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明清科举应试的文文化-静宁文史大观

明清科举应试的文文化-静宁文史大观

【摘要】:特别是经过清代的康乾盛世,静宁各项文化事业得以长足发展,显示了“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相对于周边县区,具有明显优势。其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表现的“文文化”,其中毫无例外地包括了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形态的文化。经长期战乱兵燹,州城残破不堪。筑城之初,为节约劳力,采取就近取土,形成了县城内的“八大坑”。

和全国其他地方类似,由于金元统治时期较短,政局不稳,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时期。洪武开基以后,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力得以恢复和发展,为文化的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特别是经过清代的康乾盛世,静宁各项文化事业得以长足发展,显示了“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相对于周边县区,具有明显优势。其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表现的“文文化”,其中毫无例外地包括了物质的(如建筑饮食等)和非物质的(如科举、艺术等)两种形态的文化。大致说来,有如下诸特征:

其一,各项建置趋于完备,确立了与“州”行政级别相适应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静宁自宋元祐八年(1093)迁军置县,金元为州。经长期战乱兵燹,州城残破不堪。明初首任州守欧阳信重开草昧,着手进行整修。后经盖羽爰(huǎn)、靳善、祝祥等十一位州牧的踵修增筑,至乾隆年间,有内外两重城墙。内城有迎春、向离、饯晖三座城门,城周有护城河环绕;外城包容东、西、南关以及新城。城角四座戍楼相望,女墙设有瞭望射孔,有较强的防御作用。坚城深壕在静宁遭受的历次动乱,如土达满四叛乱、套寇入侵、李闯部的两次攻城以至清初叛将武、高的围城,同治民国的匪乱中,发挥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作用。城内街道以三横四纵为主要格局,沿东关经中街至南关为主要商贸区,牲畜、盐布、粮油交易区相对集中,每日一集,有铁木、银饰等小型作坊,商贸活跃。新后街为居民区,北街为少数民族居住区,西兰公路未开通前,西关和衙门巷(今人民巷)是客店集中处,西关有供大商队停歇的骆驼场,衙门巷多为各乡人方便上县打官司而开设的小客栈,有“驻县办事处”的性质。街道有牌坊巍然耸立,最盛时有二十六座,20世纪50年代末只存四座。街头街尾有楼,楼下设门,白天洞开以通行人,入夜城门楼门锁闭,可防他盗出入与非常事件。筑城之初,为节约劳力,采取就近取土,形成了县城内的“八大坑”。恰恰是这个缺陷,却给城市排水带来了方便,大坑内遍植树木,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一到雨季便成为蓄涝池,使县城从未遭受过水淹之灾。街道两旁绿杨垂荫,渠水潺潺,城市功能基本完善,“绿色”“环保”程度较高。明清时的行政管理机构及其他设施的健全,与金元相较,悬殊甚大。明代除州衙,尚有察院、按察司、布政司诸名目;清代较简,但位于县城中心的州署,经多次增补,规模宏大,气象森严,远非小县衙门可比。此外,东郊(今三中附近)有演武厅(俗称大校场),供习武演练,驻防州城千总、马步兵皆有配备;城西北隅有仓贮库,库容可观,乾隆时藏粮三万余石之多。城东南角为文庙儒学,制度规模远处相邻州县之上。州署之东有书院,环境优美,是研讨讲学的最佳去处。城内寺院道观,各具特色。明清时还出现了正式的慈善机构,有专门掩殓无名尸骸的漏泽园,有收养孤贫的养济院,清代王烜在水洛、高家堡设立了两处义学,并捐置学田,简选贫苦子弟免费学习。农业方面,由于明清两代不断改革税制,先有明中叶“一条鞭法”代替沿袭多年的两税制,继有康熙“盛世孳生册”乃至雍正“以地载丁”的颁行,较大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明初开始实行的兵农合一的屯卫制度,组织严密,耕作技术先进,其示范作用无疑会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所推动。昔日为唐牧马之地的南使城(今靳寺一带),已成田畴连片的平凉卫地,呈现着一派“大农业”的气象。以葫芦河为代表的河谷川地,转型为种植、养殖为主的完全农耕经济。这使“康熙志”的作者们也不由叹道:“传闻静宁三十年前,菜蔬半需他产,后来郡人来治圃事,习者始多,今乃繁殖。南乡种稻亦不数年……”号称农业命脉的水利此时也有较大发展。经历代州守努力,水利事业从无到有,先后创建了玉带堤、兴陇渠等水利设施,以时蓄泄,灌田数百顷,威戎、甘、仁当川等地则更为发达。据乾隆时统计,全州有水磨四百八十座,这在“苦甲天下”的干旱地区,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交通方面,静宁地处“官道”,泾阳驿为较大驿站,下设递运所,其中驿马民夫配备齐全。沿途铺递相连,十分通畅。境内苦水河、甜水河建有桥梁,过往便利。据统计,乾隆时静宁十四里民户为一万五千,人口十四万三千,州城户一千六百,人口一万三千,二者合计全州人口为十五万六千(其时庄浪早已直隶平凉府,人口不在计算内),俨然泱泱大州,为翻越六盘,西赴省城途中少有其匹的中间站。

