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石门兼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址双重价值,是上苍和岁月留给人们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在的石门已是满目疮痍,昔日的容颜已不复存在。......
2023-09-27
比较而言,清代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从顺治、康熙开始,科举政策的不断调整,极大地解决了取士不公的沿习,为欠发达地区应试士子带来了福音。清初,会试预定中额,然后凭文取中,这显然对文化落后地区的士子不利。顺治九年(1652),将“凭文取中”改为分南、北、中卷取中。这一做法只能保证大区域的名额,不可能顾及每一省的录取,以致仍然出现“脱科之省”,即某些边远省份榜上落空的现象。康熙五十一年(1712),开始采取分省取士政策,“自今以后,考取进士数额,不必豫定,俟天下会试之人齐集京师,著该部将各省应试到部举人实数一一查明,豫行奏闻。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数额。”这一英明举措,显示了对弱势地区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了边缘省区士子参与竞争的信心。更有力的促进,是人们颇感兴趣的“陕甘分闱”。陕甘分省较早,始于康熙初年,但两省分闱却迟至光绪元年(1875),经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奏请才得以实现。
分闱的好处,一是增加了甘肃乡试举人名额,而中举名额的增加,意味着进士中试概率的加大。原来,清代乡试实施各省配额制度,额定多少以当地“文风之高下,人口之多寡,丁赋之轻重”为依据,分为大省、中省和小省。陕甘合闱时期,两省作为一个考区,一直以中省成例分配乡试名额,甘肃乡试名额不仅低于陕西,更是低于小省成例的40名。所以左宗棠在奏折中写道,同治动乱年间,甘肃绅民捐输踊跃,合银至五千余万两之多。甘肃素称瘠贫之区,宗棠“初来未敢遽信,迨接晤各属官吏之久于兹士者”后,始才以为实。既然甘肃地方人士对国家有如此巨大贡献,国家则应予以奖励。为此,左宗棠奏请永广甘肃文闱乡试额10名,以满40名之数。左宗棠奏请获得载湉首肯,“加恩着照所请”,“即以光绪二年(1876)丙子正科为始,用示嘉惠士林至意”,甘肃士子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乡试改在兰州贡院举行,缩短了大部分学子的赴试行程,节省了盘费,使许多贫穷士子获得了拼搏圆梦的宝贵机会。原来甘省各地距离乡试中心陕西三原,动辄八九百里,肃州、安西则达三千余里,“所需车驮雇价、饮食刍秣诸费、旅费、卷费,少者数十金,多者百数十金”。“徒以资斧无措,不能远行,加之夏秋暑雨,水潦纵横,有无从问津者;有中道迍(zhūn)邅(zhān),致误场期,废然而返者;有资斧耗尽,抑郁成疾以殁者。其得抵陕完试事者,不及三千人。然则甘肃士子之赴乡试者,合新旧诸生计之,不过十之一二而已。”合闱的影响,屡见于一些地方史志:“分闱乡试以来,狄道文风日有起色”;“皋兰人文蔚起,卓然为诸县冠。踵事增美,有非昔比”……陕甘分闱激发了地方社会整体的向学热情,其精神因素不可低估。以尸谏慈禧而名震朝野的陇上名臣吴可读,为甘肃贡院落成撰写一副长联,联语对左宗棠对甘省教育的贡献有中允的肯定,不妨录之如下——
二百年草昧破天荒,继滇黔而踵湘鄂,迢迢绝域,问谁把秋色平分?看雄关四扇,雉堞千寻,燕厦两行,龙门数仞。外勿弃九边桢干,内勿遗八郡楩(pián)楠,画栋与雕梁,齐焜(kūn)耀于铁马金戈以后。抚今追昔,饮水思源,莫辜负我名相怜才,如许经营,几番结撰;
一万里文明培地脉,历井鬼而指斗牛,翼翼神州,知自古夏声必大。想积石南横,崆峒东矗,流沙北走,瀚海西来。淘不尽耳畔黄河,削不成眼前兰岭,群山兼众壑,都奔赴于风檐寸晷之中。叠嶂层峦,惊涛骇浪,无非为尔诸生下笔,展开气象,推助波澜。
有关静宁文史大观(2) 文哉陇干的文章
的确,石门兼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址双重价值,是上苍和岁月留给人们的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在的石门已是满目疮痍,昔日的容颜已不复存在。......
