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陇干文哉:情系陇甸,流亚香山

陇干文哉:情系陇甸,流亚香山

【摘要】:王源瀚,字奋涛,号海门,静宁县城人。王源瀚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边读书,一边学农,不仅获得了劳动果实,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对土地的感情,对田园的眷恋。在家养闲的王源瀚,一方面课孙读书,一方面收拾自年轻进学以来的诗作,从戊申始,逢十为一卷,到他离世时,共得六卷,名为《六戊诗草》。王源瀚亲睹市有饿殍,众犬争啮的惨状;身历官军火并,殃及无辜的骚扰,胸中愤激,不啻瀚海怒涛!

王源瀚(1829—1899),字奋涛,号海门,静宁县城人。出身历代仕宦家庭,光绪丙戌(1886)科进士。父亲王连珍,《民国通志》说他“家甚贫,好读书”,考中岁贡生,为亦乐书院讲席,教授生员终生。明清时代,像王连珍这样的“穷教员”,往往兼治数亩薄田,以补家用之不足,美其名曰“耕读之家”。王源瀚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一边读书,一边学农,不仅获得了劳动果实,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他对土地的感情,对田园的眷恋。这种埋于心底,深藏不露的痴情,到后来甚至左右了他的人生、事业选择——真正坐稳江西南康知县交椅才八个月,“王青天”便告老请归,再赋一曲“归去来”。在家养闲的王源瀚,一方面课孙读书,一方面收拾自年轻进学以来的诗作,从戊申始,逢十为一卷,到他离世时,共得六卷,名为《六戊诗草》。民初,其孙子王尔兴、王尔启等出资刻印,甘肃省图书馆有藏。

王源瀚先生所处的时代,正值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捩期。王源瀚十岁时,鸦片战争爆发,太平盛世瞬间变为多事之秋:洪杨发难、咸丰北狩、辛酉政变、甲午丧师……动荡所及,边鄙静宁,亦是兵连祸结,少有宁日:先有同治匪乱,刚八起事;继有三年大旱,瘟疫流行……王源瀚亲睹市有饿殍,众犬争啮的惨状;身历官军火并,殃及无辜的骚扰,胸中愤激,不啻瀚海怒涛!和历史上一切“位低未敢忘忧国”诗人一样,王源瀚为时而作,直抒胸臆,“世上疮痍”化为“笔底波澜”!因之,解读“六戊”的诗,给人的印象是饱含忧思,沉郁顿挫,格近老杜;但语言平易,为时而作,又似元白,正如清末民初陇上学者慕寿祺在《六戊诗草序》中所言“浅显易知,殆香山之流亚”;又“遭逢叔季,有感于中,爱国真诚,发为篇什,则瓣香浣花老人者,盖已久矣”。他的诗,以其“隽逸清新,寄意高远”的文化品位和“秉笔直书,可补史阙”的历史价值在清末陇上诗坛上独具异彩,引领独步,也奠定了他在明清以来静宁知名的三十多位诗人中的翘楚地位。

细品“六戊”,你会如饮用高粱糜谷酿造的“哈喇乞”,淡淡的乡愁,浓浓的情结,让你沉思、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