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基础设施与人文风尚对城市影响

城市基础设施与人文风尚对城市影响

【摘要】:经长期战乱兵燹,州城残破不堪。后经盖羽爰、靳善、祝祥等十一位州牧的踵修增筑,各项建置趋于完备,确立了与“州”行政级别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再次,管理机构及其他设施健全。州城文庙每年的祭孔活动,更是穷读书人扬眉吐气的盛大节日。除了主祭官员和州学生,其他军民人等,一律恭立阅台之下,平日趾高气扬的豪绅大贾们只能用嫉妒的目光看士子们起舞兴拜。

静宁自宋元祐八年(1093)迁军置县,金元为州。经长期战乱兵燹,州城残破不堪。明初首任州守欧阳信重开草昧,着手进行整修。后经盖羽爰、靳善、祝祥等十一位州牧的踵修增筑,各项建置趋于完备,确立了与“州”行政级别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至乾隆年间,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有迎春、向离、饯晖三座城门,城周有护城河环绕;外城包容东、西、南关以及新城。城角四座戍楼相望,女墙设有瞭望射孔,防御体系完备的城防,增强了人民的安全感,成为商贾士子理想的经商、立命的首选地。其次,城市布局合理,市容整洁。城内牌坊林立,巍然高耸。街头街尾有楼,楼下设门,白天洞开以通行人,入夜城门、楼门锁闭,可防他盗出入与非常事件。街旁广植杨柳,渠水潺潺,绿色环保。再次,管理机构及其他设施健全。州署衙门高大气派,气象森严。东郊(今三中附近)有演武厅(俗称大校场),供习武演练,驻防州城千总、马步兵皆有配备;城西北隅有仓贮库,库容可观,乾隆时藏粮三万余石之多。另外,有慈善机构养济院、漏泽园;有交通往来的官道桥梁、驿站铺递,过往便利。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丁口茂盛繁衍。据统计,乾隆时静宁十四里民户为一万五千,人口十四万三千,州城户一千六百,人口一万三千,二者合计全州人口为十五万六千(其时庄浪早已直隶平凉府,人口不在计算内),俨然泱泱大州,为翻越六盘、西赴省城途中少有其匹的中间站。

与城市建设相同步的是儒学观念的渗透普及,其表现,首先是知识阶层地位的提升。“范进”“孔乙己”在当时不是任人奚落的对象,而是“社会精英”的一员。我们从戏曲中看到,一个普通生员,见了“父母官”县长是不下跪的,如有犯罪嫌疑,得向上级申报,免除秀才身份方可法绳加身。州城文庙每年的祭孔活动,更是穷读书人扬眉吐气的盛大节日。除了主祭官员和州学生,其他军民人等,一律恭立阅台之下,平日趾高气扬的豪绅大贾们只能用嫉妒的目光看士子们起舞兴拜。《静宁州志》记载,新考取的秀才,要举行“新生入庠礼”,生员披红簪花,鼓乐导引,知州亲送至学;“新科第进士举人初至”,行“迎宾礼”,“知州设宴于东郊外,躬迎进城,亲造其家往贺”。如此崇高的社会地位,有朝一日成功后的憧憬,使人们再也无法摆脱“学而优则仕”巨大诱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为了改变门第,为了跻身上流,青灯黄卷,悬梁刺股,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涌向独木桥——此科名落孙山,下科东山再起;老子功名无望,儿子前仆后继……耗尽心力,蘸着血泪,为了一个目标——把自己的名字填写在金灿灿的皇榜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