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吴正炳:静宁县志对其一生的介绍

吴正炳:静宁县志对其一生的介绍

【摘要】:吴正炳的一生,让人一头雾水。请看《静宁县志》对他的介绍:吴正炳字勉旃,静宁威戎镇人。吴正炳两次京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咸丰八年,他乡试中举,九年赴京会试,榜上有名,取得贡士资格,在接下来的“复试”中马失前蹄,列为四等。这样,吴正炳只好怏怏而返,回家“复读”。同治元年壬戌恩科,吴正炳终以三甲九十七名,获同进士出身,成为静宁科举史上的第8名进士。

吴正炳的一生,让人一头雾水。请看《静宁县志》对他的介绍:

吴正炳(生卒年不详)字勉旃(zhān),静宁威戎镇人。幼而聪颖,长亦好学。清咸丰八年(1858)乡试中举。翌年会试,中进士(应为“贡士”)。同治元年(1862)补殿试,以即用知县签分湖南,回静宁筹资赴任,适逢父母去世,服阙,遂绝意仕途,闭门不出,以读书课耕为乐。后历主阿阳书院、平凉柳湖书院讲席。教育有方,为时人称道,卒年66岁。

一位为无数人所艳羡的进士,一个极难得的“签分湖南即用知县”的机会,却用一个无说服力的理由拒绝,终“绝意仕途”,当了一辈子的教书匠。这究竟为什么?从史料中分析,这个吴正炳,命运老开他的玩笑——别人考中进士,只需一科,而他却上京两次才得通过;别人考中,或进翰林院深造,或外放即用,立马可以拿“工资”,而吴正炳经过两次京考折腾,连走马上任的盘缠也拿不出,得回原籍去“筹资”;到得故里,不迟不早,父母同时亡故,铁打的规矩是“庐墓”三年,最少二十七个月满后,才可起复上任;别的进士“上车伊始”,天下太平,玉宇澄清,吴进士服阙期满,已届同治四年(1865),所签分的湖南,远在数千里外,沿路豫鄂捻子势獗,甘陕匪患严重,上任谈何容易?前不久赴四川上任的静宁乡党李卿材,行至陕西三桥遇贼被害的消息让他如惊弓之鸟,心中的美梦经不住严酷的现实轻轻一击,好不容易拼来的委任状,形同画饼。“县志”所云“遂绝意仕途,闭门不出,以读书课耕为乐”,“乐”不过饰词而已,万般无奈,才是当个教书匠的唯一选择。

吴正炳两次京考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咸丰八年(1858),他乡试中举,九年(1859)赴京会试,榜上有名,取得贡士资格,在接下来的“复试”中马失前蹄,列为四等。为保证质量,清廷规定,凡复试一二三等者,可参加最后一关殿试考试;复试四等者,罚停殿试一科,下科再来。这样,吴正炳只好怏怏而返,回家“复读”。同治元年(1862)壬戌恩科,吴正炳终以三甲九十七名,获同进士出身,成为静宁科举史上的第8名进士。“十年寒窗,九载熬油”的挣扎过程何其漫长,而耀眼光环的消逝仅仅一瞬。接下来,吴正炳的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一个长期脱离农事,将全身心沉浸于“时文、制艺”的文人,其职业选择无非从教讲学,而同治一朝,西北地区遍地烽火,旱蝗兵匪,无止无休,百姓顾命不暇,遑论就学?且各地书院不时被毁,如柳湖书院毁于同治二年(1863)兵燹,同治八年(1869)左帅驻节平凉,募资兴学,柳湖书院才得以恢复,山长讲席,何处容身?艰难岁月,如何苦撑过来的,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才最清楚了。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代文人朱彭寿的《安乐康平室随笔》一书有云:历科榜运,其盛衰各不相同,故谚有“响榜”“哑榜”之说。“响榜”指该科进士官运亨通,以后不乏重臣大员者。“哑榜”顾名思义,该科进士仕途籍籍无名,少有出人头地者。吴正炳首考咸丰己未(1859)科确实很响——出了孙家鼐、福锟两名大学士(孙家鼐为光绪帝师),另有一名尚书(广寿),一名侍郎(李文田),一名巡抚(于荫霖)。二考同治壬戌(1862)科似乎比己未科更响:出了两个大学士,一个协办大学士,尚书二名,侍郎五名,守陵总兵一名,巡抚五名,布政使一名。一样金榜题名,一样琼林赴宴,为什么他人位跻卿相、耀祖光宗,而吴正炳未能一展经纶济世之才能,只好借讲堂一角,教书糊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造物主是何如此之不公耶?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