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薛家桥岩河畔:保卫家乡安宁的古墓考

薛家桥岩河畔:保卫家乡安宁的古墓考

【摘要】:当时的灵岩屡受倭寇侵扰,喝朝大人就组织民众抗击倭寇,保卫家乡安宁。喝潮大人临终前还担心海潮重来扰民,就将墓地选在大薛家桥岩河畔,其意是他死了还要守住海塘,不许潮水进来。碑又称其解组后,操赢相时,富甲一邑,然则十万之称有自来矣。俞家的家族墓在长山的西南面,规模宏大,当地人都称它为“俞十万坟”。众所周知胡宗宪是严嵩的亲信,所以传说中俞世中与严嵩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由这件事所联想的。

■ 陈一鸣

在《北仑民间故事》一书中有个“喝潮大人保灵岩”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俞明德是灵岩乡(今大碶街道)人氏,明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进士,累任东台御史之职,秉性耿直,说话声似洪钟,凡朝廷奸佞有欺上瞒下,就在金銮殿大声呵斥,吓得奸佞胆战心惊。正德皇帝起初讨厌他,但日久见人心,后来戏封他为“喝朝大人”。

正德驾崩,嘉靖继位,严嵩得势,喝朝大人就告老回乡了。

当时的灵岩屡受倭寇侵扰,喝朝大人就组织民众抗击倭寇,保卫家乡安宁。海塘年久失修,喝朝大人就又组织大家修海塘,但每天有海潮冲击,影响海塘的修建,喝朝大人就喝退潮水,使海塘得以顺利修复加固,于是被乡人尊称为“喝潮大人”。

喝潮大人临终前还担心海潮重来扰民,就将墓地选在大碶薛家桥岩河畔,其意是他死了还要守住海塘,不许潮水进来。他的其中一脉后裔,为了守护祖先坟墓就移居到大碶太平桥繁衍。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碶镇政府建造坝头路时,喝潮大人的墓被拆除,墓内出土了金冠等文物,今珍藏在北仑区博物馆

民间流传的故事往往诉说着老百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百姓无不盼望着有为民说话的清官出世,故事中间自然夹杂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所以那些清官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寄托。

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俞明德,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带着这个疑问,查《明代进士登科录》,整个明代没有俞明德这个进士,翻开民国《镇海县志·人物传》,有一人相近:

俞敏德,字谦鸣,父彦华赴京听选,至高邮病故,母唐氏在家亦故。时敏德甫九岁,日拊棺号泣。闻于邑令,令为给费,贷以夫船,始得扶柩以归。及长,不乐仕进,于三山建永思堂,环植以竹……号竹所先生,年百五岁而卒。

原来这位是个大孝子,在三山,也就是现在的春晓建了永思堂,老人高寿,活到105岁才过世。由此可见,此俞敏德不会是“喝潮大人”。

“喝潮大人”到底是谁?难道史书上没有记载吗?近日翻阅清末翰林王荣商的《容膝轩文稿》有了新的发现。王荣商,字友莱,新碶高塘田三洋人,曾任《镇海县志》的总纂。文集中记录了许多地方的史料,其中有一篇《访俞长洲父子墓碑记》提供了信息。

※《镇海县志》关于俞敏德的记载

灵岩之俞在前明为望族,竹所先生以孝行著。长洲少尹以吏治称,而长洲诸子并显于时,其叔子河源知县世中,相传党于分宜以夤缘得官,志乘简略,未由知其详也。

墓在长山碶之西南,规制宏敞,土人呼为俞十万坟。余舟行过之,每思摩挲遗碣以助文献之征,卒卒未暇。乙酉(1885)春,养疴振文书院,相隔仅一水,乃偕沙君光甫、董君引孙、王君蕉轩操舟往访之。墓前石马二,翁仲二,正中三冢缭以短垣,两旁各数冢,盖俞氏数世聚葬于此。碑在翁仲侧,左右各二,皆仰卧趺上,碑文为苔土所封,模糊不可读,洗剔数四,竭目力乃能辨。左二皆长洲碑,一为墓志,湖广提刑按察司副使,辰、靖、沅州等处兵备,半湖陈槐撰。长洲名宪甫,字士钦,号东川,孝子竹所之曾孙。由例贡为长洲丞,所载吏治与志传合。碑又称其解组后,操赢相时,富甲一邑,然则十万之称有自来矣。

1885年王荣商33岁,在振文书院养病,振文书院就在现在的大碶实验小学内。王荣商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中进士,也就是在中进士前的那年春天和朋友一起去考证俞家的墓志以填补史料的不足,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地方史料的重视。这一段的意思是:

明朝初期灵岩(大碶)俞氏是名门望族,起先由竹所先生俞敏德以孝行闻名乡里,接下来声名显赫的是他的曾孙长洲(现在的苏州)县丞俞宪甫以及几个当官的儿子,其中一个儿子俞世中曾经做过广东的河源知县,但在地方上传说他是因为攀附严嵩才巴结到这个官位的。但在志书上很简略,没有详细记载。