其二,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文化面貌一新。文庙儒学,是一个地方文风兴衰的标志,具有领风气之先的作用。静宁建文庙学舍,始于金代威戎令任天宠。自明洪武六年(1373),知州欧阳信于州城创建孔庙儒学以来,屡有改迁。最大的两次一是嘉靖李必敷、李时中迁学庙于城东南;二是康熙时董守义的全面彻底整修,“规制弘敞,甲于西陲”。文庙门前有大照壁为屏障,东西各有牌坊拱卫,上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和“删述六经,垂宪万世”。进入大门棂星门,越泮池,穿戟门,便是占地约280平方米,祭祀“大成至圣先师”的大成殿。次于大殿等级的其他建筑还有启圣祠、乡贤名宦祠、忠孝节义祠等。文庙以西为儒学,以明伦堂为中轴线,左右是“兴诗”“立礼”斋,后为“敬一亭”,以及学正、训导宅等。两组建筑一大一小,均为典型的明代风格,院内古柏森森,以人高山仰止的肃穆感觉。文庙除祭祀孔子而外,配祭者有亚圣孟子、孔门七十二弟子以及历代先儒百人左右。庙藏祭器明代有壶、尊、豆、笾(biān)等二十六种之多,后有佚失,亦有添补。每年二、八月上丁日举行大祭,先师位祭品有太羹、鹿醢(hǎi)、芹菹(zū)、榛栗等二十九种之多,所奏乐曲有《咸和》《宁和》《安和》《景和》凡七章。其他配享者不等。今天看来,文庙规模之巨,祭孔典礼之盛,实际上折射的是地方上尊师重教风气浓淡程度,在这方面,周边区县无法望其项背。文庙以西的儒学,内设学正和训导,收取生员、增生各三十名。儒学而外,尚有书院、义学。静宁书院之滥觞,起自明成化时的祝祥,至清康熙朝,州牧黄廷钰在明察院废址上始构陇干书院,后任州守不断增筑,并捐款购置学田,以图久远。此外,黄牧还在州东偏,后任王烜在水洛、高家堡设立义学,“以收教家贫无力求学者”。新考取的秀才,要举行“新生入庠礼”,生员披红簪花,鼓乐导引,知州亲送至学;“新科第进士举人初至”,行“迎宾礼”,“知州设宴于东郊外,躬迎进城,亲造其家往贺”。正是基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静宁科举人才自明而清不断增加。明代进士两名:姚爵和王瓆;清代仅据笔者所知有五名,他们是慕天颜和慕琛(父子进士)、叶桂、王源瀚和王曜南(父子进士)。其余举人、贡生增长比例更大。在传统文化这一块,较为明显的文化高潮有两次,一是明成化时期,由祝祥积极倡导,以及他个人的影响,始有诗教之浸润,通过其时留下来的一批《息肩亭诗》,我们可以依稀想见当时风流太守与僚属、门生少长咸集,相互酬酢(cù)的盛况。二是因黄公倡导,康乾嘉年间出现的第二次文学繁荣。当时,文采风流辈出,赵为卿、马一熊、江自岷、江瑞芝等以诗画诗文名于当世;刘曰萃、刘伯匽鸟(yǎn)、叶桂、叶树桢踵之于后,他们大多有专集刊行。但因种种原因,尤其是“文革”的毁坏,留世极少。两部《静宁州志·艺文志》收录的仅为乾嘉以前的诗文,使我们无法窥视静宁地方文学的全貌。而于此时出现的众多文化世家,却为静宁文化史册增添了不少光彩。其佼佼者(如王源瀚家族)历经明清、民国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达四个多世纪。他们是:

