,一直乐善好施。它是陈怡良先生1992年捐资120万元兴建的。陈怡良先生花费了20多万元将其旧居修缮一新,又无偿捐赠给镇政府,并起名为耆英活动室,作为有一定知识水准的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怡良先生和他祖辈的业绩。

■ 陈善德口述 屠恒祥撰文

镇定桥位于北仑区实验小学西首。镌有“镇定桥”桥名的石栏早已移位了,不知是哪一天,石栏被安放在桥堍的一侧,中间虽断裂,镶拼在一起仍可见“镇定桥”三字,书法挺劲秀美,大有赵体风韵。据题款可知桥是庚申年重修,邑人陈瑞厚出资,鄞县高振霄书。庚申年为1920年。相去的时间不算太长,有关桥和修桥的逸事,在七八十岁老人的记忆中一定有所稽留。

善德兄是桥的所在地周隘陈村的老干部,又是陈氏子孙,虽耄耋之年,仍身健耳聪,记忆力极好。他在大碶镇侨联分会的办公室接见了我,办公室设在陈怡良先生的旧居内。当我一问到有关镇定桥之事,他回答道:“你猜陈瑞厚是谁?就是陈怡良先生的公公,那个书‘镇定桥’三字的高振霄,是清代的翰林。陈怡良先生的祖祖辈辈都能为乡里办好事,造桥的同时还修了20多米长的河埠头,全用精工细琢的长条石块镶砌而成。那个时代这样的河埠头是不多见的,他为乡亲们的生活、生产方便是不吝钱财的。”

话匣子一打开,善德兄怀着对先辈的崇敬之情,向我述说了陈怡良先生和他的祖辈造福桑梓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六七十年前,陈瑞厚的嫡堂兄弟陈瑞海先生,也就是陈怡良的爷爷,一个看牛娃,后来去上海当学徒,由于为人忠厚,工作勤奋,敢于创业,又善于经营,成了上海可炽铁行的老板。事业有成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父老。那时,很多乡亲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哪有钱让孩子去读书。因此他花巨资兴建了校舍,办了一所“私立陈氏思本学堂”。为什么叫“思本学堂”呢?这与陈氏祠堂正堂上方的匾额“思本堂”有关,其用意就是让学生知道今天能在学堂读书,应思本溯源,不忘祖宗的德泽。兴建陈氏祠堂时,陈瑞厚、陈瑞海兄弟都曾捐了大笔资金。

学堂的原建筑早就拆除了,其原址为今天气势恢宏的北仑区实验小学。时间流逝了半个多世纪,但人们对它的印象不会磨灭。它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有前后两进,东西两边厢房,有课堂六间和一个较为宽敞的教师办公室。跨入前院进大门,首先见到的是挂在会堂正中的孙中山先生巨幅画像,画像两边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每周末全体师生必齐声诵读,并作为人生奋斗的准则

凡是在思本学堂就读的陈氏子弟免收一切费用,每年发给一件蓝布长衫,这就是陈氏子弟的文化水平为什么明显高于其他氏族子弟的根本原因。学堂的校长戴斌章,秀才出身,任职30多年。他在口语中虽摆脱不了“之乎者也”,但本着“教不严,师之惰”的古训,严格教育学生奋发读书,教育学生长大了要救国救民。思本学堂确实造就了一批人才,如陈怡良,香港经纬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岳卿,即陈怡良的胞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武汉一家锅炉厂总工程师;陈培玉,曾为中国驻芬兰大使馆参赞;陈长根,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福建某部独立师政委。陈善德和他的父亲也曾是思本学堂的学生。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陈善德担任周隘陈村的党支部书记,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大家办了很多实事,现为侨联分会副主席。

陈怡良先生继承了他祖辈的遗德,一直乐善好施。改革开放以后,从香港回故里探亲,了解到当时的大碶医院缺少现代化医疗仪器,就慷慨捐资20多万元,购买了B超等现代化医疗仪器。

大碶文化宫,这座颇有中国园林特色的建筑,为大碶人民提供了方便的文化娱乐设施。它是陈怡良先生1992年捐资120万元兴建的。题写“大碶文化宫”几个字的是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他与高振霄同为鄞县人,真是巧合。

陈怡良先生花费了20多万元将其旧居修缮一新,又无偿捐赠给镇政府,并起名为耆英活动室,作为有一定知识水准的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大碶镇侨联、老龄委办公室都设在这里。

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怡良先生和他祖辈的业绩。

(文载2004年《侨乡文艺》总第43期,有删改)

※大碶街道综合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