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谢泰宗:侨乡大碶的传奇人生

谢泰宗:侨乡大碶的传奇人生

【摘要】:为此,在上奏朝廷时,以谢泰宗之功为第一。但恰恰这样的处境,造就了谢泰宗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家乡隐居的这段岁月中,写出了大量著作,后集为《天愚山人诗文集》。谢泰宗的身世颇有点像陶渊明,都以田园生活中的诗酒来寄托自己的心情。所以,从这一角度认识,我们对谢泰宗的“以物托心”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他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陶渊明式的诗人。

■ 韩朝阳

翻开民国《镇海县志》,谢泰宗的名字频频进入眼球:《人物传》中有他的传记,官至兵科给事中;《山川》《寺观》中录有他的多篇诗作;《古迹》中载有他所撰诗文;《旧志诗文录存》中有他的32篇文章、诗作;《艺文》中则记载有他的著作目录,有《天愚山人诗文集》等著作13种270卷之多。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曾做过官而又多产的文学家。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谢泰宗出生于柴楼,家贫,从小受学于精通经典的叔父谢渭(后中进士)。他自幼敏慧,加之勤学苦读,每日背诵文章数千言,睡觉时用有棱角的砖头为枕,以惊觉自己,所以学绩甚佳。明崇祯三年(1630)赴省考试时,主考官黄道周读到试卷,对他的才华感到十分惊奇。中进士后被任为广东番禺知县,在任上他励精图治,抑制强豪,革除悍俗,受到百姓称颂。在平定盘古十八洞之“乱”时,谢泰宗计擒头目苏凤宇,树旗招抚,减少杀戮,使寨中百姓得以免于生灵涂炭。当时有一参将,想杀降邀功,以金盘玉带相贿赂,被他严正拒绝。他把这些百姓编入户籍,安排开垦土地,使之安居乐业。为此,在上奏朝廷时,以谢泰宗之功为第一。但吏部却以常例调谢泰宗为工部水司主事,对此他泰然处之,工作上从不松懈。主持修城墙时,带领士兵日日巡逻,以维持地方上百姓安宁,曾任丞相的黄景昉见而叹之:“安得谢令者数辈,则东南安枕矣!”后来调任泉州司理、安南推官,擢升兵部给事中。其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国是日非,因此,他以父年老而乞休归里。不久,清兵入关。清顺治三年(1646),浙东总督张存仁推荐浙江才人六人,谢泰宗亦为其中之一,但他以明之遗民托病未去。自此,息影家园,以诗书自娱,自号天愚山人。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享年七十岁。

谢泰宗极嗜书籍,平日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学识广博,文能著道德文章,武通孙吴兵法,是一个“有用之材,不竟其志”的人。清文学家朱彝尊曾对其作过这样的评论:“天愚先生当明运既移,伏处海滨,寄情诗酒者垂二十年,大抵遭逢国难,君臣师友之痛惄焉,自伤不敢以告人,于是陶情曲蘖篱畔,行吟聊托于渊明之后。”这是中肯的。谢泰宗当时的情景有如楚亡之后的屈原,但屈原尚可写《离骚》,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而谢泰宗却只能把亡国的悲痛埋在心底,不敢在文字上稍有流露,因为当时在清廷的重压之下,文字狱盛行,所以只能用田园式诗文来抒写心臆中的郁结。但恰恰这样的处境,造就了谢泰宗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家乡隐居的这段岁月中,写出了大量著作,后集为《天愚山人诗文集》。诗文虽多行吟于山水之间,赏菊于篱落之旁,却把自己的悲痛与压抑之情,“漫托于风云月露、美人香草”,看似旷达闲适之诗文,而其中散发着郁塞不平之气,蕴含着国难之后的感时悼往的心情,非无病呻吟式的风花雪月可比。

谢泰宗的身世颇有点像陶渊明,都以田园生活中的诗酒来寄托自己的心情。不同的是陶渊明厌恶官场的污浊黑暗,退隐田园,而谢泰宗遭到国难,隐身田园,对明王朝有恨铁不成钢之感,所以他们的心情或许是大体相同的。无独有偶,谢泰宗也十分喜爱菊花,“艺菊数百本”于所居之室,并著有《菊醉吟》二卷,自序中写道:“盖性情所至,率即是真,蹈即是假,安用轮复其所过。”意思是说,这是我的性情爱好缘故,而不是学学陶渊明的样子,用现代话来说不是“作秀”,而是“醉非我醉菊自醉,吟非我吟菊自吟”。所以,从这一角度认识,我们对谢泰宗的“以物托心”有一个更深的理解,他确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陶渊明式的诗人。

(文载2015年11月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海濡拾遗》,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