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联规划对中国兰州干道系统的研究结果

苏联规划对中国兰州干道系统的研究结果

【摘要】:干道网的目的就是以最短的距离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街道网的方式使城市与对外交通线路取得联系。阿凡钦柯认为干道系统的规划在城市交通方面的要求和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②干道网的定线应考虑到地形的条件。⑧规划干道系统是城市规划中重大的建筑任务之一。

在城市布局手法上,强调城市平面构图,大量运用轴线对称、平行、对景、放射道路、广场等布局手法来构建城市空间形态,围绕集会广场集中组织全市行政和公共服务中心。关于城市规划原则手法,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中指出,“规划中的各项布置和建筑,必须具有整体性和艺术性,创造美观、实用的干线广场和建筑群,以体现社会主义城市的气魄”。

城市的街道网,特别是干道网乃是城市建设规划结构的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住宅街坊群的修建工作,并用各种不同的规划方法把居住房屋和文化福利建筑组织起来。干道网的目的就是以最短的距离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街道网的方式使城市与对外交通线路取得联系。次要街道网在城市生活中也有着很大的意义:它们一方面和城市的主要干道连接,另一方面又和每一幢住宅、公共建筑、花园、小游园等要素相连接(通过支路网来联系),同时又将大片的城市建筑划分成个别的住宅街坊和小区。在建筑艺术方面,城市干道和广场能够组成城市建筑中心和建筑据点的系统,就是在这些中心和据点的基础上组成城市的主要建筑群(阿凡钦柯,1957)。

阿凡钦柯认为干道系统的规划在城市交通方面的要求和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他认为,街道的交通和建筑艺术之间同样也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就像建筑物的平面和它的建筑艺术一样。

根据上述关系,阿凡钦柯对于干道系统规划工作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点:①在定干道网的线路时必须使城市各个组成部分,即最吸引人流和交通量最大的部分(工业区、住宅区、市中心、区中心、火车站等)之间具有最短和最方便的交通联系。②干道网的定线应考虑到地形的条件。对于为巨大人流服务的干道来说,无论在平面上或在断面上都应有最缓和的形状。③在定干道网线路时,应该考虑到城市用地上各种水面条件。水池岸上的用地应用来修筑滨河路和全市性的干道。④在城市条件下容许的车辆行驶速度——这也是决定干道网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之一。⑤确定铺设通向某些吸引人流地区(工厂、行政文化中心、文化休憩公园、运动场等)的交通干道的数量,对于整个城市干道系统的规划有着巨大的影响。⑥生活居住区内的交通干道网应有适当的密度,以便正常地为城市居民服务。⑦在规划交通干道网时,必须避免使许多交通频繁的路线交叉形成复杂的交通枢纽。⑧规划干道系统是城市规划中重大的建筑任务之一。对于规划干道系统和城市整个街道网所提出的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必须与布置广场、滨河路、文化休憩公园、建筑分区、火车站、运动场、工业企业等问题综合起来加以研究:第一,在市中心周围的一定距离内(一般为0.1—1km)建筑平行的、放射形的、环形或半环形的干道,以便将城市各个地区联系起来。第二,当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具有很发达的干道系统时,仍有必要修筑平行的(辅助性的)交通干道,其任务就是减轻那些从城市主要干道和中心广场方面过来的一部分交通。在那些具有放射形规划系统的城市中,市中心附近的环形或半环形的干道同样可以起减轻市中心交通负担的作用。第三,穿过城市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和几条平行的干道(如斯大林格勒,图5-37)或在市中心有两条互相交叉的主要干道(通常是互相垂直的,如顿河罗斯托夫城,图5-38),都可作为城市干道系统的基础。此外,放射形的或放射环形的干道系统在城市建设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如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图5-39、图5-40),在这种干道系统的周围可以采用其他不同的规划系统,综合在一起就形成混合式的规划系统。第四,干道网应该是一个联系城市各个建筑群的完整系统。

参照苏联干道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放射环形的规划系统范式和干道规划的建筑艺术要求让人印象深刻。

图5-37 斯大林格勒城的总平面图

图5-38 顿河罗斯托夫城平面图(1779年)

图5-39 莫斯科城市改建总平面图(1935年)

图5-40 列宁格勒城的总平面图

中世纪(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国内过去在传统上将上限定为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将下限定为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5世纪),在封建主义时代才出现了城市街道和干道的放射环形规划系统。在这样的规划系统中,放射的道路就是作为对外贸易和行政联系的道路,而环形道路就是堡垒——土墙和护城河,它们是用来保护城市并阻挡敌人进攻的。在这个时期,除了放射环形的规划系统外,还采用了长方形规划系统(从希腊人罗马人那里模仿来的);中世纪的城市多半是采用放射形和长方形相结合的规划系统。类似放射环形规划系统的城市范例有莫斯科、巴黎伦敦、米兰、科隆等城市。

