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艺娟大镇有一条出名的坝头路,我的老家就在那附近。过去有一处古老的坝头,它的位置就在原同安医院旁边。在坝头两边河岸旁各有一处绞索盘,中间竖有一根可以自由旋转的立柱,它能绞动系在船尾上的绳索,使船只过坝,两相对应。大的坝头,原先叫王公堰。康熙、雍正时均有修葺,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塘的建造,它被废弃,成了阻拦岩、泰河水位的石坝,俗称坝头。可惜20世纪末在北仑城市建设中已被拆除。......
2023-09-27
纪念葛洪遗迹的有奉化江口甬山清水庵,余姚大隐谢山庙,宁海槿山学士坪、天姥山抱朴洞天、井山庙、妙峰山灵峰庵、岔路镇灵峰庵,江北保国寺附近的灵峰寺,北仑九峰山东麓小灵峰等。散于各地的灵峰寺都称为小灵峰,唯有北仑区大碶的灵峰寺称为大灵峰。与葛洪结下不解之缘的灵峰寺,在今宁波市北仑区大碶镇的灵峰山燕窝岩上,该地群山环抱,环境独幽。深谷山寺,北距镇海15千米,西离宁波城区20千米,南与著名的阿育王寺山峦相连,林海相接,誉称“天下第一灵山”。
灵峰山原名瓶壶山。灵峰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屡建屡毁,历经沧桑。灵峰寺佛道共荣,别具一格。寺后另置一座葛仙殿,供奉道家葛仙翁。葛仙殿和灵峰山上诸多遗踪胜迹、传说,其源盖出于葛洪,出于历代黎民百姓对葛洪的敬仰和崇拜。宁波历代府志、县志对灵峰皆有记载,谓“瓶壶山土赤,世传葛仙翁炼丹之处,时得赤土如丹砂……”民间传说,葛洪结茅隐居灵峰期间,适逢当地瘟疫流行,葛洪采集草药,为民治病,使苦难众生得以绝处逢生,颇为灵验,人称“葛仙翁灵丹妙药”,故名捣药的山岩为“灵岩”,山曰“灵峰”。百姓感念其恩,尊称其为“葛仙翁”,后又加上“菩萨”两字,以示敬重之甚。葛仙翁菩萨是驱魔、禳邪、医病、祛灾的救星,被奉为神明膜拜。后人遂于寺内建葛仙殿,并盛传丹井、方竹等遗迹,更为灵峰寺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于是千百年来民众朝拜不绝,祈求仙翁庇佑。心诚者,三步一拜,从山下拜到寺内,也有经灵峰寺后继续参拜,直到茅洋岗茅洋寺,那里是葛洪之母修道成佛之地。宁波乡音“茅洋”与“望娘”相谐,故茅洋寺又称“望娘寺”。甬人耳熟能详的“灵峰转茅洋,谢银一千两”,意为功德无量。
灵峰寺葛仙殿中供奉的“葛仙翁菩萨”塑像,面容慈祥,和蔼可亲,神案上置文房四宝和《抱朴子》书卷模型,简朴如平民,全无佛像与佛殿的神圣庄严和金碧辉煌。殿侧的七佛岩下,泉水清澈,传为仙翁洗药处,又称丹井。据说,饮此丹井水,能养生延年,入山者多饮之,香客以瓶装带回,供家人饮用。1998年重建的灵峰寺,在葛仙殿后还建有“圣母殿”,供奉葛洪之母。
历代《宁波府志》《鄞县志》《镇海县志》还记载了灵峰香期礼拜之盛况。1994年版《镇海县志》载:“民间多葛仙翁传说,信众遍布附近各县。民国时上山礼佛者年约数万人。其部分香金曾充灵岩区教育经费。1953年夏历三月初三正清明日,上山礼佛者达6万余人。近年逢夏历四月初十前后和五月初五香期,上山礼佛者仍众。”新编《鄞县志》于《民间信仰》指出:“葛仙翁生日,四月初十日。旧时市民多向镇海灵峰寺问卜求签,拜神求药。逢闰四月更盛。因传寺边草木折而食之可延年益寿,却瘟驱邪,故寺周围山上草木折取殆尽。”
久居灵峰山下的两位民间文艺工作者,曾对灵峰香期的盛况、民间的葛洪信仰进行过认真的专题调查,认为灵峰每年香期香客如潮,人气特旺,其盛况为周边各大寺院之最。据现有记载,灵峰香期最晚在唐代已经形成,千余年来,长盛不衰,香客最多年份超过10万人次。其时,从育王岭下之璎珞车站和宝幢航船埠头,舟来车往,通宵达旦地运送香客,沿途男女摩肩接踵,似排队之状向灵峰寺进发,场面蔚为壮观。灵峰道上,寺内寺外,山上山下,坐满香客。入夜,烛光扶摇,蜿蜒山间,九昼夜不息。香客来自浙东镇海、鄞县、慈溪、奉化、象山、余姚、上虞、宁海及舟山群岛一带,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其社会成分,绝大多数为稻农、棉农、渔民和小手工业者,属下层劳苦大众。论在他们的心目中,葛仙翁菩萨是专为“下层人”排难解忧的神灵。四月初的进香期,正是浙东地区农事将完、鱼汛将临和疫病将起之时,人们为祈求平安和丰收,不约而同地蜂拥而至,并虔诚地出重金购买一种“葛牒”带回去郑重收藏,以备应付“急难”,祈求祛病去灾,保佑平安。
这种黄纸、黑字、红印的“葛牒”,似为葛仙翁菩萨信奉者是否到过灵峰的标志,乃是灵峰寺与众不同的一大特征。清光绪《鄞县志》指出:“葛牒,谓之灵峰牒,每发牒钱至数千金,地方无赖、衙门胥吏,往与和尚瓜分之。”民国后,灵峰寺一度以香金收入资助办学及公益事业,堪称美德。如1924年,取当年香期收入5万银圆,兴建西式二层红瓦楼房一幢作为校舍,名“灵山学校”(今邬隘中学)。1992年灵峰寺重建后,仍以部分香金资助公益事业,捐款70万元筑路、修桥、浚河等,给后人留下佳话。这也反衬出灵峰香期,亦即葛洪信仰的盛况。
