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成功塑造留美华人艺术形象│侨乡大碶

成功塑造留美华人艺术形象│侨乡大碶

【摘要】:它所受到的欢迎表明了她的成功,这无疑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於梨华不断攀登的信心。《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梨华描写留美华人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佳利、意珊、邱尚峰等形象。“没有根的一代”的苦恼,是中国特定的政治局面,台湾和大陆长期分割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於梨华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就在于她敏锐、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心理,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这个艺术形象。

1960年起,於梨华着力追寻童年记忆中的浙东家乡,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梦回青河》,揭露中国旧式家庭对于妇女的迫害。这篇小说先在台湾《皇冠》杂志连载,1963年全书出版后再版六次,不但被台湾的广播电台连播,还被香港邵氏公司购得电影制作权。它所受到的欢迎表明了她的成功,这无疑成为一种巨大的力量,增强了於梨华不断攀登的信心。

有一次,著名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在台北的一家冰店遇见从美国回家小住的於梨华,讲到自己对《梦回青河》的意见时说:“我尤其喜欢阿姆被阿爸抽打之后的那段描写,把一个旧式女人苍凉的心情和忍受命运的力量写得恰到好处,我看的时候非常感动。”听了聂华苓的意见,於梨华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会儿捏着拳头放在桌子上,一会儿蒙着脸,一会儿想伸过手来握聂华苓的手,又一迭声说:“你真好!你的话一点也不错。一个作家,要想打动读者的心,应该先打动自己才行。你知道,关于阿姆那段文字,我是哭着写的。真是用泪写的!一面写,一面哭,我简直忍不住!”聂华苓也为她对写作同自己所共有的那分热忱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梦回青河》的成功,使她一本连一本的作品接踵问世。短篇小说集《归》1963年由台湾文星出版社出版,它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60年代初期台湾旅美留学生的生活及心态。继之是中篇集《也是秋天》(1964年文星出版社出版),描写普林斯顿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家庭悲剧。而后有长篇小说《变》(1965年文星出版社出版)、《又见棕榈,又见棕榈》(1967年台北皇冠出版社、198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考验》(1974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傅家的儿女们》(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雪地上的星星》(1966年皇冠出版社出版)、《白驹集》(1969年台湾仙人掌出版社出版)、《会场现形记》(1972年台湾新潮出版社出版)等。另一部重要作品长篇小说《焰》,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的大学生生活。1981年,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又辑其作品出版《於梨华作品集》十四卷。除了回国观感散文,这些作品表现的内容都是中国留美学生或美籍华人家庭,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在美国生活的形形色色,有事业的成败,婚姻的好坏,对异国生活的适应,对乡土的怀恋和对下一代的安排。因为她最早开始写台湾旅美留学生这个特定题材,作品既多且精,影响甚大,所以被誉为“近二十年来留学生小说的鼻祖”。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於梨华描写留美华人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写成于她到美国13年后的1966年,次年出版即获得台湾的嘉新最佳小说奖。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夏志清说:“这一则不太温馨而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是於梨华小说艺术已臻新阶段的明证。”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佳利、意珊、邱尚峰等形象。尤其是牟天磊,去美国前,他朝气蓬勃、倔强、还有点野,而十年后却变成了另一个人,他的心灵的苍老、早衰主要来源于在美国独打天下的痛苦留学生生活。带着一颗空茫的心,他回台湾寻安慰、找寄托。看到深深扎根的棕榈树,他忽然醒悟到,自己是“没有根的一代”,这就是寂寞和苦恼的总根源。

“没有根的一代”的苦恼,是中国特定的政治局面,台湾和大陆长期分割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於梨华的主要成就和贡献,就在于她敏锐、及时地抓住了时代心理,成功地塑造了牟天磊这个艺术形象。《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在台湾《征信新闻报·人间版》连载三月后,即被台湾和香港的评论家认为是一部感人最深,给读者影响最大的作品,牟天磊成了读者本身的写照。

多年来,於梨华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在她年近七旬之际,又创作了一部表现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又一次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是北美版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