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腥风血雨中,静宁人民遭遇巨大创伤

腥风血雨中,静宁人民遭遇巨大创伤

【摘要】:从“六戊”卷二的辛酉始,到卷三的癸酉止,这十二年的时间,是腥风血雨、天灾人祸频频爆发的年月,静宁人民因此而受到巨大创伤。为了抗御流匪对州城的袭扰,城内居民也被组织起来,在官兵团勇的带领下,夜以继日,上城守卫。悲天悯人,伤时忧民的内容在这一阶段的诗作中频频出现,令人难以卒读。“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源瀚拯民有志,无力回天,未处庙堂,心忧其民——“俯仰情何极,宵深泪暗垂”!

《六戊诗草》前面,有一篇曾任静宁县知事的福建人姚家琳写的感言。文中写道:“(先生)纪年之诗,无异年谱;感事之作,可为诗史”,“其中戊午至戊辰纪事之作,足补邑乘之不备”,这话说得十分中肯。从“六戊”卷二的辛酉(咸丰十一年,1861)始,到卷三的癸酉(同治十二年,1873)止,这十二年的时间,是腥风血雨、天灾人祸频频爆发的年月,静宁人民因此而受到巨大创伤。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王源瀚,记录下同治年间发生在静宁的重大事件,记述真实准确,许多史实为撰写《甘青宁史略》的慕寿祺先生所采用。辛酉(1861)第一首《纪星变》,写辛酉五月下旬旱魃(bá)肆虐,西北天空每晚出现数丈光芒的“妖星”。星变现于西北,大事却出在京门,8月,咸丰帝病死,11月,慈禧发动政变,杀掉政敌顾命八大臣,攫取了最高权力。第二年同治即位,陕西关中的战火迅速燃遍了秦陇大地,直到同治末年,战乱才得以平息。身处风暴漩涡,王源瀚没有退缩,没有躲避,随时随地记下了一个个瞬间,从而形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其中篇章,有记涉事将领以身殉国的,有写邻近州县城破失陷的;有军民合力城头坚守的场面,有不同部属之间为争粮草而发生的互殴,也有乡民不堪“公局”所引起的群体事件……无不具体逼真,翔实客观。为了抗御流匪对州城的袭扰,城内居民也被组织起来,在官兵团勇的带领下,夜以继日,上城守卫。《夜守南城即事十首》就是诗人亲历南城战事间隙的所见所感——

闻报更筹夜已阑,南城莫御北风寒。

堪怜岁暮征输急,壁上人衣尽短单。

(之一)

德顺当年赡将才,北山云是旧烽台。

而今虏骑长驱至,安得吴军御侮来。

(之三)

何物心中不得平,幽云深处侭(jǐn)悲鸣。

呜呜远在南河岸,知是狼声是鬼声?

(之九)

病余拔剑力无多,不武还能斫(zhuó)地歌。

为语少年人自励,闻鸡起舞莫蹉跎。

(之十)

对于同治中期静宁崛起的张贵侯十地方武装,“六戊”诗里不乏应有的记录。“侯十攻水洛城”“侯十变回威戎”“刚营来城”“刚字廿余营被挞散”等,为研究静宁兵戎史留下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材料。

经年的战乱,加上连年大旱,使静宁社会经济遭受毁灭性的破坏,田园荒芜,昔日繁华的市井街头死尸暴露,无人收敛。三月至四月以后,街头饿死者,日以数十计。清代进士、观察属道员豫师(字锡之)勾画出这令人揪心的一幕——“……辗转街头竟饿死。将死未死人旁窥,欺他无力裭衣履。戟牙众犬幸赤身,啮骨恐迟争角犄。种种愁容辨不真,口目耳鼻青蝇止……日复一日毙愈多,只好杂沓闭泉里。呜呼,民命胡至此!”

使人难以相信的烹人而食事件,竟然确凿无疑——

黄犬朝来忽无迹,人云某某烹而食。

非惟杀犬日杀人,斯语未终我变色。

登门不禁大声呼,入室先看事有无。

食人之人无一个,满房白骨血模糊。

(戊辰《纪事》)

一本“六戊”诗,半部伤心经。《近有》四首、《岁旱》《不寐》《忧旱》《哀饿老人》《哀饿少年》《哀饿妇女》《哀饿儿童》……悲天悯人,伤时忧民的内容在这一阶段的诗作中频频出现,令人难以卒读。写于同治七年(1868)的《冬日即景》:

迩来城市景,愁惨胜荒村。

到处疮痍病,逢人涕泪痕。

风寒狐入舍,日暮鬼敲门。

为问催科吏,残黎今几存?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源瀚拯民有志,无力回天,未处庙堂(当时身份为普通生员),心忧其民——“俯仰情何极,宵深泪暗垂”!同情关爱人民的,人民自然爱戴他,“大王老爷”在州城声望颇丰,原因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