2023-09-27
从孩提时起,城南一带王家的水地旱田,果蔬菜园,春及下种,寒露打场,甚至上树捉鸟,下河扑腾等景状,已在这个少年的心头印下深刻的烙痕,留下甜蜜的情愫。黄土高坡,裸露贫瘠,没有丰饶的物产,秀美的山川,但在王源瀚眼中,陇头旱塬,亦是造物所设,自有其纯真质朴之美。眼看故园重九近,行踪犹滞古长安。......
2023-09-27
再后来,又知道这里即被前明“割为牧地”的“安定监”,概称屯野。其二,安定监交通不便,天高皇帝远,牧军居民杂处,疆界纠纷、侵夺事件,层出不穷。历久弥新的人文情结,既成就了“屯野”的景,也凝结成了靳善以及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值得指出的是,出自同一作者笔下的《屯野夏牧》诗,格调意趣与《军寨春耕》诗大异其趣。身为“从七品”“副县级”的牧监平时居住在城中的监正署内,不可能身披蓑衣从事放牧。......
2023-09-27
故静宁进士,最终落实为明代2名,清代12名,共14位。进士张文源所居页河子,是静宁一块“飞地”,志有明载,故他的籍贯为“平凉府静宁州”。静宁历史沿革,“康熙州志”开篇即有明确记载,本土学者赵宗理先生有过更为明晰的阐述与考证。到了清代,静宁科举大有起色,迎来了慕氏父子接踵题名金榜的开门红。静宁所居“座次”,基本属于“先进行列”,尤其在平凉府稳坐龙头老大的交椅,足以使自尊心较强的静宁人有骄傲的理由。......
2023-09-27
张文源到来的时机不佳,月已落,乌悲啼,霜满天。面对无前例可循的困难,张文源“摸着石头过河”,悉心筹划,变通适宜:“凡有碍地方者,斟酌以出之;有裨闾阎者,多方以兴之。”张文源实心实政,革除了许多流俗弊政,彰人称颂不置。民国时期,张文源仍参与地方一些政治活动,如担任静宁自治区区长等,不过此时已处于强弩之末,影响不大。张文源喜爱书法,精于收藏。......
2023-09-27
诗社的发起人名叫王瓆。五月,张献忠猛攻武昌,王瓆与绅宗士民划地分守,敢勇当先,独立捍御。顺理成章,州城首家诗社——“娱老诗社”顺势产生,王瓆、王琪弟兄,及同里诗歌爱好者何永嗣、李淳、郭敦、王宗鹤共六人为诗社成员,王瓆为“社长”。诗社创办宗旨,从社名“娱老”即可领会无余。王瓆起草的《娱老雅社题辞》,可视为娱老诗社成立的“宣言书”。因谱齿年,并成咏赞。......
2023-09-27
甘肃平凉府静宁县廪膳生员翟翔奏闻,为请旨密察,以除奸党,以顺天心事:情缘生翟门,虽未科第传家,而廪贡生员,世世以忠孝立志。生因此赴都察院控告,咨本省制宪审讯,将刘曰恒孝廉方正革除结案,有都察院并平凉府案卷为证。此后生赴省城书院肄业,意欲上进尽忠,而诗文欠纯,屡试未第。现有并呈立柜凭据,刻刷碑文为证。......
2023-09-27
车至华家岭稍停,略一登览,凄然泪下沙红霜白地天荒,风物微吟已断肠。及时拂袖缘知悔,终日凭窗为悼亡。阿阳居其右,西岩尤峋峣。此气能磅礴,绝代产人豪。涪信与武穆,锡名青史标。转战清西海,玉关兵气销。买犊学渤海,蜩螗苦心调。海疆复多故,英雄恨难消。幸有女孟光,松心冻不凋。③西湖岳坟四铁像,其一为天水张循王俊。......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