1.王源瀚世族。王氏世族的崛起,起自明嘉靖时的王延龄。王延龄,号苍崖,遵教里(今仁大一带)人。曾任山西介休县丞、知县。兴学息盗,政声丕著。有《苍崖集》五卷刻行于世。子王守。孙王大才,初任四川大足县令,后升云南曲靖同知。王大才雅意林泉,毅然回籍,筑室家园,读书不辍。时兼染翰,笔法一尊古人,为文主于庄丽。长子王珙,自号山林野客,贡生。立志读书,至老不辍,著《素位录》一卷。次子王琪,字襟崆。少颖达,好古博学,家世藏书数万卷,一一评骘丹黄,撷其精英,至老不少倦。为文有体,诗亦入格,至今言文学者,尤必曰王某云。所著有《袜线集》十卷,藏于家。三子王瓆,字襟白,崇祯辛未(1631)进士,授湖广提刑按察司分巡武昌监军道佥事。崇祯末抵抗张献忠流寇,收复武汉。入清后归里,屡召不出,著有《芝兰斋诗草》若干卷,刊行。王源瀚即为王瓆嫡派后裔。源瀚,字奋涛,号海门。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江西南康知县,晚岁历主阿阳、柳湖、五原各书院讲席。著《六戊诗草》六卷,陇上学者慕寿祺称其诗:“浅显易知,殆香山之流亚。”其子王曜南,字有轩,号午天。受父严教,从小博览群书,光绪二十一年(1895)进士,“父进士,子进士,父子进士”是晚清甘肃科举史上的佳话。曜南赴京会试期间,积极参与“公车上书”,为甘肃在请愿书上签名的61位举人之一。清末民初,在家耕读教子,以度晚年。著《学古轩诗草》,人称“学古有获,平淡增趣”。王曜南子尔全,字安卿,人称“四少”,民初毕业于省优级师范,1941年,创办了静宁中学。诗文书法俱各擅长,因专心教育,著述较少。王氏一门诗礼传家,屡有著述,经历三代而不衰,陇右罕有,实属难得。

2.刘曰萃世族:刘氏发达,始自康熙、雍正朝的贡生刘元。刘元事迹不详,但他的继室江瑞芝却是一位奇女才女。刘元、江瑞芝之子刘曰萃,字正占,号三梅,幼年受其母江瑞芝严教,“读书甚博,工诗文,善书画”。教授生徒,门多伟士。所与往来如李杏村、化鼎吉、马擢三、穆范庵,皆一时之俊,而刘曰萃年最少,品学推为第一,静宁诗文唱和之盛,无过其时,有《三梅斋诗稿》行世。刘曰萃子刘伯匽鸟,号小航,道光辛巳(1821)恩科举人,任泾川学正,敦煌县训导,庆阳府教授,名重一时。刘氏后人刘仿穆,号春甫,曾任通渭训导,兰山书院山长,工书法。刘继穆,号石樵,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再后刘祖禹,字锡卿,号梅亭,前清增补邑庠生员,善书。刘思恭为其子。刘思恭一名寺公,字子安,又字紫庵,行四,生于民国六年(1917)三月,世代书香门第的熏染,加上禀赋不凡,少年时即可吟诗作文,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考入兰州后期师范,为诸生翘楚,深得陇上学者慕少堂、李行之诸大家的垂青。毕业后,先就教于平凉女师、力行公学;后受静宁王尔全之邀,从教静宁中学。诗作多佚,少量收入《长夜集》中。

