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侨乡大碶:王万森老屋及其名人王正谟

侨乡大碶:王万森老屋及其名人王正谟

【摘要】:王万森大屋,坐落在大街道周隘陈村漕底巷。王万森的屋主人是开绸缎兼营广货店起家的。因店的名声大,知名度广,人们逐渐称这大屋为“王万森”了。我家从祖父母起,就从沿海边小村庄搬到王万森来居住。※周隘陈村老屋近年来,我和丈夫也常去王万森老屋走动。正如王万森的主人之一王正谟老师所言,“祖上留给我们的产业,理所应当要保护好”。他的代表作《同志的葬礼》获全国美展银奖、中国鲁迅版画奖,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王万森大屋,坐落在大碶街道周隘陈村漕底巷。这是一座五间两弄大九架屋,呈四方形状,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厚实的木质大门和铜质的门把手,如今仍泛着历史的陈旧感和沧桑感。

老屋的大门不是朝着大路开在正南的,需得拐进去,才会发现有这个颇具派头的大门。

大门口的道地用一块块大青石板铺成,门口倚墙有两条光滑的长条石凳,据说采用当时德国生产的水泥浇筑,可供七八个人同时闲坐。为什么这座如此气派的大屋不朝南开大门呢?从我母亲和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得知:屋主人虽然有钱,造得起大屋,但没有功名在身,不是仕途宦官,大门是不能开在正中、正南的。周隘陈村另有一座现难见旧日全貌的大屋叫“中书第”陈家,他们的祖先官至“中书”,它的大门才是霸气地横踞大路正中,朝正南的。王万森的屋主人是开绸缎兼营广货店起家的。据说,刚开始挑货郎担,勤劳肯吃苦,后来才在“碶上墩”桥旁开了当时大碶镇上最大的四开间门面的“王万森”绸缎店和广货店。店门口有两个很大的石锣鼓。因店的名声大,知名度广,人们逐渐称这大屋为“王万森”了。

我家从祖父母起,就从沿海边小村庄搬到王万森来居住。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时代。我们家与王氏家族老少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亲如亲戚。

※周隘陈村老屋

近年来,我和丈夫也常去王万森老屋走动。现在的大屋空旷寂寥,王氏儿孙大多已不住在这里。早先,大屋里最多时曾居住着十余户人家,一进大门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邻里同居相处的热闹气氛,如今没有了。但是,房屋的结构样式依然完好。

走进大门,是宽阔亮敞的大明堂,大青石板铺就。东西轩子间是木框架结构的砖木瓦房,墙面磨砖对缝,青石砌阶,屋檐下饰以木雕挂落。穿过明堂就来到主楼。主楼两层,外加一个阁楼,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每个房间均开有木格南窗,房间采光好。下层房间地板高出地面十几厘米,防潮湿。房间之间又隔着弄堂,隐秘幽静。

小时候住在这里时,对大屋的“堂前”很感兴趣。平时,堂前门紧闭,逢年过节或有什么大事才会打开,我们小孩子就会争相进去观看。走到堂前内的台上去,摸这摸那,还仰起头,“喂、喂”地大声吼,有好听的回声会发出来。堂前的四周有隔扇装饰,有精致古雅的镂花图案。堂前的地面是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水泥地,犹如现在的大理石。现在,这个堂前已成为放置杂物的杂物间。

让我们小孩子向往的另一处是楼上朝南的阳台。趴在阳台的木栅栏上,能看到远方街上的行人,和在远远的“吃水河头”浣洗的人们。母亲从街上买菜回来了,还有好长一段路程,我们早已看到了。遇下雨天,走上阳台,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连绵的雨水如闪着银光的晶亮的长线,闪烁而下,雨水敲打着屋瓦发出“叮叮当当”好听的声音。

当年,建造这座大屋,除了房屋外观牢固坚实大气,里面的各房各处也都舒适精细,还用上了当时很稀罕的水泥和玻璃。历经百多年的风雨和战乱,能够完好地保留至今,也属不易。如今来看,也有着浓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正如王万森的主人之一王正谟老师所言,“祖上留给我们的产业,理所应当要保护好”。王正谟是北仑实验小学退休美术教师,自1933年出生在此,一直没离开过,大半个世纪都在老屋度过。他绘有好几十幅乡情记忆类的水墨画,饱含乡愁的画面,勾起了人们美好的记忆。也许是这座百年老屋幽静而有文化底蕴的氛围,给予了他创作的动力和灵感。

他的小弟王正均,前几天刚来看望我这个看着长大的老邻居。王正均现已七十余岁,毕业于浙江美院版画系,有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他的代表作《同志的葬礼》获全国美展银奖、中国鲁迅版画奖,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言谈间,他表示虽创业在外,但对这座祖上传下来的老屋也充满感情,只愿它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载2015年11月《北仑地方志》总第23期,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