俞家的家族墓在长山碶的西南面,规模宏大,当地人都称它为“俞十万坟”。于是王荣商就和朋友一起坐船过去考证。墓葬规格比较高,有两匹石马,两个石翁仲,但当时已经破败不堪了,墓碑倒在地上,被青苔泥土所覆盖,清洗了四次才能看清一部分。左边的两块碑都是俞宪甫的。其中一块是墓志,撰写者是曾任兵备提刑按察司副史的鄞县人陈槐(1464—1544)。碑上有志书中记载的,另外还提到他当官回来,经营家业致巨富,在当地有“俞十万”之称。

右首为世中碑,万历壬辰湖广永州府知府、孙婿叶万景撰。世中字守之,号静峰,与仲兄世才并治《春秋》。世才魁,正德丙子(1516)顺天乡荐,而世中由例贡为寿州别驾,超擢河源知县,有反风灭火之异,满五载告归。邑令议凿育王岭,引东钱湖水溉三乡田,世中以谷米易出沮之而止。其一已漫漶,仅“撰人结衔翰林学士掌院事”数字可辨,大约亦世中物。而世中家居时,总督胡宗宪剿海寇,调兵于穿山,过长山街造庐访焉,宗宪为分宜私人,严党之说或因此而附会之欤?余既录其文之可辨者以归。

因叹世中以富家子牵缘为吏,归田后犹能使封疆大臣枉驾相过,其一时意气之雄盖可想见,而里之人不惟不以为荣幸,反从而鄙夷之,流传至于数百年之久远而犹不免于党恶之讥,以此见趋炎附势之不足贵,而士君子之欲砥砺名节者,其亦可以独立而不惧矣。

右边为俞世中的墓碑和墓志,是他孙女婿,曾任湖南永州知府的鄞县人叶万景所撰写的。世中和他兄长世才一起熟读《春秋》,考取功名。世才在正德丙子年(1516)取得顺天乡荐,世中由例贡生授(安徽)寿州别驾,后来被破格提拔为(广东)河源的知县,例贡生就是通过纳捐的形式取得的贡生。

俞世中有反风灭火之异,在民国《镇海县志》上有记载。一天,河源县城有一户姓李的人家不小心着火,火势蔓延,引燃了县城里的钟楼,楼高风大,火势很旺,一时难以扑灭,马上就要烧到县衙了。这时县令俞世中来到火场祈祷神灵保佑,说来凑巧,这时风向突然转变,火势就小了下来,不久就被扑灭了。一时被传为佳话。

当官五年后回家,当时家乡的县令和乡绅商议在育王岭开凿沟渠,引入东钱湖的水,来保证岭里三乡的农业灌溉,但俞世中以“谷米易出”为由,阻止了这项动议。

俞世中在解官回家后,当时的三品大员浙江总督胡宗宪在穿山调兵抗倭,过长山街时还进门去拜访了俞世中。众所周知胡宗宪是严嵩的亲信,所以传说中俞世中与严嵩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由这件事所联想的。

最后王荣商发出了感叹,俞世中以富家子弟攀附权贵当上县令,在当官卸任回家后,还能使当朝的封疆大臣来家拜访,这在当时的风光是可想而知的!但当地百姓并不以他为荣,反而背后很鄙夷他,一直流传了几百年,到现在还有人在讥笑他是奸相严嵩的同党。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趋炎附势的人富贵风光是不长久的,而那些不畏权贵、守气节的人,才是人们所敬仰的。

读了王荣商的笔记,再对照民国《镇海县志》的记载:

俞宪甫正德三年以贡生入长洲县丞。

嘉靖时长山大碶与千丈塘年久失修,存在隐患,俞世中就请县令修复加固,保全了岩、泰两乡的民田。有一次,倭寇乘船从长山浦进来抢劫,俞世中知道后急忙叫家人在碶上墩竖起大旗,而自己在长山浦里坐一小船,在船上摆一桌菜,独自悠闲喝酒,倭寇见到后以为里面有埋伏,就连忙撤退了。

这样整个故事就明朗了。也就是用俞家的祖上,孝子竹所先生俞敏德的名字谐音,然后采用了曾孙俞宪甫中贡生的正德三年,最后以俞世中的一些事迹,把“反风灭火”改变为“喝退潮水”,来组织构成了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1994年9月,大碶街道在周隘陈村筑路时,北仑博物馆抢救性发掘了七穴家族墓葬,从里面清理出一顶鎏金银冠及二十余件制作精美的金银器,经专家考证为明代器物,证明墓主是官宦富贵之家。从墓葬的年代、地理位置及志书记载来综合分析,基本可确认为灵岩俞氏家族墓葬。

(文载2017年3月《北仑地方志》总第26期,原题《喝潮大人与俞十万》,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