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横河公德小学:革命的小苗圃

横河公德小学:革命的小苗圃

【摘要】:■毛元仁[1]横河公德小学,是当时的镇海县20世纪30年代一所进步的红色小学,培育出不少革命苗子,堪称革命的小苗圃。横河原有一所私立敬德小学,为当地教育家李琯卿先生所办。敬德停办后,横河一两百少年儿童即遭失学。他在苦闷彷徨中,来到公德小学,结交了一些青年教师,并担任了义务教员。公德小学在李长来苦心经营下,得能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维持约10年之久。

■ 毛元仁[1]

横河公德小学,是当时的镇海县20世纪30年代一所进步的红色小学,培育出不少革命苗子,堪称革命的小苗圃。

横河是大碶区一个偏僻的小集镇,有董、竺、於、潘、贺、赵等姓。聚族而居,共300余户。因有一条从西到东的小河横贯其间,故名横河。村民多数以务农或出海捕鱼为业,也有不少人家在沪甬经营工商业或做工。横河原有一所私立敬德小学,为当地教育家李琯卿先生所办。李先生不善经营家业,办学多年,家资耗尽。至1931年夏,不得不将学校停办。敬德停办后,横河一两百少年儿童即遭失学。其时,有赵鸣皋(又名鹤九、震明),鉴于农村教育事业不可一日停顿,乃邀集於如珍、於坤峰、林杏初、李颖芬等地方人士,组织校董会,筹集经费,合力创设私立公德小学。经费来源,除小部分来自吴君庙会产(租谷)外,大部分靠向旅沪同乡募捐。校舍借用於家祠堂,课桌椅及教学用具向原敬德小学无偿借用。1931年秋开学,首任校长为竺庆瑛。学生共130余名,有6个年级,设4个教室。

公德小学开办之时,正值我们国家风雨如晦之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倾全力于“剿共”内战,弄得国事蜩螗,民不聊生。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九一八”“一·二八”事件相继发生,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当时,琯卿先生的次子李长来(原名侠民),方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附属中学,正辍学家居,主持家务。他是一个有强烈爱国思想的青年,国难当头,自然引起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感触,但他又想到自己是一介书生,对如何效力于祖国感到迷惘。他在苦闷彷徨中,来到公德小学,结交了一些青年教师,并担任了义务教员。他和天真无邪的儿童们接触后,认为儿童是民族的幼苗,是祖国的希望,于是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再走他父亲曾经走过的“教育救国”的道路。1932年春,公德校长竺庆瑛辞职,由赵鸣皋继任。赵校长亦仅一学期,因另谋生计而告退。公德校董会,原是个极为松弛的组织,至此也如昙花一现,名存实亡,致学校陷入无法维持的困境。在这一情况下,李长来当仁不让,毅然挑起维持学校的重担来,他从不宽裕的家计中节约金钱捐助学校,又每年几次去上海,为学校劝募经费。公德小学在李长来苦心经营下,得能年复一年地存在下去,维持约10年之久。

※公德小学学生旧影

李长来投身于公德小学后,鉴于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都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认为教育者本身首先应当受教育,因此,他一面鼓励教师们参加浙江教育厅所办的小学教师函授班,一面又引进陶行知的教育学说,采购来有关教育的著作和晓庄师范、大场工学团等出版物(如《古庙敲钟录》等)以及《生活教育》半月刊,要求教师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比较,逐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李长来的推动下,公德小学在教学工作上开始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逐步消除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并辅导他们多看课外读物。公德小学图书、报刊之多,为农村小学所罕见,小朋友们都可以看到适合他们水平、兴趣的有益书刊。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影响下,为了普及教育,公德小学开办了民众夜校,试行小先生制和新文字(即拉丁化文字)教学。

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产劳动教育。教员中有几位(如方敩、邢韫辉)毕业于金华农校,就发挥他们的专业知识,在课余组织学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锄头舞歌》响彻全校。学校东侧有一块三面环水的荒地,横七竖八地放着许多草夹棺材,榛莽荒秽。李长来冲破重重阻力,劝说村民将棺材搬走,对无主棺材,由校代为迁葬。棺材搬掉后,学校就利用这块荒地栽种花木蔬菜,既可对学生实施生产劳动教育,又美化了学校的环境

