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世渊源与个人努力:《静宁文史大观文哉陇干》小结

家世渊源与个人努力:《静宁文史大观文哉陇干》小结

【摘要】:考察静宁进士诸人,发现他们有着明显的出身烙印,换言之,家世色彩较浓。王瓆、王源瀚、王曜南,三进士同出一门,为王氏家族带来了非凡的荣耀。家世门第对于科举,益处甚夥(huǒ)。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久远,藏书丰富,经史子集,汗牛充栋,用书便利。家族中出一伟士,则往往形成连锁效应,遂成“科举大户”。慕天颜父子继踵成为进士,受其父子影响,家人中有十二人中举入贡,遍阅陇右资料,无其可与比肩。

考察静宁进士诸人,发现他们有着明显的出身烙印,换言之,家世色彩较浓。像赫赫有名的慕氏家族,慕天颜、慕琛父子捷足先得,荣擢进士之后,迁居苏州的子孙中,又有慕泰生、慕豫生和慕鏊陆续金榜题名,“一门五进士”,举世罕闻。王瓆、王源瀚、王曜南,三进士同出一门,为王氏家族带来了非凡的荣耀。进士叶桂的曾孙叶祖修,于曾祖夺魁的73年之后,再次蟾宫折桂,给“簪缨四世,陇干望族”的叶家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家世门第对于科举,益处甚夥(huǒ)。

好处之一,是能全方位、相始终地为子弟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那时生产力低下,贫穷面较广,所以只有官宦或厚实之家有条件让后代功成名就。光“膏火”一项,就为一般家庭支撑不起。其次是乡试会试川资盘费困难。汉代以后,“公车”早已成为远去的美丽传说,甘省士子乡试一趟,花费少者数十金,多者百数十金;上京会试更不得了,王源瀚《六戊诗草》记述的上京会考路线:出静宁翻六盘,经邠州到西安,风陵渡过黄河经平阳府到太原,出太原取道正定,渡易水到京师,屈指三四千里,而清代对士子上京会考补贴,甘省大概不足十两银子,杯水车薪。进士吴正炳因会试复试不及格,经下一科补考始中进士,折腾两次,以致缺乏赴任湖南的盘缠,终因返里筹资遭遇丁忧,把个好不容易得来的县官名额给作废了。金钱威力,让多少英雄气短,文士蹙眉。

之二,古代书籍印刷成本高昂,流通不广,贫穷士子用书大都求借转抄,耗时不少。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久远,藏书丰富,经史子集,汗牛充栋,用书便利。且门第文化氛围浓厚,“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学生晚辈耳濡目染,受益自然良多。家族中出一伟士,则往往形成连锁效应,遂成“科举大户”。慕天颜父子继踵成为进士,受其父子影响,家人中有十二人中举入贡,遍阅陇右资料,无其可与比肩。

之三,世家家长致仕后,往往以课子侄为业。作为过来人,他们深谙制艺阃奥,以故指导得法,效果明显。同时他们功名意识强烈,对后代督责认真,不少宽贷。嘉庆静宁刘曰萃,器局高迈,学问亦博,教子侄得燕山遗意。《刘氏家谱》载,“嘉庆癸酉,(子)伯匽鸟中副榜归,拜见堂上。(曰萃)公方凭几为文,返身以砚击之,曰:‘中,可;不中,亦可。何又为副榜耶?吾父子岂皆以副榜终邪!”刘伯匽鸟乃发愤苦读,终于中举。

优越的环境是取得功成名就的外部条件,决定因素主要取决于本身努力。“囊萤、映雪”已离现实太远,大概是发奋的例子过于普遍,史书不屑记录的缘故罢,反复查找州志县志,也找不出几个刻苦攻读的典型来。印象中记得明清时屡有读书人为躲避城市喧嚣,到离城三五里的西岩寺山,摹仿祖师达摩,面壁读经。如明人杨仪,清初慕天颜等。偶翻“州志·艺文”,见有州人江锭《读书云台山》二首,遂知顺治时州人江锭曾到百多里外云台山读书轶事。云台山现名葛家洞,岭峻林密,人迹罕至,当地俗谚:先有葛陈洞,后有庄隆静。江锭放弃优裕的家庭生活,孤栖深山,青灯黄卷,也算苦读的另一种境界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