在“文化大革命”中,灵峰古迹荡然无存。但慕名前来的瞻仰者,依然络绎不绝。面对残垣断壁,祭拜葛洪、求药购牒者,仍大有人在。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连年取缔,屡禁而不绝。
对葛仙翁的参拜,无固定仪规,无论进香、还愿,形式随意俭朴,崇尚心诚则灵。信众们从山上带回去的往往是四件东西:葛牒、丹井水、竹叶、野草。所有这一切,都为最广大的劳苦群众所自然接受,且世代相沿千余年。
有关侨乡大碶的文章
■顾艺娟大镇有一条出名的坝头路,我的老家就在那附近。过去有一处古老的坝头,它的位置就在原同安医院旁边。在坝头两边河岸旁各有一处绞索盘,中间竖有一根可以自由旋转的立柱,它能绞动系在船尾上的绳索,使船只过坝,两相对应。大的坝头,原先叫王公堰。康熙、雍正时均有修葺,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塘的建造,它被废弃,成了阻拦岩、泰河水位的石坝,俗称坝头。可惜20世纪末在北仑城市建设中已被拆除。......
2023-09-27
农民协会根据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向县政府提出收租务必统一使用“十六两制”新秤,并在秤头上装订铜牌,以资识别。地下党员李侠民等同志得到消息,立即发动近千名群众,集结在解押农会干部的汽油船必须经过的清水桥和大青龙桥一带,举行规模空前的抗议示威。在地下党组织的精心筹划下,顾荆庸出面与黄大梁等当面交涉,黄大梁、沈友梅从自身利益考虑,同意成立“镇海县农会江南办事处”,让顾荆庸当了主任,使农会又恢复了活力。......
2023-09-27
陈怡良先生继承了他祖辈的遗德,一直乐善好施。它是陈怡良先生1992年捐资120万元兴建的。陈怡良先生花费了20多万元将其旧居修缮一新,又无偿捐赠给镇政府,并起名为耆英活动室,作为有一定知识水准的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家乡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陈怡良先生和他祖辈的业绩。......
2023-09-27
从前,如是丧家出殡,无论住哪一方,必要绕道上墩。据说,原有一位被皇帝封为“吓朝大人”的大俞家人祖先,为明朝进士,吩咐儿孙,自己死后灵柩返乡葬于薛家桥“石人石马”处。派去打探的两名仆人飞奔来报,说由三名轿夫相随的陈布雷先生的大轿在上墩东街那边停驻,先生下轿托帽在手,随一小童,步行过桥来了。伯父下车,手扶古桥扶栏,热泪盈眶。相机记录了这动人的一幕。......
2023-09-27
且说慧达获得舍利宝塔后,进行讲经传道,“戒杀行善,普度众生”。慧达是个诚实之人,信以为真,随即携带舍利与邬尚书一同进了邬府,却被软禁了起来。一定要救出这百余人的性命。一把抓住风水先生,把邬尚书杀人灭口的阴谋告知众人。※古阿育王寺邬尚书毁寺建坟的事情终于被皇上得知,于是被处死了。后人将戚堇与慧达藏身过的山称为赤堇山,其意是表彰戚堇的赤胆忠心。......
2023-09-27
大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积淀深厚。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胞纷纷回故里探亲访友,寻根问祖,并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自1991年以来,侨胞和港澳台同胞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捐资已达近亿元人民币,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医疗、交通等社会公共事业。为褒扬孙周月琴对家乡公益事业做出的贡献,孙周月琴被授予“宁波市荣誉市民”和“浙江省爱乡楷模”称号。......
2023-09-27
郑永平说过,他父母操劳的个体养蜂业很是不易。郑永平把父母“好好读书”四个字化为行动,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当“一班之长”,成绩好得没得说。出于对优秀人才的爱护,老师劝郑永平父母设法让孩子到像样些的学校续读初中。听了中学老师的提议,郑永平父母凭着养蜂人的智慧“发力”了!几经辗转,郑永平被转入境况稍胜一筹的新中学续读。......
2023-09-27
在桂林多年,他依然担任药物及外国药典及药品情报的翻译工作。接着又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叛徒”“历史反革命”等帽子,关进牛棚,无休止地“交代”、批斗,其间突患脑出血,致使半身瘫痪。1978年,经桂林市委组织部复查,桂林制药厂对他的所谓“历史问题”予以公开平反。在半身瘫痪期间,他仍以顽强的意志,每天练习左手书写,每天阅读中外书籍,从不懈怠。......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