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末乐氏家族的显赫历史与乐氏宗祠

唐末乐氏家族的显赫历史与乐氏宗祠

【摘要】:据记载,宗祠原为唐末兵部尚书乐仁规与其弟刑部尚书乐仁厚的府第,后遭火灾。如果说尚书楼是唐末乐氏家族显赫的象征,那么,由原府第而建的乐氏宗祠可谓尚书楼的再生与延续。因此,乐氏宗祠是乐氏家族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为避免今后子孙“上下混淆,尊卑莫辨,欲其统遐迩而合一,历久远而同归”,于是着手做了一件乐氏家族中的大事,拟撰了乐氏的一百零四字排行。

■ 韩朝阳

湖塘河平静如镜,在春日蓝天的衬映下,水色显得青绿。河之北岸,有一座粉墙黛瓦的建筑,大门气势雄伟,两旁矗立着旗杆画斗,使这座具有硬山式厅堂的建筑更显气派,这就是被列为北仑区级文保单位的“乐氏宗祠”。据记载,宗祠原为唐末兵部尚书乐仁规与其弟刑部尚书乐仁厚的府第,后遭火灾。清雍正年间,乐氏后裔遂将前殿改建为乐氏宗祠。如果说尚书楼是唐末乐氏家族显赫的象征,那么,由原府第而建的乐氏宗祠可谓尚书楼的再生与延续。因此,乐氏宗祠是乐氏家族那段辉煌历史的见证。

※乐氏始祖碑记

湖塘乐氏,于唐广德二年(764)由“苏之霅川”(今在安吉、湖州一带)迁入。因彼时明州(今宁波)已是“四明八百里,风物甲东南”的商贸发达之地,乐成(即为境内乐氏之世祖)慕明州之名来此经商,就定居于“鄞之东郊”。因其精明能干,经营有道,使家道渐兴,子孙亦由之攻诗书、习礼义,进仕做起官来。到第四世乐考谏时,已官至知州军事押衙使,其后子孙位居高官,乐氏家族成为唐朝末年的显赫望族。

※湖塘村乐氏宗祠

乐考谏之子乐定鲁,生于唐会昌五年(845),博览群书,有文武之才,且“善议事,多慷慨,多所建明”“好学且精于兵事”。唐乾宁元年(894)出任山南节度使。钱镠为吴越王时,乐定鲁任团练押衙,充明州都押衙,因政绩卓越,升迁为御史中丞。唐时,御史中丞为掌管朝廷重要文书图籍、处理公卿奏折之官,其职位相当于副宰相,所以权重一时,十分显赫。在任期间,曾荣归故里,探望家乡父老,见家族兴旺,子孙有为,十分高兴。为避免今后子孙“上下混淆,尊卑莫辨,欲其统遐迩而合一,历久远而同归”,于是着手做了一件乐氏家族中的大事,拟撰了乐氏的一百零四字排行。回朝后呈请唐昭宗发旨,颁赐实行,以使“天下乐氏一统归宗”。

所以,至今尚有“天下无野乐”之说。乐定鲁因其居于高位,加之众子皆在朝为官,累被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可谓位极人臣。

乐定鲁生有九子,兄弟八人“俱蒙节钺之授”。以次子仁规、八子仁厚最为显赫。乐仁规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加封平章中书令(即宰相)。其弟乐仁厚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武官的最高职位)。兄弟俩同朝官居高位,这是历史上少见的。乐定鲁之子尚有:长子仁嗣,官至明州军事押衙;三子仁福,官至台州刺史,赐绯鱼袋;四子仁继,官至大理评事;六子仁裕,官至御史中丞;七子仁古,官至节度使;八子仁恪,博通文典,亦仕。乐定鲁有孙男十人,五人为官:乐知迭为右厢都虞候;乐知节官镇东将军;乐知训官龙泉尉;乐知客官御史大夫;乐知让官太傅。乐定鲁忠君爱国,勤政廉洁,素为百姓称颂,且为官正直,弹劾不避权贵。任御史中丞时,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三上奏章“欲挟(帝)封王”,乐定鲁不顾自身利害,压章不报,其刚正不阿之举,深得同僚敬佩。唐天复元年(901),朱温以相国追封梁王加九锡,乐定鲁深知其有篡国之心,叹道:“是亡唐矣!”遂绝食三日,郁愤而亡。时寄棺于临安药王寺北,前往吊唁者如市。钱王营办丧具,并建思贤台,以表对其悼念。乐仁规、乐仁厚兄弟亦立朝正直,自奉洁廉。吴越武肃王天宝二年(909),自称明州刺史的黄晟薨,兄弟俩为维护国邦之权威,将其印信收缴王庭,深受上之嘉赞。《全唐文》载,唐昭宗褒扬其兄弟为“隼飞万里,雄耀双旌”。南唐中都督府长史涞水敬翔在《唐故封越国公乐中丞传》中称颂乐定鲁云:“若公忠于李唐之一朝,笃生荀氏之九瑞,世罕比之。”这样的评价是中肯的。

※乐视宗祠远景

悠悠千载,世泽绵绵。在唐末的辉煌之后,乐氏后裔人才辈出,或出仕为官,或经营商贸,犹如乐氏宗祠前的湖塘河一般,秀水长流,生生不息。

(文载2015年11月《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海濡拾遗》,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