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地方官员奖励承揽与业师智慧

地方官员奖励承揽与业师智慧

【摘要】:前一问是揣测静宁士子本身是否努力,后一问是怀疑负有“作兴之责”的地方官是否有所作为的问题。孔圣文庙,是代表一地崇儒重教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圣殿。其次是地方书院的崛起。上述诸贤中,拔乎其萃者应属黄廷钰。他对静宁教育的贡献,非仅构筑书院一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独到的教育理念。执教于陇干书院的山长有本土知名学者王偀、王俶等。

前面提及,“乾隆州志”的撰写者们对静宁在慕氏父子中式后,科场冷落的原因做过种种探究,发出了“豪杰之士,宁为风气所囿,贫贱所拘耶”,“夫抑教养之方,端在作兴之人耶”的两种疑问。前一问是揣测静宁士子本身是否努力,后一问是怀疑负有“作兴之责”的地方官是否有所作为的问题。关于后者,愚以为明清以来州牧,大多重视教育,倾力兴学,唯其有这些人“扶上马,送一程”,才使一些士子完成了鱼龙变化的飞跃。

首先是文庙学宫的迁建扩修。文庙当元时,在州西北隅(今县供销招待所址),明洪武六年(1373),知州欧阳信始建儒学于其侧。嘉靖时,“庙坠什四,学坠什六,倾者、圮者、坳者、陷者相错”,知州李必敷、李时中请于上司,筹集资金,迁庙学于城东南(今一中址)。二李克服种种困难,“费不涉于民,役不夺于农,工且速,作且工”,一年之内,庙、学俱竣。都御使胡缵宗赞叹道:“观是兴作,可考其守矣”。清康熙中期,知州董守义捐助、筹措重金,历时四载,对庙学进行了全面整修。修缮后的戟门、棂星门、泮池等建筑“莫不丹垩(è)焕彩,栋宇流辉,严严翼翼,过者起肃”,“诚焕乎泽宫之胜地,巍然西土之巨观矣”。孔圣文庙,是代表一地崇儒重教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圣殿。庙之兴,使士子们精神有所寄托;学之建,让教者学者有了安身立命的栖息地。明清时期,静宁州学按规定设学正训导各一人,教育所属生员;儒学额定廪膳生员30名,增广生员30名,专修时文制艺,习练八股,成为科举进身的主流机构。

其次是地方书院的崛起。如果说儒学属官办的话,则书院则为“民营”(后来逐渐带上官方色彩)。书院学术思想自由,对刻板僵化的官学教育起一定开化补苴作用。静宁书院之滥觞,起自明成化时的祝祥。《静宁州志》:“静宁向无书院,旧志载社学三,久废。成化中,知州祝祥曾建书院于城隍庙西。”其后历朝对书院屡有迁移修葺。康熙五十五年(1716),州牧黄廷钰始构“托素轩”于署东偏察院之废址,又建“正谊堂”于托素轩之前,名曰陇干书院。乾隆初,知州王烜重修,并捐资置田,以图久远。乾隆末,知州王锡均将在任时用七百重金购得的数十亩园地赠予书院,“陇干书院”由此易名为“亦乐园书院”。同治朝,州官余泽春修缮“亦乐园”的同时,再次易名为“阿阳书院”……此外,黄廷钰还在州东偏,后任王烜在水洛、高家堡设立义学,“以收教家贫无力求学者”。每逢春闱秋闱,官府尽力支持,历年沿习,遂成惯例。上述诸贤中,拔乎其萃者应属黄廷钰。黄廷钰,字二如,一字淡园,奉天人(今辽宁沈阳)。康熙五十年(1711)到任。他对静宁教育的贡献,非仅构筑书院一端,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独到的教育理念。康熙“州志”里有一篇“署平凉府事”王坦写的序,序中以静宁学子的口吻谈到黄廷钰与众迥异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曩(nǎng)吾州人,凡弟子受之先生者,科岁试读已耳,此外戒勿泛及。自我黄公莅兹土,始进多士而教之,教以启桢(根本),教以成弘,而后人知有先正;教以左、国,教以庄、骚、迁、固、韩、柳、欧、苏,而后人知有古文;既乃辨汉、魏六朝初盛中晚之风气,濂、洛、关、闽、金溪、姚江之是非,而后知有声律、有性命。月每三课,课已,则谆谆以敦行谊励廉耻为切要,比来人士,皆骎骎乎知所向矣。”在那个人们把“仕途经济”看作至高的追求目标,读书人把“时文制艺”当作第一要务的时代,黄廷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离经叛道”,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也正是由于他的远见卓识,课导方法得当,王坦在各地巡试学童时,“诸邑不甚餍吾意,独静宁美不胜收,虎彪豹蔚,气象万千,五经七艺,踌躇满志……”