中世纪城市的市中心通常布置堡垒或教堂建筑群,很少布置行政房屋(市政厅)。许多俄国的城市都是围绕着宫殿和修道院来建的。从市中心放射出一些弯弯曲曲的、狭窄的街道;与市中心一样,在城门和桥梁的附近也放射出几条街道。扇形的街道系统即一个三叉形的街道系统(如留皮姆、包格罗奇茨克等城及罗马的一部分,图5-41、图5-42),集中—放射形街道系统(波伦亚城,图5-43)是最常见的放射环形街道和干道系统。

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学数学等科学知识强有力地影响了城市规划结构,其规划形态向科学化方向发展。正方形、八边形、圆形等都作为设计方案,并提出格网式街道系统、同心圆式街道系统等,但大都停留在规划方案上。

图5-41 留皮姆城

图5-42 包格罗奇茨克城中心

图5-43 波伦亚城平面图

图5-44 16—17世纪罗马的改建

图5-45 波波罗广场

罗马的改建是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建设的重大事件。17世纪巴洛克时期封丹纳(Fonfana)曾被委托作改建罗马的规划(图5-44)。他修直了几条街道,建造了几个广场和25座以上的喷泉。封丹纳开辟了三条笔直的道路通向波波罗(Popolo)城门,它们的中轴线在城门里的椭圆形广场上相交(图5-45)。在交叉点上安置一个方尖碑,作为三条放射式道路的对景。他用高的方尖碑来标志这个城市北门主要入口的关键地位。这个时期轴线构图被广泛运用。18世纪以前的俄罗斯城市建设很少受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影响——它是沿着独特的道路发展的。

18世纪初期,俄国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水平高涨,加上彼得一世和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由此在城市建设中,产生了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彼得一世在圣彼得堡建立俄国的新首都(该市于1703年5月27日由彼得一世下令建造,以该城的第一座建筑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彼得保罗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译自德文“SanktPeterburg”。1914年,“一战”爆发后,俄国出现反日耳曼情绪,沙皇政府遂将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其后苏联成立,为纪念领导者列宁于十月革命时曾于该市发动革命,将市名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恢复圣彼得堡的旧名),这对于整个俄国的城市建设来说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圣彼得堡运用了一些主要的构图据点(如彼得巴甫洛夫城堡海军总署)来作为新首都建筑规划结构的基础。

圣彼得堡开始就是按照预先经过深思熟虑而拟制的城市建设总图来建设和发展的。在拟制该城的总图工作中,天才的建筑师叶洛普更、科罗波夫、捷姆佐夫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他们的领导下,圣彼得堡完成了三条放射形干道的建设工程,干道都是从海军总署的高塔附近开始放射的。这三条干道就是涅瓦大街、瓦兹涅斯大街(后来的马依洛夫大街)和高洛霍夫大街(后来的捷尔任斯基大街)(图5-46至图5-49)。

圣彼得堡建筑构图的特点就是那些建有雄伟宫殿、寺院和行政办公大楼等建筑物的大街、干道和滨河路有着鲜明的、简朴和异常合理的中轴线。圣彼得堡的建筑构图乃是城市建设艺术中具有高度技巧的范例。

圣彼得堡已成为俄国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建筑师的学校,他们在圣彼得堡建立后拟制了许多省城和县城的总图。例如,18世纪后半叶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了一道法令,命令必须拟制各个省城和部分县城的平面图(规划方案),且这些城市中的建设必须根据这些平面图和规划方案来进行。

在这个时期,在这些城市的规划原则中有的运用了三条放射形干道的规划(如特维里城、奥陀也夫城等,图5-50、图5-51)。

图5-46 圣彼得堡平面图(1705年)

图5-47 圣彼得堡平面图(1716年)

图5-48 圣彼得堡平面图(1840年)

图5-49 十月革命圣彼得堡平面图(1917年)

从这些城市的历史总图上可以看到市中心是怎样巧妙地、合乎逻辑地突出的,建筑古迹和城市总的建筑规划结构彼此很好地结合,城市的广场、花园很合理地分布在城市总图上,对城市街道和广场的修建也非常重视。

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之初,苏联专家穆欣构思设计的中心城区三条放射干道构图法,是苏联学习西欧巴洛克城市规划范型并在本国大力推广实施之后,首次直接套用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多数城市总体规划当中,这种放射干道构图形式,是苏联城市规划思想在兰州城市规划建设历史上最为直观、最为典型的体现之一(图5-52、图5-53)。

图5-50 特维里城中央部分平面图

图5-51 特维里城广场全景

图5-52 兰州市中心放射形干道构图(1954年)

图5-53 兰州市中心放射形干道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