公德的体育也搞得很出色。这是由于长来同志的三弟李价民当时就学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系的体育科,他放假回乡就来辅导公德师生,进行各项体育活动,田径、球类样样都有。又在学校前面开辟了一块占地三四亩的运动场。

公德小学当时又是一所小学区的中心小学,负责辅导附近六七所小学。公德教员热情地与各校教员交朋友,互相交流教学经验。还组织各校学生举行各种联合活动。如单项活动(打乒乓、踢毽子等)比赛、学习比赛、演讲比赛等等,使各校教育工作携手并进。

公德小学虽然接受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指导,在教学工作上实行了许多改革,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但还是没有彻底突破传统教育的老框框,更无济于救亡图存的燃眉之急。富有革新思想和政治敏感的李长来,通过实践,已领悟到要想教育救国是不可能的,非改弦易辙不可。于是他就改向从政治上探求救国之路。大约从1934年开始,他每次去宁波或上海,总要购买一些进步的书刊回来,供公德教师们(当然也包括他自己)阅读。这些进步书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有《大众哲学》、《新哲学大纲》、《政治经济学》(译本,日本河上肇著)、《新经济学大纲》(沈志远著)和《青年自学丛书·哲学词典》(刘执之著),以及马列原著的译本。文艺方面的书籍有鲁迅小说及各种杂文集,茅盾郭沫若、丁玲、巴金等人的小说,还有《中国新文学大系》以及苏联高尔基等著作的译本。刊物方面,有《生活周刊》《新生周刊》等等。老实说,根据我们当时的水平,对马列原著的译本还是看不太懂的,只能看懂《大众哲学》《青年自学丛书》一类通俗读物。我们就是看了这些读物,开阔了眼界,初步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为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我北平郊区卢沟桥发动进攻,我国守军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于7月8日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8月间,又发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全国同胞、各党各派团结抗日。全国抗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镇海为浙东门户,地处国防前线,也迅即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横河乡在李长来鼓动下,以公德小学为中心,以公德师生为骨干,吸收了一大批失业失学的知识青年和地方进步人士,成立了“横河乡抗日救亡工作团”,由笔者任团长,下设“海鹰剧团”和“海鹰歌咏团”,均由李平任团长,李价民、赵振尧、李倜民、李俍民等同志担任编导,公德小学也就成为横河乡及附近各村庄进步爱国青年聚会和活动的场所。

横河乡抗日救亡工作团做了不少工作,如向群众宣传团结抗日、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反对内部分裂摩擦、反对投降妥协等,以及分析抗战形势和国际形势,坚定群众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为前线部队劝募寒衣,慰劳本县沿海驻军等等。特别是海鹰剧团和海鹰歌咏团更为活跃,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他们除在本乡经常演出外,还到各集镇以至山岙里去巡回演出。每场观众至少有四五百人,多达千人。演出的场次已无法统计。当时演出的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咸鱼主义》《秋阳》《大战卢沟桥》《民族万岁》《三江好》《小白龙》《夜之歌》《新娘子大打东洋兵》,以及自编的《登陆》《精忠报国》《夜审韩复榘》《活捉东洋兵》《为国牺牲》等等;歌曲有《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中国》《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游击队之歌》等等。这些剧目和歌曲,深受群众欢迎,大大振奋了村民保卫祖国、保卫民族的士气。

1939年5月,镇海江南、江北各救亡工作团联合在镇海县城的大校场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声讨汉奸傅筱庵大会。横河乡抗日救亡工作团由李倜民带领一部分团员上城参加。林头救亡工作团由毛尹率领一队身背大刀的团员前来参加。在大会召开过程中,国民党县长江志航出来阻挠,经各救亡团代表据理力争,终于使大会胜利开成,并举行了示威游行。这次讨傅大会,使镇海县抗日救亡运动达到了高潮,沉重打击了投敌叛国的邪气,弘扬了民族正气。