3.江锭世族:江氏祖上江深,明朝成化年间任四川夔(kuí)州府照磨。子江岳,字永镇,嘉靖十二年(1533)选贡,任四川广安州判,清慎慈祥,征税不扰,后致仕。江岳子江玉泉,字汝达,万历六年(1578)选贡,任四川灌县主簿。江渤,字汉海,为江玉泉次子。性鲠介,慎名节,恬退自矢,不喜纷华。除知山西芮城县,解组之日,囊橐萧然。“渤穷经有得,归里杜门,手不释卷,所著有《春秋题旨》若干卷,藏于家……自广安、灌县以迄芮城,父、子、孙三世拔萃,清德相承,亦可风矣。”江渤元孙江锭,字彝珍,癸巳(1713)万寿科举经元,拣选知县户部学习,诗文清丽。曾参与康熙《静宁州志》的编修。江锭长子江自岷,字汇百,雍正丙午(1726)科举人,候补知县,乾隆十年(1745),代理长芦富国场大使。其女江瑞芝,系明清时期静宁唯一之女诗人。《甘肃通志·才女传》三卷十八:“江瑞芝,字天香,静宁江自岷女,副贡刘曰萃之母。幼从父学,性颇颖慧,及父官天津,女红之暇,博览群书,尤耽吟咏。”晚年与其夫相与唱和,赌茗为胜,人皆以易安夫妻目之。诗作“至性缠绵,韵成天籁”。著有《蝉鸣小草》60篇行世。在“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意识浓厚的环境里,江家出了这样一位才女,凤毛麟角,堪称静宁人的骄傲。

4.慕天颜世族:慕天颜祖上原姓慕容。其祖父慕容三让,字敦礼,静宁阜民坊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入贡,任河南灵宝知县,有惠政,值流寇乱,练义勇以靖地方。父慕忠始去容为慕。慕天颜从叔慕节、慕谦,分别为康熙朝贡生、廪生。慕天颜,字拱极,一字鹤鸣,顺治乙未(1655)进士,清朝著名的理财家、实干家。平生以文章经济为己任,兴利革弊,筹集军备,疏通漕运,出使台湾,颇多建树。官至督抚大员,是静宁明清以来仕宦之途上的佼佼者。从政每有心得要领,辄为笔录记载,有《抚吴封事》八卷,《楚黔封事》二卷,《督漕封事》一卷,《集瑞陈言》一卷刊行。慕天颜弟近颜、霁颜,一授翰林院孔目,一任广东昌化知县。长子慕珏,字瑟玉,任兵部主事,转郎中,升广东分巡肇高廉罗按察司佥事。仲子慕琛,字嘉玉,康熙壬戌(1672)进士,任职礼、工部。其他诸子:慕珽,候选知县;慕国璿,乙卯(1699)科举,京闱授中书;慕国瑞,贡监;慕国瑛,贡监,候选行人司;慕国琠,贡监,任广西平乐府知府;慕国珣,己卯科举;侄慕国璜,任陕西兴平县教谕;琛子震生,甲午(1714)科举……慕天颜官高位重,子孙发达,世代簪缨,陇上罕有其匹,连祖上也跟着沾光,其曾祖慕容直、祖父慕容三让、父慕忠均被朝廷诰赠以“光禄大夫、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巡抚江宁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显衔(清代只有一品大员才能诰封到曾祖),皇恩浩荡,少出其右。

5.叶桂世族:叶桂,字芗林,静宁州城人。乾隆时赐进士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诰授奉直大夫,任湖南道州(书法大家何绍基的故里)知州等职。善书,书法茂密严整,功力深厚,偏工汉隶。长子叶树桢,字干臣,号石农,乾隆丁酉(1777)科拔贡,例授徵任郎,诰封朝议大夫候选直隶州州判。善篆隶。树桢长子叶增庆,字少农,拔朝贡一等,出任直隶,历署东光、易州、衡水,由军功升通州知州。出土的叶树桢墓志,说叶家“簪缨四代”,为“陇干望族”。上述王刘江三家,世代居住于新街,时至今日,王刘后裔仍在此居住,新街可谓静宁的“文化街”。

