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乡土文学作家鲁彦的作品《灯》和《柚子》收录于

乡土文学作家鲁彦的作品《灯》和《柚子》收录于

【摘要】: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录了鲁彦的《灯》和《柚子》,称鲁彦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作家愤世嫉俗的品格及其创作特色。这可以从他的小说、他的散文和他的“乡土文学作家”这一称号中深切地感受到。

■ 乐胜龙

出生于大碶王隘村的鲁彦(1901—1944),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作为北仑人,我深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为世人敬仰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欣慰。

※鲁彦

鲁彦少年时代在灵山书院求学,因他尊敬的校长被校董无理辞退愤而退学,18岁到上海做学徒。五四运动爆发后,他赴京加入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工读互助团”,并在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至1927年到长沙、武汉做教师、编辑,1928年在南京国民党政府任翻译,因如实报道“五卅惨案”被撤职。后到上海、福建、陕西等地继续任教,做报刊编辑。1932年底,他曾返乡小住,耳闻目睹了家乡民众的疾苦。1936年10月鲁迅逝世,他是8名扶棺的青年作家之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先在长沙为田汉主持的《抗战日报》编辑副刊,后应郭沫若之邀到武汉,在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任职,同时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以后几年,他带着家人在战乱中奔走于广西、湖南之间,在教书、编辑报刊的同时坚持写作,终因贫病交迫,于1944年8月在桂林病逝,周恩来闻讯致电吊唁并寄来抚恤金一万元。

鲁彦短暂的一生为世人留下了30多部小说散文和翻译作品专集。当年,茅盾在发表了《读〈呐喊〉》《鲁迅论》等评价鲁迅的文章后,紧接着撰写了《王鲁彦论》,对他的小说《许是不至于罢》《菊英的出嫁》等赞许有加,并肯定鲁彦的创作与鲁迅有着某种联系,所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人物是“本色的老中国的儿女”,而鲁彦作品中的乡下人,“已经感受着外来工业文明的波动”,属于乡村的小资产阶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收录了鲁彦的《灯》和《柚子》,称鲁彦是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其作品表现了作家愤世嫉俗的品格及其创作特色。自鲁彦逝世至20世纪70年代这30多年中,我国文学界对他的为人及其创作的评论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鲁彦创作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展开、专题深入的新时期,《鲁彦小说简论》《鲁彦的乡土小说探析》《论鲁彦散文的创作特色》《王鲁彦研究资料》等理论性、学术性著作相继问世,使鲁彦生前创作的各类作品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

王鲁彦自18岁离家,除1932年返乡小住过一次,长期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他始终惦记着家乡,惦记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惦记着家乡的人和事。这可以从他的小说、他的散文和他的“乡土文学作家”这一称号中深切地感受到。他的小说大多以家乡的各阶层人物为“模特儿”,难怪茅盾认为他的小说与鲁迅的小说有着某种联系。有专家评论说:鲁彦的乡土小说从“隐现着乡愁”到在“愁”中探索家乡的希望和未来。他在同情和表现农民苦难,揭示社会黑暗的同时,对农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农村落后野蛮的传统习俗给予冷峻的批判,为改造国民性作出了努力。他通过“小有产阶级”的衰弱,揭示帝国主义入侵带来的灾难,显示20世纪30年代农村经济渐趋破败的时代特征,并善于融汇中外文学滋养,逐步形成自然、朴素、绵密的写实风格,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民族风格。同时,“鲁彦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据有重要地位的一位散文家”,他描写景物“平实中带着回荡,很有个人风格”,“描写景物的细腻深刻,有时在他小说中的刻画人物之上”。不久前,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鲁彦先生以家乡生活为背景的散文《清明》《杨梅》和《我们的学校》等篇章,深深地被文章中渲染的浓郁的水乡氛围所吸引。《清明》中描写的先生在孩提时代天不亮跟着大人坐船去嘉溪山岙扫墓的情景,让我回想起在大碶横河务农时,天不亮和村民一道摇船到石湫,然后进太白山砍柴的往事。《杨梅》写先生身在外埠,因病卧床心境凄凉,竟想起了家乡杨梅的美味,这让我联想起年轻时长期在外奔波,很少顾及家中长辈的境况,只有在自己得了病痛时才想起家中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更使我感兴趣的是《我们的学校》中,有一老实校长和一丑陋校长的不同描写,那个老实校长见他们做了错事,“一点没有生气,仿佛我们没有做错事情一样,说,‘这样做法是不好的,无论是个人的品行,学校的名誉……以后再是这样,我只好不干了……’他静默了一会,用亲切的眼光望着我们,随后继续着说,‘现在出去吧,细细地去反省……’”后来这个校长被校董辞退了,来了个丑陋的校长,那丑陋校长是董事长的族里人,“这个人最没学问,也最顽固,为我们平日所最看不起,也为我们所最讨厌的。他一天到晚含着一竿很长的旱烟管,睁着恶狠狠的眼睛,从眼镜边外望人家,走起路来一颠一拐,据说是有什么病……”这些生动细致的描写,使我感到鲁彦先生在散文中的细节描写确实不比小说逊色,是活灵活现的呢!

(文载2009年12月散文集《海边语丝》,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