1938年元旦,李长来为探索革命真理,偕同其五弟李健民和好友王博平、方敩(公德教员)、应书霆等,远去陕北革命根据地学习。到达后,五人都进入安吴堡青训班。结业后,王博平与应书霆先行回乡。李长来兄弟又去陕北公学学习,并同在那里入了党。同年夏,他俩奉组织之命,同返故乡工作。方敩离开青训班后,又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以后成为军事干部,牺牲于山东莒南县。

李长来、李健民回到故乡后,不久即与镇海地下党接上了关系,并在横河建立了党支部。从此,整个大碶区党的地下活动开始活跃起来,吸收了许多进步知识青年和青年农民入党。大碶、王隘、扎马、塔峙先后建立了党支部,并建立了大碶区委。农民运动也随之蓬勃发展,党像灯塔,照亮了公德师生和横河乡及其附近进步青年的革命道路。

1938年9月,由组织决定,李长来负责上层统战工作。于是他凭借他的出身门第和他本人的声誉,出任国民党政府所组织的镇海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委员和镇海县战时文化事业推进委员会委员,并分管文推会所属的《战时镇海》和《镇海儿童》两份刊物。笔者由李长来邀去担任上述两份刊物的编辑工作(另一编辑人员为周浩然),公德校长由李健民继任。

李健民继任公德时,他在党内已担任横河乡支部书记、镇海县工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等职务,于是公德小学就完全、直接地处在党领导之下。李健民把安吴堡青训班、陕北公学的一套办学方针和学风带进公德。对公德小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打破了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的框框,他吸收了一批要求进步的公德毕业生和地方知青为教员。在教员生活待遇上,除确实家庭负担重者外,每人每月只发5元钱的生活补贴。伙食则由学校供给,当时校长的工资原定为每月25元,他也只拿5元。他组织全校教员和高年级学生学习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陕北见闻,又带领全体青年教员过军事生活,夜里睡地铺,早上打背包跑步,为镇海一旦沦陷后进行游击战争做准备。李健民品性诚恳、朴实、耿直、磊落而又平易近人,对党的抗日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严于律己,不论在工作上或生活上,处处都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所以全校师生无不敬爱他,并深受他品性的熏陶。这一时期的公德小学,可以说是“一身两任”,一是教育儿童的学校,一是培养革命青年的训练班。

1941年4月,镇海、宁波相继沦陷。不多久,新四军“淞沪游击第五支队”一部由浦东渡海挺进浙东敌后,在三北、四明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镇海县的江北和三北地区的局面打开了。李长来、李健民、陆子奇、赵士炘和笔者等以及公德许多学生,以及当地一些进步青年先后奔赴江北,参加党领导的抗日革命工作。公德小学由於静峰继任校长,她受李长来和大碶区委书记陆子奇的嘱托,守住这块革命园地,作为地下党在镇海江南岭里的一个据点。由于当时镇海江南仍处于国民党反动势力控制之下,公德已被敌人所注意,故不得不采取灰色隐蔽的手段,以求保全,免遭毒手。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浙东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卷土重来,白色恐怖十分严重。横河乡以江晓峰为首的封建恶势力,对公德小学虎视眈眈,频加压力。於静峰一度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虽经保释,但反动势力对她的威胁愈来愈大。她不得已,乃于1946年4月,以捐募公德经费为名,走避上海。之后,为免公德落入江晓峰之类的魔掌,李价民不畏艰难,挺身接管,先后延聘俞道华、严宗儒、应书霆、贺师辉等为校长,直至全国解放。

公德小学在20世纪30年代及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在李长来、李健民同志领导下,培养出不少革命战士,为镇海县的抗日革命事业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这段光荣的历史,与李长来、方敩、李平、冯和兰、吴家安、翁国元等烈士英名和李健民同志的事迹一起,永垂于革命史册。

(文载2017年8月《北仑革命史料选》,有删改)

【注释】

[1]毛元仁,地下党员,1935年任公德小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为上海公安部门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