上述名人,就政治作为而言,有慕天颜那样的顶级国手,堪称静宁人的骄傲;而在文化贡献上,缺少像明代“前七子”李梦阳(庆阳人)那样的领军人物,也未出现如雍乾时期的吴松崖(临洮人)那样的诗词名家。因此,纵向上看,静宁明清时期的文化总体成就和影响远逊于两宋;横向上看,落后于文化发达地区,位居中等。

促使明清静宁文化面貌一新的原因有下列三种:

首先是明清屯垦开边,促进经济,发展民生的大背景、大气候使然。静宁远处边陲,当远古、商周文明在中原大地绽放异彩之时,这里还是“蛮荒”“化外”之地,属于未经文明唤醒处女地。汉代虽立县记载,但仅此而已,其余一概阙如。自东汉末至隋唐五代末期的漫长历史年代里,战乱频仍,地方实际控制权转换无常,发展的机遇很难光临兹土。宋时因军事的需要,先于笼竿城,后在静边寨设县建军,大大提升了静宁的行政地位,然而由于处在宋夏、宋金交恶的焦点,静宁得而复失,几易其主,政权尚且不稳,遑论其他。接下来金元统治时期都不久长,德顺虽更名静宁,实际上难以宁静。洪武开基之后,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大规模的移民垦荒,充实边塞的措施,兴修水利,提倡种植经济作物,实行免税三年或永不起科制度,使明朝初期的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强化中央集权,朱元璋创立了明代特有的卫所、军屯制度,自京师至郡县,皆立卫所;军籍世代沿袭,耕战结合,平时屯耕,战时出征。《静宁州志》记载,“静宁附城皆卫屯”,有平凉卫前所、固原卫右所、岷州卫左所、巩昌卫左所、甘州中护卫前所、韩藩安东卫所、西固卫所诸名目。军屯组织严密,耕地集中,其生产力远非延续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个体农户可比。明初州牧靳善的诗句“秋风万弩西郊射,春雨一犁南亩耕”,“荷戈负耒兵农合,多少编氓喜旆(pèi)旌”,就是当时军屯战士热烈紧张春耕场面的真实写照。卫所士兵来自不同地区,所带来的先进种植技术,无疑也会给当地农户起到示范作用,推动本土农作技术的优化改良。而随军迁入的工匠,必然会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因此,明初是静宁进入全面文明的转捩(liè)期。接下来,清代出现的康乾盛世,为静宁的进一步发达提供了安定的和平环境,使州城内外商贾云集,人烟辐辏(còu),号为通都大邑。

