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意识中,他仍抱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这也是魏晋士大夫普遍的人生价值观。大大小小的灵峰,及其承载的葛洪信仰,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所以民间文化为“母体文化”。传承“母体文化”是我们历史的使命。我们应当摒弃旧的谬误观念,站在新世纪的立场,审视过去,展望葛洪文化研究的前景。......
2023-09-27
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射,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曾产生过自己的宗教,经历了信仰的时代。宗教改变了人类各民族历史的面貌,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气质,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影响之深,可以这样说:如果历史中抽掉宗教的内容,历史将不成其为历史。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产生的各种现象难以解释,就以为是无形的神的力量在主宰一切,对神的崇拜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底层的贫苦百姓为实现美好愿望,获得平安温饱的生活,往往祈求神灵保佑。“越人好祀”的地方文化心理和浙东民间多神崇拜,为宗教的植根提供了丰裕的土壤。这里山川壮美,林壑灵秀,气候宜人。晋唐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召唤历代高僧隐士驻足。几乎与葛洪出生同年,公元282年,佛教传入宁波,首先在城郊山麓地带落脚生根,并从南宋起,与民间崇拜分道扬镳。士大夫倡导佛学,广种福田,宁波遂成佛教禅宗的一大丛林,而民间的多神崇拜也继续炽烈高扬,呈现灿烂而荒诞的文化氛围。
就这样,葛洪和葛洪文化走进了浙东民间——他是以采药炼丹、“走方郎中”的形象来到这里,并被神化了的,遂成为普通老百姓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信仰、精神情感和道德传统。有学者研究认为,葛洪的“道”是道教,而非道家。(《葛洪及其人生哲学》)道教是我国唯一自创的宗教,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的组织结构,但因为土生土长,与中国社会和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鲁迅曾言:“中国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
新编《辞海》称葛洪为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家,这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所谓“炼丹术”是古人求长生不死而炼制丹药的方术。事实上,这种灵丹妙药是炼不出来的,但历代的炼丹方士,在长期实践中确也摸索到了一些化学方面的知识。葛洪集各家炼丹术之大成,论述战国以来炼丹理论及方法,成《抱朴子》一书。以后,炼丹术发展并传至阿拉伯地区和欧洲,逐步发展成近代化学。葛洪在化学史上具有先驱者的成就。
炼丹和医学关系密切。古代的炼丹家大都兼搞医学,许多医学家也从事炼丹。葛洪的《仙药篇》记述了许多治疗疾病的植物,堪称原始的药物学。《肘后备急方》是一部急救手册,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和诊治多种疾病的具体疗法,其中对天花症状的正确描述,是世界上最早的。更可贵的是葛洪医学思想的群众性,他周游各地,深感普通百姓缺医少药而坐以待毙的不幸,药方就采用随处可见的一般草石之品和价廉效显的常见药。治疗技术更是力求简便易行。他还通过认真观察和深入实践,提出许多特效治疗药物和最早的免疫治疗思想,而这正是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于是,葛洪成了人们心中的救世神道,灵峰(包括所有葛洪纪念地)遂成平民百姓朴素信仰的产物。
普通百姓对于深奥的道教理论和佛教学说未必明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朴素信仰,往往既信佛又信道,佛道融合难分,以至于将道教的葛洪也尊称为“菩萨”。由于达官贵人的推波助澜,宁波佛教普及甚于道教,道教的发展相形见绌。《阿育王寺志》贬斥近邻灵峰寺,谓“灵峰非佛宗,未悟拥至……”然而,“未悟”的平民百姓毫不买账,灵峰寺佛道相融、两教混合的形态,为千万人自然接受,世代供奉,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延伸着。用现在的话说,灵峰可谓开放型的、群众性的,人们心目中的葛洪信仰具有广泛性、民间性、自发性等特点。物质上的摧毁、湮没,不能说明民间信仰的没落、覆灭,寺院和偶像是可以不断地整修、重建的。重要的不是物质表象,而是口碑和心碑,人心所向,民意所归,岂可漠然视之。
有关侨乡大碶的文章
在潜意识中,他仍抱有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文化心态,这也是魏晋士大夫普遍的人生价值观。大大小小的灵峰,及其承载的葛洪信仰,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民间传统文化内涵,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所以民间文化为“母体文化”。传承“母体文化”是我们历史的使命。我们应当摒弃旧的谬误观念,站在新世纪的立场,审视过去,展望葛洪文化研究的前景。......
2023-09-27
农民协会根据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向县政府提出收租务必统一使用“十六两制”新秤,并在秤头上装订铜牌,以资识别。地下党员李侠民等同志得到消息,立即发动近千名群众,集结在解押农会干部的汽油船必须经过的清水桥和大青龙桥一带,举行规模空前的抗议示威。在地下党组织的精心筹划下,顾荆庸出面与黄大梁等当面交涉,黄大梁、沈友梅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成立“镇海县农会江南办事处”,让顾荆庸当了主任,使农会又恢复了活力。......
2023-09-27
陈怡良先生继承了他祖辈的遗德,一直乐善好施。它是陈怡良先生1992年捐资120万元兴建的。陈怡良先生花费了20多万元将其旧居修缮一新,又无偿捐赠给镇政府,并起名为耆英活动室,作为有一定知识水准的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怡良先生和他祖辈的业绩。......
2023-09-27
从前,如是丧家出殡,无论住哪一方,必要绕道上墩。据说,原有一位被皇帝封为“吓朝大人”的大俞家人祖先,为明朝进士,吩咐儿孙,自己死后灵柩返乡葬于薛家桥“石人石马”处。派去打探的两名仆人飞奔来报,说由三名轿夫相随的陈布雷先生的大轿在上墩东街那边停驻,先生下轿托帽在手,随一小童,步行过桥来了。伯父下车,手扶古桥扶栏,热泪盈眶。相机记录了这动人的一幕。......
2023-09-27
且说慧达获得舍利宝塔后,进行讲经传道,“戒杀行善,普度众生”。慧达是个诚实之人,信以为真,随即携带舍利与邬尚书一同进了邬府,却被软禁了起来。一定要救出这百余人的性命。一把抓住风水先生,把邬尚书杀人灭口的阴谋告知众人。※古阿育王寺邬尚书毁寺建坟的事情终于被皇上得知,于是被处死了。后人将戚堇与慧达藏身过的山称为赤堇山,其意是表彰戚堇的赤胆忠心。......
2023-09-27
大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纷纷回故里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并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自1991年以来,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捐资已达近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社会公共事业。为褒扬孙周月琴对家乡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孙周月琴被授予“宁波市荣誉市民”和“浙江省爱乡楷模”称号。......
2023-09-27
郑永平说过,他父母操劳的个体养蜂业很是不易。郑永平把父母“好好读书”四个字化为行动,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当“一班之长”,成绩好得没得说。出于对优秀人才的爱护,老师劝郑永平父母设法让孩子到像样些的学校续读初中。听了中学老师的提议,郑永平父母凭着养蜂人的智慧“发力”了!几经辗转,郑永平被转入境况稍胜一筹的新中学续读。......
2023-09-27
在桂林多年,他依然担任药物及外国药典及药品情报的翻译工作。接着又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叛徒”“历史反革命”等帽子,关进牛棚,无休止地“交代”、批斗,其间突患脑出血,致使半身瘫痪。1978年,经桂林市委组织部复查,桂林制药厂对他的所谓“历史问题”予以公开平反。在半身瘫痪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意志,每天练习左手书写,每天阅读中外书籍,从不懈怠。......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