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老街尽头的毕家与老头桥

大老街尽头的毕家与老头桥

【摘要】:我们大地方还有两个几乎被人们忘却的——毕家和老头,值得一提。毕家位于大老街下街的终点。据传,毕家是外地一毕姓富商捐资建造的。建塘后,虽排除了海浪的侵袭,却造成了大树、张家埠、万代洋、向家桥一带地势低洼地区的内涝,当地民众联名向县衙求助,定海(镇海)知县金公亲临视察后再次拨银建造了此桥和闸,题名为大塘,俗称老头。

■ 屠明华

北仑沿海多碶,有新碶、大碶(碶上墩)、穿山碶、义成碶、算山碶、贝碶、备碶、居子碶……我们大碶地方还有两个几乎被人们忘却的碶——毕家碶和老碶头,值得一提。

毕家碶位于大碶老街下街的终点。新中国成立初,碶桥的右边是一夏姓大户人家的住宅,夏家主人无偿捐献街面一间,办红门朱墙的永安水龙会(救火会),左边是屠姓老板的宝兴轧米厂。

毕家碶其实是三眼大碶(碶上墩)的分碶,两碶南北相距约500米,同时建于明嘉靖中叶。桥面长宽相等,约丈三,两旁设有石栏和路灯(油灯),方石砌岸,下建碶闸。三眼大碶用于岩河上游千顷田地的泄洪排涝,而岩河西北隅的横河、杨家桥一带水系的排放调控则由毕家碶分担。毕家碶排放的水通过薛家、朱家宅、关圣桥,汇入新庙前的岩河。

据传,毕家碶是外地一毕姓富商捐资建造的。那富商拥有百万家财却无子嗣,以为前世缺德所致,于是赈济老弱孤寡,修桥铺路,乐善好施,出银建造了此座碶闸,题名为毕家碶桥。造桥建碶的次年,果然喜得一子,传为佳话。

从我懂事起,记得管毕家碶的是一个住在下街的40多岁的哑巴,水性极好。只见他每天在碶边徘徊,旱时封碶蓄水,台风或大雨后抽碶板放水,从不失误,颇受民众好评。小学一年级时的一天,放学路经毕家碶,因大雷雨刚过,桥上很多人看哑巴放碶,见他和帮手各握着一头绑有铁钩的竹竿往上钩碶板,因帮手配合不当,第二块碶板在石槽里轧住,他毅然脱掉衣服,赤膊纵身下河,冒着急流,用肩膀顶上碶板,排除了障碍,桥上众人齐声喝彩赞佩。

随着岩河中下游河床的涨高,毕家碶与三眼大碶同时于1955年撤闸废碶。2001年,毕家碶拆桥填河,建起了宽18米的人民北路。

老碶头位于距芦山(建有芦山碶)北隅约500米,地处新碶凤洋村和大碶芦山村的交界处金公塘的中段,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嘉靖二十四年(1545),毕家碶至凤洋筑起了十里长塘,由县令金九成所建,故名金公塘,里人俗称大塘。建塘后,虽排除了海浪的侵袭,却造成了大树、张家埠、万代洋、向家桥一带地势低洼地区的内涝,当地民众联名向县衙求助,定海(镇海)知县金公亲临视察后再次拨银建造了此桥和碶闸,题名为大塘碶,俗称老碶头。

老碶头坐北朝南,面向大浦(岩河),桥面宽绰,三孔长桥下设三眼大碶闸,每眼碶的闸口凿有双道碶槽,可用两道碶板启闭,其规模仅次于碶上墩的大碶头,建成后解除了低洼地区内涝水漫之苦。

老碶头的建筑极为精良坚固,直至1995年拆除时仍完好无损,除了施工的考究的原因,建碶的选址得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老碶头恰到好处地紧贴着建在一块礁石的旁边,桥底和桥脚均在礁石的延伸部分凿平砌石,故而桥墩和碶闸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桥的南端是高于桥面约三米的礁石的主峰,怪石嶙峋,寸草不生。孩童时,我们常爬上礁顶观海,在礁石的周围捉迷藏。

说起那块礁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的有一天,苍茫无边的东海狂风骤起,波涛汹涌,天昏地暗。忽然,天水相际处金光闪现,八只五彩斑斓的凤凰从遥远处飞来,回旋于海面上空,咆哮的大海顿时风平浪静。那八只凤凰各自分散降落于海面,落足处霎时长出了一块礁石,八只凤凰的足下长出了八块礁石。凤凰歇息后飞往龙角山与龙族婚配。后来,那长出八块礁石的海面被人们称为八凤洋。八凤洋涨成陆地后,从八个不同地方迁来八十户人家在此安家繁衍后代,被称为八十房。这就是凤洋村的来历。建造老碶头的这块礁石正是那八块礁石之一。

老碶头于民国中期就失去作用而留桥废碶,1995年拆除,建起了宽60.5米的泰山路桥

(文载2015年4月《北仑地方志》总第21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