第二,得益于区位优势。静宁位于古丝绸之路中线,从长安到河西,直线距离短,兼之递铺相沿,驿站相连,补给方便,故往来客商、旅人以至朝廷军需转运多选择这条热线。林则徐谪戍新疆,路过静宁;左宗棠领军西征,驻扎月余。今天的312国道,基本上沿袭了明清的走向。其沿途的一些地名,如瓦亭驿、清江驿、七里铺、高家铺、官道岔等,依然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从一些文献的字里行间,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宽阔的“官道”上,车马络绎,驼队绵延的繁忙景象。各种运输车辆,北上河套贩运青盐老碱,南下汉中采购香料药材,东走山陕拉回京广杂货,西达河湟运去烧酒粉条……除了物畅其流,这里也是三教九流、能工巧匠、江湖艺人流连驻足的大站,各色戏班杂耍赶集跟会,过往频繁。州城一些著名建筑,往往聘请外省建筑高手参与设计施工。像原来清真寺讲经大殿内的透雕隔断屏风和大净室的木地板铺装,都是四川工匠的杰作。连河南一带的“花儿匠”也肩挑花木,一路北上,以至于凉甘诸州县。州西西岩寺藏经楼收藏的佛教经卷,普陀巷下庙的楠木鎏金千手菩萨,文庙里古色古香的精致祭器,儒学中卷秩浩繁的善本经典……或属信士还愿,或由官宦捐献,促使静宁文化得以兼收并蓄,提高了整体品位。静宁本土不产棉花,布匹衣料等生活必需品完全靠纺织业较发达的山陕供应。由于贸易量大,晋商陕商在西街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山陕会馆,他们的经营运作方式无疑会影响到当地人的经商理念。凡此种种,无不证明了便利的交通条件,给静宁社会经济的发达,特别是文化、观念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一些有为的地方官员的积极倡导。这中间,除了洪武初年“为静宁重开草昧”的欧阳信、成化初“整坠修废”“功在后世”的靳善等人“为最著”外,就其影响而言,当数明代的祝祥与清代的黄廷钰。祝祥,字廷瑞,别号鹤臞(qú),江西浮梁(今景德镇)人。由乡举历官广西道监察御史。后“因言事”被“谪知山西沁水”,寻知济宁(今山东济宁市)。明成化十一年(1475),补知(静宁)州事。由于祝祥仕途屡蹶,阅历丰富,深谙民生疾苦,加之他性格刚直,以“所轻者禄位,所重者名教”自誓,故能于下车伊始,便能有大的作为。一是增筑外关,拓展东郭,遣将守备,习武屯田,使州民得以各安其业,避免了后来的“套寇”的屡屡侵扰。二曰兴修水利。《静宁州志》载:“静宁附州,故无水利,明成化间,知州祝祥始于东郭之郊,以银三十两布百匹,市平凉卫之后所屯地五十亩,引上峡水疏渠为水轮二,以资利用,其余置为官园”。祝祥自捐俸禄,鸠工庀材,晨夕督役,计日工成,改写了静宁无水利的历史。三是重教兴学,创办书院。《静宁州志》“陇干书院”:“静宁向无书院,旧志载社学三,久废。成化中,知州祝祥曾建书院于城隍庙西。”州人姚爵年轻时就读该书院,矢志苦读,终于考取进士。后因其守正不阿,敢于对明武宗荒嬉朝政行为抗疏累谏,史册留名,光耀母校。祝祥开办学风气之先,成为以后历任州守的楷模。四是完善仓贮。祝祥考虑到静宁地处冲要,粮食安全关乎军政民需,于是对原有的仓储设备修葺改造,规范体制,健全条例,“申请题设大使一员”,正式命名“广丰仓”,广积余粮,以备不虞。成化二十年(1484),陇东大旱,“日如流火,百草俱枯”。二十一年(1485)大饥,静宁幸有仓贮,祝祥报请上司批准,“出‘广丰’‘预备’二仓粮二十余万石赈之,全活甚众”。五是通驿递。古代驿递,具有政治、军事、交通、通信等多方面的功用,备受重视。“成化十六年(1480),知州祝祥增修垣壕,内有公署一处,正厅书吏俱全,宅一所,车房三十间,鼓楼三间,牛神庙一座,狱一所”。此外,祝祥还踵修州署,除旧布新;于东城外“引水绕亭,遍植花柳”建筑了“息肩亭”,给文人士子提供了一个赏心游乐,品诗论文的去处……经过祝祥数年的筚路蓝缕,草创经营,“州中诸所建置,至是乃为大备”,为后来静宁社会经济,特别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祝祥本身就是一个诗文大家,“饶文学,襟怀潇洒”,从政之余,不辍著述;休暇之时,奖掖后进,以自己的文学实践给地方的文风学风以积极的影响和带动。祝祥的种种善举,获得了州人的普遍好评,《静宁州志·艺文志》所收诗词中有许多篇是以怀念祝祥为题材的。祝祥入祀名宦祠,充分表达了静宁人民对他的无限景仰与怀念。