应该指出的是,祝黄二公(不仅这两人)在兴办地方公益筹集资金的途径,除了申文上报,“动拨帑金”外,往往“悉捐薄俸”。像万历朝省督学宪副沈公目睹静宁教育经费困难状况,回省后捐俸银百两,发州置学田二十三顷四十六亩,每岁稳获租金16两5钱,补贴州学日用。而当他们致仕或退隐之时,每每宦囊滞涩,不名一文,感人行状,不止一端。民间助学之风,亦久盛不衰。庄浪阳川世家王沼,先后向兰山书院、柳湖书院各捐银500两,作师生膏火费。每逢秋闱乡试,对附近应试学子,各赠钱10贯作川资;考中举人者赠银50两,以示激励。他在西安香米园置房产,建立庄浪会馆,专供静庄隆应试学子住宿,分文不取。王沼懿行嘉言,朝野咸闻,咸丰帝赐予“有光家邦”金匾一面,以示昭奖。

师资,是教育资源优劣的风向标。士子科举中式,与老师的学养水平有直接关系。科举考试首重八股,八股文从体式到遣词造句都有具体要求,是一种严格的程式化写作。应试者只有通其奥义,方可中式。而经过深谙此道的制艺名家的点拨,无疑会提升士子中彀(gòu)的机会。像同治朝秦州的王权和任其昌二山长,就是指导门徒成功的典范。任其昌字士言,同治进士,主天水书院、陇南书院讲席二十八年。任氏“尽心教诲,因材曲成,高者教以穷经读史,培根俟实;其次为讨论制义源流奥窍,于场屋文利钝得失,指示尤深切。故两院之士掇甲乙科者,至八九十人”,教功巨巍,被尊奉为“陇南文宗”。那么,明清静宁学界主事执教者状况若何呢?总的说来,静宁书院的教育教学要好于官学。执教于陇干书院的山长有本土知名学者王偀、王俶等。王俶字南村,静宁人。时文得力前明诸大家,屡上春官(会试)不第,遂主阿阳书院讲席,注意经学,尤以立品相策励,学者称南村先生。王俶兄王偀,字子俊,继俶主阿阳书院,门下士掇巍科者接踵不绝,及殁,世人犹述其教泽。主讲亦乐书院的有刘伯匽鸟、王汝舟、王连珍诸人。刘伯匽鸟,历主讲凤台、阮陵、柳湖、亦乐、鸣沙、罗川等书院,教学经验丰富。衡品论文,以端凝切实为先,成就多知名士。王汝舟,字梦弼,训迪生徒,以品学为重。王连珍门下入庠登科者甚众,历任州牧皆礼重之。主讲阿阳书院的有吴正炳、孙云锦诸人。王源瀚在中举后曾受聘当过三年阿阳书院讲席,执教认真,曾写下《为门下词贪富丽者作》《为学而不思者作》和《为思而不学者作》等诗作,巧譬妙喻,矫正不良学风,循循善诱,不遗余力。上述师长,有进士身份的有三人,其他举人贡生不等,“学历”、经验兼长。

相形之下,官学情况不能尽如人意。明代尚可,清代学正陕西白水人于廷翰,态度粗暴,“待士子甚无礼”;训导临洮人武尚儒,竟“改祭器为家具”,行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