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侨乡大碶遗迹考述-葛仙翁庇佑的神奇力量

侨乡大碶遗迹考述-葛仙翁庇佑的神奇力量

【摘要】:后人遂于寺内建葛仙殿,并盛传丹井、方竹等遗迹,更为灵峰寺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于是千百年来民众朝拜不绝,祈求仙翁庇佑。香客来自浙东镇海、鄞县、慈溪、奉化、象山、余姚、上虞、宁海及舟山群岛一带,以中老年妇女居多。面对残垣断壁,祭拜葛洪、求药购牒者,仍大有人在。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连年取缔,屡禁而不绝。对葛仙翁的参拜,无固定仪规,无论进香、还愿,形式随意俭朴,崇尚心诚则灵。

纪念葛洪遗迹的有奉化江口甬山清水庵,余姚大隐谢山庙,宁海槿山学士坪、天姥山抱朴洞天、井山庙、妙峰山灵峰庵、岔路镇灵峰庵,江北保国寺附近的灵峰寺,北仑九峰山东麓小灵峰等。散于各地的灵峰寺都称为小灵峰,唯有北仑区大碶的灵峰寺称为大灵峰。与葛洪结下不解之缘的灵峰寺,在今宁波市北仑区大碶镇的灵峰山燕窝岩上,该地群山环抱,环境独幽。深谷山寺,北距镇海15千米,西离宁波城区20千米,南与著名的阿育王寺山峦相连,林海相接,誉称“天下第一灵山”。

灵峰山原名瓶壶山。灵峰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屡建屡毁,历经沧桑。灵峰寺佛道共荣,别具一格。寺后另置一座葛仙殿,供奉道家葛仙翁。葛仙殿和灵峰山上诸多遗踪胜迹、传说,其源盖出于葛洪,出于历代黎民百姓对葛洪的敬仰和崇拜。宁波历代府志、县志对灵峰皆有记载,谓“瓶壶山土赤,世传葛仙翁炼丹之处,时得赤土如丹砂……”民间传说,葛洪结茅隐居灵峰期间,适逢当地瘟疫流行,葛洪采集草药,为民治病,使苦难众生得以绝处逢生,颇为灵验,人称“葛仙翁灵丹妙药”,故名捣药的山岩为“灵岩”,山曰“灵峰”。百姓感念其恩,尊称其为“葛仙翁”,后又加上“菩萨”两字,以示敬重之甚。葛仙翁菩萨是驱魔、禳邪、医病、祛灾的救星,被奉为神明膜拜。后人遂于寺内建葛仙殿,并盛传丹井、方竹等遗迹,更为灵峰寺蒙上了一层神奇色彩,于是千百年来民众朝拜不绝,祈求仙翁庇佑。心诚者,三步一拜,从山下拜到寺内,也有经灵峰寺后继续参拜,直到茅洋岗茅洋寺,那里是葛洪之母修道成佛之地。宁波乡音“茅洋”与“望娘”相谐,故茅洋寺又称“望娘寺”。甬人耳熟能详的“灵峰转茅洋,谢银一千两”,意为功德无量。

灵峰寺葛仙殿中供奉的“葛仙翁菩萨”塑像,面容慈祥,和蔼可亲,神案上置文房四宝和《抱朴子》书卷模型,简朴如平民,全无佛像与佛殿的神圣庄严和金碧辉煌。殿侧的七佛岩下,泉水清澈,传为仙翁洗药处,又称丹井。据说,饮此丹井水,能养生延年,入山者多饮之,香客以瓶装带回,供家人饮用。1998年重建的灵峰寺,在葛仙殿后还建有“圣母殿”,供奉葛洪之母。

历代《宁波府志》《鄞县志》《镇海县志》还记载了灵峰香期礼拜之盛况。1994年版《镇海县志》载:“民间多葛仙翁传说,信众遍布附近各县。民国时上山礼佛者年约数万人。其部分香金曾充灵岩区教育经费。1953年夏历三月初三正清明日,上山礼佛者达6万余人。近年逢夏历四月初十前后和五月初五香期,上山礼佛者仍众。”新编《鄞县志》于《民间信仰》指出:“葛仙翁生日,四月初十日。旧时市民多向镇海灵峰寺问卜求签,拜神求药。逢闰四月更盛。因传寺边草木折而食之可延年益寿,却瘟驱邪,故寺周围山上草木折取殆尽。”

久居灵峰山下的两位民间文艺工作者,曾对灵峰香期的盛况、民间的葛洪信仰进行过认真的专题调查,认为灵峰每年香期香客如潮,人气特旺,其盛况为周边各大寺院之最。据现有记载,灵峰香期最晚在唐代已经形成,千余年来,长盛不衰,香客最多年份超过10万人次。其时,从育王岭下之璎珞车站和宝幢航船埠头,舟来车往,通宵达旦地运送香客,沿途男女摩肩接踵,似排队之状向灵峰寺进发,场面蔚为壮观。灵峰道上,寺内寺外,山上山下,坐满香客。入夜,烛光扶摇,蜿蜒山间,九昼夜不息。香客来自浙东镇海、鄞县、慈溪、奉化、象山、余姚、上虞、宁海及舟山群岛一带,以中老年妇女居多。其社会成分,绝大多数为稻农、棉农、渔民和小手工业者,属下层劳苦大众。论在他们的心目中,葛仙翁菩萨是专为“下层人”排难解忧的神灵。四月初的进香期,正是浙东地区农事将完、鱼汛将临和疫病将起之时,人们为祈求平安和丰收,不约而同地蜂拥而至,并虔诚地出重金购买一种“葛牒”带回去郑重收藏,以备应付“急难”,祈求祛病去灾,保佑平安。

这种黄纸、黑字、红印的“葛牒”,似为葛仙翁菩萨信奉者是否到过灵峰的标志,乃是灵峰寺与众不同的一大特征。清光绪《鄞县志》指出:“葛牒,谓之灵峰牒,每发牒钱至数千金,地方无赖、衙门胥吏,往与和尚瓜分之。”民国后,灵峰寺一度以香金收入资助办学及公益事业,堪称美德。如1924年,取当年香期收入5万银圆,兴建西式二层红瓦楼房一幢作为校舍,名“灵山学校”(今邬隘中学)。1992年灵峰寺重建后,仍以部分香金资助公益事业,捐款70万元筑路、修桥、浚河等,给后人留下佳话。这也反衬出灵峰香期,亦即葛洪信仰的盛况。

在“文化大革命”中,灵峰古迹荡然无存。但慕名前来的瞻仰者,依然络绎不绝。面对残垣断壁,祭拜葛洪、求药购牒者,仍大有人在。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连年取缔,屡禁而不绝。

对葛仙翁的参拜,无固定仪规,无论进香、还愿,形式随意俭朴,崇尚心诚则灵。信众们从山上带回去的往往是四件东西:葛牒、丹井水、竹叶、野草。所有这一切,都为最广大的劳苦群众所自然接受,且世代相沿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