黄廷钰,字二如,一字淡园,奉天人(今辽宁沈阳),康熙五十年(1711)到任。他对地方上的贡献,主要有四方面。一是建立陇干书院。静宁书院自明成化初祝祥首创,其后两次废弃,只存遗址。康熙五十五年(1716)州牧黄廷钰始构“托素轩”于署东偏察院之废址,又建“正谊堂”于托素轩之前,名曰陇干书院。集诸生讲读于其中,勉以义理之学,月为二会而严课之,文风丕变,州士咸被其教育。静宁书院自此次开始,后虽屡易其名,曰“亦乐园”“阿阳”等等,但一直地址固定,薪火相传,闻名遐迩,为静宁乃至周边地区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长期效益。和祝祥一样,黄廷钰也是一位诗文才子,为文清丽,诗格亦高。偶有闲暇,与僚属吴之珽,士子门生江锭、赵为卿、马一熊等人把玩山水,闲话渔樵,诗酒酬唱,每有佳作。《静宁州志》里所收他的作品,有十一篇(首)之多。由于黄廷钰不遗余力的倡导,静宁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并形成优良传统,对乾嘉乃至以后时期都产生着影响。二是摒除旧习,以培养全面人才为要务。康熙《静宁州志》里有一篇“署平凉府事”王坦写的序,序中以静宁学子的口吻谈到黄廷钰与众迥异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曩吾州人,凡弟子受之先生者,科岁试读已耳,此外戒勿泛及。自我黄公莅兹土,始进多士而教之,教以启桢(根本),教以成弘,而后人知有先正;教以左、国,教以庄、骚、迁、固、韩、柳、欧、苏,而后人知有古文;既乃辨汉魏六朝初盛、中晚之风气,濂、洛、关、闽、金溪、姚江之是非,而后知有声律,有性命。月每三课,课已,则谆谆以敦行谊励廉耻为切要,比来人士,皆骎骎乎知所向矣。”在那个人们把“仕途经济”看作至高的追求目标,读书人把“时文制艺”当作第一要务的时代,黄廷钰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离经叛道,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毅力!也正是由于他的远见卓识,课导方法得当,王坦在各地巡试学童时,“诸邑不甚餍(yàn)吾意,独静宁美不胜收,虎彪豹蔚,气象万千,五经七艺,踌躇满志”,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三是纂修《静宁州志》。在黄廷钰修《静宁州志》以前,有明末知州刘默所修的“万历州志”和清初李民圣所修的“顺治州志”,这两部志书,前一本“漫无意例,一账簿耳”;后一本稍胜前本,“而移掇事实,窜易姓名,惟是偏心并乱厥籍”,舛误颇多。出于“辨方程土,稽古察俗,错综上下数百年之得失,以斟酌乎穷变通久之道,而彰其物宜著其劝诫”的教化目的,黄廷钰组织吴之珽、江锭、赵为卿等一班名士,参照赵时春《平凉府志》,核其故事,发其幽隐,分局胪列,三易其稿,始臻成功。编纂过程中,修志者们唯实唯真,敢于大胆纠正平凉才子赵时春《平凉府志》中的谬误,明确指出“静宁非古渭州也”,还历史以本来的面目,使“康熙州志”成为静宁四部州志中最为翔实准确的信史,名列甘肃地方史志中“稀见方志”之一。四是首筑兴陇渠,重修演武厅。黄在前几任州守如祝祥、杨守约等人开渠灌园,制作水轮,以利民生的基础上,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筑坝于东峡口,尽引河水入渠,而以时蓄泄之,浚其故道,更加疏凿,名曰兴陇渠,可灌田数百顷。兴陇渠自开凿以来,历经民国二十三年(1934)之大规模扩建改建,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发挥着效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为虚誉。与此同时,黄廷钰对明万历时创修,现已倾圮败落的演武堂进行了维修增补,阅兵团练,驰马角射,以为未雨绸缪之计。黄廷钰牧静期间,请赈救饥,热心公益,平抑物价,遍施恩惠,种种好处,不一而足,赢得了州民的衷心爱戴,后“丁外艰,州人公吁请留不获。将行,士民攀辕流涕,徒步送百里外不忍别。”应该提及的是,祝黄二公(不仅这两人)在兴办地方公益筹集资金的途径,除了申文上报,“动拨帑金”外,往往“悉捐薄俸”,而当他们致仕或退隐之时,每每宦囊羞涩,不名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