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静宁文史大观:陕甘分闱促进政策调整

静宁文史大观:陕甘分闱促进政策调整

【摘要】:从顺治、康熙开始,科举政策的不断调整,极大地解决了取士不公的沿习,为欠发达地区应试士子带来了福音。更有力的促进,是人们颇感兴趣的“陕甘分闱”。分闱的好处,一是增加了甘肃乡试举人名额,而中举名额的增加,意味着进士中试概率的加大。为此,左宗棠奏请永广甘肃文闱乡试额10名,以满40名之数。陕甘分闱激发了地方社会整体的向学热情,其精神因素不可低估。

比较而言,清代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从顺治、康熙开始,科举政策的不断调整,极大地解决了取士不公的沿习,为欠发达地区应试士子带来了福音。清初,会试预定中额,然后凭文取中,这显然对文化落后地区的士子不利。顺治九年(1652),将“凭文取中”改为分南、北、中卷取中。这一做法只能保证大区域的名额,不可能顾及每一省的录取,以致仍然出现“脱科之省”,即某些边远省份榜上落空的现象。康熙五十一年(1712),开始采取分省取士政策,“自今以后,考取进士数额,不必豫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著该部将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一一查明,豫行奏闻。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数额。”这一英明举措,显示了对弱势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了边缘省区士子参与竞争的信心。更有力的促进,是人们颇感兴趣的“陕甘分闱”。陕甘分省较早,始于康熙初年,但两省分闱却迟至光绪元年(1875),经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奏请才得以实现。

分闱的好处,一是增加了甘肃乡试举人名额,而中举名额的增加,意味着进士中试概率的加大。原来,清代乡试实施各省配额制度,额定多少以当地“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为依据,分为大省、中省和小省。陕甘合闱时期,两省作为一个考区,一直以中省成例分配乡试名额,甘肃乡试名额不仅低于陕西,更是低于小省成例的40名。所以左宗棠在奏折中写道,同治动乱年间,甘肃绅民捐输踊跃,合银至五千余万两之多。甘肃素称瘠贫之区,宗棠“初来未敢遽信,迨接晤各属官吏之久于兹士者”后,始才以为实。既然甘肃地方人士对国家有如此巨大贡献,国家则应予以奖励。为此,左宗棠奏请永广甘肃文闱乡试额10名,以满40名之数。左宗棠奏请获得载湉首肯,“加恩着照所请”,“即以光绪二年(1876)丙子正科为始,用示嘉惠士林至意”,甘肃士子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乡试改在兰州贡院举行,缩短了大部分学子的赴试行程,节省了盘费,使许多贫穷士子获得了拼搏圆梦的宝贵机会。原来甘省各地距离乡试中心陕西三原,动辄八九百里,肃州、安西则达三千余里,“所需车驮雇价、饮食刍秣诸费、旅费、卷费,少者数十金,多者百数十金”。“徒以资斧无措,不能远行,加之夏秋暑雨,水潦纵横,有无从问津者;有中道迍(zhūn)邅(zhān),致误场期,废然而返者;有资斧耗尽,抑郁成疾以殁者。其得抵陕完试事者,不及三千人。然则甘肃士子之赴乡试者,合新旧诸生计之,不过十之一二而已。”合闱的影响,屡见于一些地方史志:“分闱乡试以来,狄道文风日有起色”;“皋兰人文蔚起,卓然为诸县冠。踵事增美,有非昔比”……陕甘分闱激发了地方社会整体的向学热情,其精神因素不可低估。以尸谏慈禧而名震朝野的陇上名臣吴可读,为甘肃贡院落成撰写一副长联,联语对左宗棠对甘省教育的贡献有中允的肯定,不妨录之如下——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楩(pián)楠,画栋与雕梁,齐焜(kūn)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