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赵贡玉:文化界双璧,与赵献玉齐名

赵贡玉:文化界双璧,与赵献玉齐名

【摘要】:在庄浪,赵献玉、赵贡玉被视作文化界“双璧”,备受景仰。赵贡玉是刘庙乡赵家山人,生于1812年,卒于1861年,享年49岁。赵贡玉,字宝航,一字赆廷,家邻吴王坟山,且仰慕涪王功业,便取号“吴山”。赵宗理生前讲过一段赵贡玉的轶事传闻——据说赵贡玉南方赴任,行经南昌,前来迎接的官员请他去游览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赵贡玉掠了众人一眼,心知这帮江南下属有瞧不起自己的意思。传闻归传闻,赵贡玉才气过人却是事实。

在庄浪,赵献玉、赵贡玉被视作文化界“双璧”,备受景仰。因为二人是兄弟关系,名字都有“玉”,珠联璧合,的确妥帖。

赵贡玉是刘庙乡赵家山人,生于1812年,卒于1861年,享年49岁。咸丰三年(1853)顺利取得贡士资格。因母病耽误了殿试,不得已参加下一科殿试补考,成为二甲第72名,赐进士出身。仕途虽顺,但清高怀抱很难与官场污浊相融,以至短短五六年后,郁郁抱病以终。天不假年,文星早陨,可悲可叹!

赵贡玉,字宝航,一字赆廷,家邻吴王坟山,且仰慕涪王功业,便取号“吴山”。少时性格内向,讷于言辞,及作文,才思敏捷,词清句丽,教书先生不由惊叹:“(颜)回出吾塾中矣!”咸丰六年(1856)殿试中式后,授刑部主事,尚书赵光深为器重。不久派任江南司主稿。后又经朝廷大臣荐举,任陕甘团练总经略。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赴任途中,在河北赵州旅邸暴病离世,六月柩归故里,葬于故土。

赵贡玉天资颖达,才学出名当世,与兰州吴柳堂(可读)、通渭牛雪樵(树梅)相知甚深,为莫逆交。他好读书,在京师期间,每有余资,出入书肆,广求博采。自题书斋名“六椿轩”,藏书颇丰。

赵宗理生前讲过一段赵贡玉的轶事传闻——据说赵贡玉南方赴任,行经南昌,前来迎接的官员请他去游览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踏上不知几级台阶,始得登临崇阁,赵贡玉无意识地念出一句“一上上到这(静庄方音读如‘咒’)高头”。陪同官吏听了,“掩口胡卢而笑”,心中私语:甘肃来的“炒面客,土包子”。赵贡玉掠了众人一眼,心知这帮江南下属有瞧不起自己的意思。但他佯装不知,稍加思考,立马吟出第二句来:“手把栏杆望斗牛。”属下一听:承接自然,有门,且听他下文——“若非吴山来遮挡,压定江南十八州!”这两句,其一语涉双关,机巧伶俐;其二霸气十足,咄咄逼人,骇得在场诸人面面相觑,心下暗忖:西陲蛮荒,竟也有此人才!

传闻归传闻,赵贡玉才气过人却是事实。平生吟咏颇丰,从来不自夸示人,散佚大部。逝世后,亲家牛树梅收得数十首,在四川付梓,名为《吴山遗稿》,并亲自作序,称其作“清才厚质,德器温然”。其诗《示子燮》《又七绝一首》(见《静宁文史大观·第二卷·佚诗》赵贡玉二十九首)率真浅近,直抒胸臆,清贫自许,跃然纸上。《吴山遗稿》,本名《吴山呻吟集》。据载,“静宁赵吴山先生身后遗物荡尽于其子,惟其妇恪守先生诗集,虽困饿不忍捐,即所谓《吴山呻吟集》也。”

赵贡玉作于刑部主事任内的《西曹夜值感怀》(五首),揭世上疮痍,掀笔底波澜,警句迭出,振聋发聩,非大手笔莫能为此,限于篇幅,兹录其中一首——

暗暗地上砖,隐隐人血迹。

不止三尺下,冤魂几千百。

灭灯不能寐,忽复闻叹息。

细听非秋虫,非鸟鸣昔昔。

分明冤死魂,咷号风雨夕。

嗟汝既非人,我岂能汝惜。

床头有樽酒,聊用相奠醊。

关心民瘼,体恤下情,出自内心,发而为诗,非“清才厚质,德器温然”而何?

书生,白屋中,

说黄虞,道古风

许多后辈高科中。

门前仆从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龙,

一朝势落成春梦。

倒不如蓬门僻巷,

教几个小小蒙童。

——郑板桥《道情十首》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