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安亭:侨乡大碶,历经修复,不幸大火焚毁

南安亭:侨乡大碶,历经修复,不幸大火焚毁

【摘要】:■屠明华旧时,大街上最热闹的上墩的西首,有座坐北朝南、面临岩河的亭子,称为南安亭。南安亭中既无神像,又无菩萨,独塑一条大蜈蚣,亭顶还放着一只大绿碧(缸)。又因亭子位于大街的南首,以“南方丙丁火”的说法定名为“南安亭”。只见“南安亭”三个草体写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故有人称“南安亭”的匾额是仙人所赐。南安亭建成后经历多次修复,直到1956年被大火焚毁。

■ 屠明华

旧时,大碶街上最热闹的碶上墩(又名护岩桥)的西首,有座坐北朝南、面临岩河的亭子,称为南安亭。这座飞檐翘角、玲珑壮观的二层建筑是镇上集市的中心。这里有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舞枪弄棍卖狗皮膏药的,喝酒品茶的,算命测字的,还有迫于生计丢儿弃女的,三教九流皆集于此。1944年秋,我抗日游击队在横河与日寇的一个小队进行一场激战,将击毙的鬼子的头颅悬挂于亭中示众。

南安亭中既无神像,又无菩萨,独塑一条大蜈蚣,亭顶还放着一只大绿碧(缸)。这种不伦不类的布置蕴含着一个传说。

清同治年间,大碶的中街连连失火,虽然民众用火慎之又慎,还采取了敲更呼叫,提醒家家户户小心用火和值夜巡查等措施,可火灾还是不断发生。一次大火几乎把中街和上街全部烧光,连横街也烧得全成瓦砾。在群情惶惶中,大碶人请来了一个著名的风水先生,用罗盘格向和测看地形后断言:大碶的中街系蜈蚣地,而碶上墩的东首属泰邱乡的头后塘路是金鸡地,金鸡的头在头的后洋池,也就是岩河望娘十八湾的湾头,此地刚巧建有头人碾谷用的碾子,碾子的大石盘一转动所发出的声音如同金鸡啼鸣,致使惧怕金鸡的中街的蜈蚣无法安宁而喷火示威,终致街上大火连续不断。如要断绝火患,必须搬掉碾子,以斩断金鸡的头部。

得悉火灾的原因后,大碶街上的族长、柱首等领头们立即商讨相应措施,决定搬掉后洋池的石碾子。

泰邱乡的头人得知灵岩乡的大碶街上人要来搬掉碾子的消息后,认为失去了碾子不但无处碾谷,还会破了头的风水而遭殃,就早做反抗的准备。当大碶街上人组织人力去搬碾子时头人立即鸣锣传讯,严阵以待。传说前排由一大脚太婆领头,全是以马桶和马桶刷帚为武器的大龄妇女,后排才是握着锄头钉耙的青壮年,还竖起了写有斗大“顾”字的长沙府大旗(头顾姓属武陵郡,上代曾任长沙府官),族长和柱首站在大旗下压阵指挥。大碶人一见这种阵势,吓得不敢动手而转头退却。

搬碾子不成的大碶人又出一计,以完整街容为由,要把头的后塘路划为灵岩乡,这样后洋池的碾子地也就属于灵岩乡了。泰邱乡的头人为了保护碾子,则坚持要以原来的岩河为乡界。穿长袍马褂文人多的大碶人虽然多计多谋,可穿草鞋多的头人心齐又有力气,也不甘示弱。岩泰争界的官司从清朝打到民国也无结果(此案民国版《镇海县志》也有记述),只得不了了之。

风水先生的搬碾子以斩断金鸡头的治火办法,因头人的坚决反抗而不能达成,争界的官司又打不赢,灵岩的大碶人只得采取了另一个治火办法,就是在碶上墩的西首(现百货大楼地段)建起一座精致的大亭子,亭子的第二层靠壁塑了一条大蜈蚣,用香火供祀。亭子的顶上放上一只盛满水的大绿碧,以示用水克火。又因亭子位于大碶街的南首,以“南方丙丁火”的说法定名为“南安亭”。

据传,亭名取定后,择日请鄞县一个精通书法秀才来题匾,但直至快到上匾的吉时,请秀才的轿子还迟迟未到。正在众人焦急时,忽见人群中出来一个身穿破袈裟的化缘和尚,来到匾前提笔蘸墨,一挥而就。只见“南安亭”三个草体写得龙飞凤舞,苍劲有力。众人无不啧啧称好。此时,赶到的鄞县秀才下轿见匾上题字后,自叹不如,不辞而别。再找和尚,早已不见踪影。故有人称“南安亭”的匾额是仙人所赐。

南安亭建成后经历多次修复,直到1956年被大火焚毁。

(文载2016年5月《北仑地方志》总第24期,此文参考顾更青《岩泰争界》手稿,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