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万湫山:邓仙的美德和传说

万湫山:邓仙的美德和传说

【摘要】:■陈培嘉乐炳成万湫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石湫离万湫山近在咫尺。这就是万湫山山名的注脚吧。※万湫山公园又过了很多年,此处成了陆地,小山被称为万湫山,而邓公救人之美德与山东人送药报恩,合二为一归为“邓仙”赐药治病之说。故而万湫山有“仙”则名,经久不衰。当万湫山公园建成时,诸君在游园休闲中,看到《万湫山有“仙”则名》时,必然会联想起我们先人的美德,享受民间文化的美好传说。

■ 陈培嘉 乐炳成

万湫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仙即人们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化特征之代名,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行德则兴”“生而为英,死而为灵”的产物。因有其历史渊源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故而经久不衰,越传越玄。

民国《镇海县志》载:“饭锹山,县南三十里,以形似故名,山后岩洞广可居人,其旁林木丛茂。相传神灵处此。”又载,饭锹山又称万湫山,高48.6米。湫,低洼水沟或潭也,万湫,湫多之意。

北宋庆历七年至皇祐元年(1047—1049),王安石到鄞县做了三年父母官。当时鄞县依山傍海,潮汐经常自海口直溯山麓,水患扰民。王安石决心为民治水,自县城鄞江小溪出发向东巡视。庆历七年十一月十一日抵灵岩石塔山(在今石湫村)眺望,触景生情,“浮石湫之壑以望海”。石湫离万湫山近在咫尺。“眼望一山秀,山下围万湫。”这就是万湫山山名的注脚吧。20世纪50年代初,民工在万湫山西边杨河漕至大碶桥挖河时,在河道的深层处出土了大量的木舵、船板。这是比宋朝更遥远年代的遗物了。正因为上述久远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必然滋生寄寓人们美好向往的传说故事,也就有了“明灯黑夜救沉船,邓公赐药治病人”等美丽的万湫山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东海碧波万顷,海天连线,渔船点点,百舸穿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狂风巨浪时常威胁海船安全,船只遇难屡有发生。后来,在黑夜刮暴风时,海上就会出现一盏明亮的大灯笼,指引海船到山口海岸避风脱险。有天夜里,天黑如泥,暴风骤雨把一艘来自山东登州的装着药材的货船打得桅折船倾。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亮着大灯笼的小舟出现了,用一竹篾拖着欲沉之船到附近小山旁。船上货主、老大、水手昏沉沉上岸,睡在山上岩洞中。次日,红日东升,海上风平浪静。早在别处避风脱险的船工们知昨夜暴风必有船沉没,有人丧生,就结伴来寻找尸体遗物。当他们见到小山旁有船靠岸,就上前看个究竟。此时,昏睡在岩洞里的脱险人也醒来了,向前来探看的人们细说了遇险而得救的详情。人们听了惊奇不已,又见一根竹篾一头系在船上,一头牢牢缆在山上一根茂盛的粗藤上,更是惊奇。大家齐说,是神明显灵,方遇难呈祥,应好好崇祀拜谢,世代传颂。那么是哪位神仙呢?正当人们犯愁时,有人说“好人生是英,死成灵,昨夜明灯救人,竹篾牢牢系缆在茂盛的藤上。灯,火字旁一个‘登’字,引救到山上,‘阝’有山的含义,‘登’加上‘阝’就是‘邓’字,藤、邓同音,刚巧被救人又是登州人。那么昨夜救人的就称为邓恩公吧!”在场的人听了齐声赞同。来探看的人们拿来衣服、粮食,救济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为他们修船,重竖桅杆,让客人平安回家。山东客人为了感谢当地人的帮助,将大部分药材送给他们,可是别无他物供谢救命恩人邓公,就将剩下来的药材供奉在这茂盛的树藤前,聊表感谢!

山东人回到家乡后,向人们细说在东海遇难而得救的真情后,告诫子孙“竹篾拖万斤,救了吾辈命,有笋才有竹,世代不吃笋”,并隔年一次将药材装到东海这座小山上以表感谢。附近的人们纷纷到这里来取自己需要的药材治病,而且得到了行美德有好报的心理安慰,病自然好起来。此地有灵丹妙药之说,代代相传。

※万湫山公园

又过了很多年,此处成了陆地,小山被称为万湫山,而邓公救人之美德与山东人送药报恩,合二为一归为“邓仙”赐药治病之说。好事传千年,美德颂万代,八方传其名。故而万湫山有“仙”则名,经久不衰。

玉宇澄清万里埃,政通人和万民乐。20世纪80年代,著名侨胞顾国和、顾国华先生继承其父爱国、爱大碶故乡之美德,出资建造万湫山凉亭,为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之地万湫山增光添色。当万湫山公园建成时,诸君在游园休闲中,看到《万湫山有“仙”则名》时,必然会联想起我们先人的美德,享受民间文化的美好传说。同时,必然会汲取精华,摒弃糟粕,润洁心灵,发扬应有的美德。

(文载1991年1月《岩乡星河》,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