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芦山寺:云游僧参拜,香烟袅袅,名闻遐迩

芦山寺:云游僧参拜,香烟袅袅,名闻遐迩

【摘要】:不大的芦山寺也有风光的时候。1952年,一个印度大和尚和弟子,在地区、县有关领导及天童、育王等寺住持陪同下,来芦山寺参拜。那大和尚早年来天童寺晋谒取经学法,是芦山寺前住持弘治法师的师弟。众多大和尚在芦山寺参拜礼佛,诵经追怀已圆寂的弘治法师,整整热闹了一天,使芦山寺一时名闻遐迩。芦山寺常驻和尚三个。芦山寺除了固定的三个和尚,还有络绎不绝的云游僧来寺歇脚。芦山寺又香烟萦绕,佛事不断。

■ 屠明华

在岩泰平原上,像两个孪生兄弟似的芦山虽不大,却因山得名而产生了芦山碶、芦山村,还有一个芦山寺。

据寺内捐款碑文记载,芦山寺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坐落在上芦山的山脚,寺的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大殿,塑有释迦牟尼观音等雕像。山门前的大路是新碶至大碶的要道,寺的周围翠竹茂盛,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特别是山门内四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拥挤着一簇簇浓密绿叶,把右边一排厢房的上空覆盖得严严实实,以致厢房前的八只七石缸蓄着的天落水特别清凉,足够夏季在寺前供路人饮用。

不大的芦山寺也有风光的时候。1952年,一个印度大和尚和弟子,在地区、县有关领导及天童、育王等寺住持陪同下,来芦山寺参拜。那大和尚早年来天童寺晋谒取经学法,是芦山寺前住持弘治法师的师弟。众多大和尚在芦山寺参拜礼佛,诵经追怀已圆寂的弘治法师,整整热闹了一天,使芦山寺一时名闻遐迩。

芦山寺常驻和尚三个。当家住持称维诚师傅,我懂事时他已40多岁,中等身材,眉清目秀,走路轻盈细步。他是温州乐清人,据说从小学戏,后因婚姻破裂削发为僧。他还擅长书画,待人和气,乐善好施,在地方上口碑极好。另一个叫香灯的和尚也是四十上下年纪,虽然光头上也受过戒,却不见他念经,终日忙于农务。他养着寺里的一头黄牛,每天割草放牛,在寺边的一块三四亩大的属寺所有的田里耕田、耙田、春插、收获,确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有人说,如果当年土改工作队进寺评成分的话,香灯和尚理所当然应该评为雇农。奇怪的是那块田一直保留着,直至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才归公。还有一个20岁左右的阿毛和尚,嬉皮笑脸的有点滑头,念经结结巴巴总学不会。一天,来做佛事的一个老太在他放经书的木匣子里发现了一块熟牛肉,他差点被赶出山门。

芦山寺除了固定的三个和尚,还有络绎不绝的云游僧来寺歇脚。这些漂泊四方的和尚有的住了一两天就走,有的几月甚至一年两年地住下去,寺内要供给膳斋,当然游方僧也念经做道场,为寺赚钱。记得有一游方僧每天打坐,敲着木鱼,唱歌似的高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几天不歇,令乡人敬佩。寺内还有几个“护佛婆”,专在寺里义务帮忙打杂。故而,芦山寺里总是人满为患。

每天清晨,芦山寺悠扬的钟声传向周边的乡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和尚们在做例行的早课,维诚师傅微闭着眼睛,双手合一诵经拜佛,阿毛和尚也结结巴巴地念着高王经,香灯和尚则从牛厩间牵出牛去吃草。

寺里的香火还算兴旺,每逢初一、十五要向外寺借来和尚,为香客拜一堂“梁王”,平时道场“拜忏”“超度”“放焰口”不绝。

1959年,芦山寺成了公社的畜牧良种场。寺内的菩萨不见了,和尚也各奔东西。维诚师傅到邬隘扎马的草庵(一个小庵)安身,香灯和尚去了天童寺,阿毛和尚则还俗和邻村的一个寡妇成亲做了上门女婿。

维诚师傅经常来芦山边上的屠家做客聊天,也去昔日的芦山寺徘徊“视察”,望着大殿里养着的公猪、雄牛,只是摇头叹气。

时移世易,1961年,撤销了大公社,分立小公社,芦山寺内的畜牧良种场也同时撤销,成了一个空寺。维诚师傅又重回老“家”,香灯和尚也回来了,养猪、养牛的大殿里奇迹般地又坐满了菩萨。原来,那么多的菩萨在办场前被维诚师傅及善男信女转移到了屠家村的祖堂里。

芦山寺又香烟萦绕,佛事不断。诵经的和尚中出现了已不务农事的香灯和尚,而且嗓音圆润、吐词清晰,真可谓一个文能念经礼佛、武能耕作种粮的全能和尚。

盛夏,近寺的生产队社员中午依然去芦山寺息昼,有的在阴凉的大殿内菩萨与菩萨间的空间席地而睡,有的去看维诚师傅写字作画,有的和香灯和尚谈天说地。出工时不忘喝一肚七石缸里的天落水,不信佛的后生还顺手捞走了供祭菩萨的糕点水果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芦山寺也难逃扫“四旧”的厄运。这一次不但敲光了大大小小泥塑木雕的菩萨,连寺宇都夷为平地。

芦山寺已经消失了半个世纪,但是芦山村上了年纪的人还常常聊到文质彬彬的维诚师傅、看牛种地的香灯和尚、偷吃牛肉的阿毛和尚,还有在寺里休憩、捞供品吃等种种往事。

(文载2016年11月9日《北仑新区时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