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横河小李家:侨乡大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横河小李家:侨乡大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摘要】:登上孔墅岭向西南方向瞭望,可以见到丛丛的村落中有一幢堡垒状的大房子,这便是当年称作横河小李家的大户人家。横河地方有好多个李氏村集,李家的正南有槽头李,西北侧有槐花树下李家,都是相距两三里路。因此高祖父成为我们横河小李家的始祖,堂号敬德堂。可见小李家实际创业者是我们的曾祖,高祖是父以子富而成为名义上的始祖,而西太公也是由于东太公的兄弟情谊,受提携而享其成的。

■ 李价民

甬江东流入海,把镇海分隔成江南江北。江南侧又有岭里岭外之分。所说岭里头即大碶、柴桥、郭巨区域(今为大碶、柴桥街道和白峰镇所属之地)。岭外侧是江以南的长山区域(今为小港、戚家山街道)。这个“岭”计有育王、灵峰、布阵、孔墅、牛坑诸岭。我们青少年求学时期多北出孔墅岭去镇海城,或西出育王岭去宁波。登上孔墅岭向西南方向瞭望,可以见到丛丛的村落中有一幢堡垒状的大房子,这便是当年称作横河小李家的大户人家。横河是其所在的村名,现在是大碶公社(今为街道)河北、河南等大队(今为村)。这所房子现在已成为大碶区(今为街道)的一个粮库。

横河地方有好多个李氏村集,李家的正南有槽头李,西北侧有槐花树下李家,都是相距两三里路。这些李姓家族是早年已聚族居此的,而小李家则是从小港的大李家分迁过来,百多年时间,到我们“民”字辈一代还只五代。在封建时期,从外面迁来的住户,往往开始时受当地原住户的歧视、欺负。但由于小李家始祖以帆船运输业起家买屋置地,并为当地属庙及公共事业捐了田地,另有海运事业和从这一原始积累而发展起来的其他事业,也就慢慢成为当地的望族。由于初迁来此时,隔壁的於氏坚决不肯出卖其房地,遂使这个堡垒般的小李家大屋,只能造成仅有一重纵深的房屋,而东西却有百多米的长度。不愿出卖其房地的於家,则从此在正南方的眼前被大房高墙长年累月挡住了耳目与风光。如果当年建宅时没有这一阻扼,这所小李家的大宅,会更具有重门叠户的纵深架势。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资本主义早已萌芽。宁波府各县以木帆船经商南北洋运输业而起家的有宁波的赵氏、慈溪的董氏,在镇海则有李氏,这个李氏即小港的大李家。这些富户从海上运输经营起家,在家乡置田置产,结纳官府。随着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的开埠,进一步经营各种企事业,或依附于洋人而上升为买办阶级。镇海有三大地主家族,即方、李、叶三家,这个李家也就是小港的大李家。旧社会的联姻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我的母亲即方氏的女儿。这个团桥附近的方家则是以钱庄起家的。

一个大家族,既有富户也有贫户。父亲有一次和我们谈家世,说到我们的曾祖原先是村中的一个屠沽儿(即村中小酒店中的小厮),有一个弟弟,他奉养着老父,家境是十分贫困的。后来求得族中叔伯富户的提携,到上海帆船运输字号中学习,由于忠诚、老实、勤奋,从学徒到伙计,一直升任为“阿大”(即后来称为经理)。凭借历年的分红与积累起来的经商经验,后来自己另立字号“镇康号”。随着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李家步步上升致富。我们的曾祖父遂奉老父之命迁居横河造屋置地。因此高祖父成为我们横河小李家的始祖,堂号敬德堂。弟也随兄而富,以后兄弟分家。曾祖即为东太公,谥称镇东公(字懒仙)。大弟即为西太公(镇南公),名字均不详。这家大房子由此即从正屋中间的大堂前分为东西两半。我们则是东太公的后代。可见小李家实际创业者是我们的曾祖,高祖是父以子富而成为名义上的始祖,而西太公也是由于东太公的兄弟情谊,受提携而享其成的。

(选摘自《封建家族的前辙》一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