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规划史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城市规划史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摘要】:城市史学的综合性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史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历史文献法亦称文献法,即搜集、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纪录片所谓的“真实再现”是指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研究与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将当时所发生的事件模拟重现出来。因此,这是一次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有意义的尝试。

城市史学的综合性与城市规划本身的综合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史研究方法的综合性与多样性。因此,本书将以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学的学科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手段,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特点到问题等不同层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从而比较全面深入地揭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历史轨迹、特点问题以及经验教训。

鉴于本书研究对象的历史久远、资料的稀缺、基础研究相当空白等特点,笔者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过程中拟采用以下方法开展工作:

1)历史文献

“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探索的科学”“史学的对象是史料……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做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不是去扶持或推倒这个运动,或那个主义”。由此可见史料是史学研究的根本。关于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必须做到尊重史料、言必有证、论从史出。

历史文献法亦称文献法,即搜集、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取适用于本书的资料,并对所选资料做出恰当的分析和使用。

本书所需的文献具体包括城市历史相关文献、城市规划相关文献、重要外文文献资料等。

档案资料的收集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地方志;②亲历者的个人回忆录;③“一五”计划时期代表性项目的图文成果和研究报告;④历史图片、专业期刊、报刊以及相关的新闻报道;⑤苏联专家参与的有关会议或讨论记录;⑥苏联专家个人的述职报告等。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搜集大量资料进行分析,从而探讨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包括现场观察法和询问法。现场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凭借自己的眼睛或借助摄像器材,调查现场并直接记录或观察正在发生的某种行为与状况来收集资料的方法;询问法是将所调查的事项以电话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询问,从而获得所需资料的方法。

实地调查法能有效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给研究者提供地点感,有助于研究者对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兰州市地处中国西部,属于两山夹一河而形成的典型河谷盆地型城市,黄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将城市用地劈为两半。特殊的地理环境、有限的建设用地均是考验城市规划师们规划设计水平的重要筹码。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实地考察、观察、调查、询问等做法就显得异常重要。笔者已在该城市学习、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对整个城市有着相对比较清楚的认识和理解,这次研究只需更多地从城市规划历史的视角加强实地调查工作任务即可,这是笔者运用这一研究方法的优势所在。

3)口述历史访谈法

作为历史还原“三重证据法”之一的口述历史访谈法就是对过去事件的参与者和目击者等当事人的采访,目的在于重建历史[所谓“三重证据法”,是指将历史文献、考古史料、口述历史或调查材料三者结合起来的治史法,它是一种不可估量和令人注目的20世纪历史的研究方法(黄文魁,2010)]。口述历史(Oral History/History by Word of Mouth)最初是由美国人乔·古尔德于1942年提出的,之后被美国现代口述史学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的阿兰·内文斯教授加以运用并推广。所谓口述历史访谈法,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通过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

口述历史访谈法并不排除历史文献资料,它是以广泛的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因此口述课题的选择、访谈问题的提出、访谈对象的确定、口述过程的引导、口述材料的取舍与鉴别等,无一不与文献资料相联系,访谈前采访者对文献史料掌握的越充分,访谈就越主动,越容易与受访者沟通,对口述内容就越容易理解,对口述史的把握就越准确、越接近真实。

本书的口述历史访谈将以特定的问题和主题结合开放式访谈的形式进行,并试图收集个人的相关资料,如笔记、信函、照片等,主要以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参与者和经历者的口述资料和其他的佐辅材料为主。人物访谈将是对档案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对正式官方档案和文字历史的理解与认识,并补充个人观点和细节。

4)真实再现法

真实再现法起源于电影纪录片的制作,其最早以电视纪录片为基点,迅速在电影、电视的各个领域弥漫开来。纪录片所谓的“真实再现”是指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以及音响资料,事后根据研究与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将当时所发生的事件模拟重现出来。应当说,“真实再现”在电影纪录片和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使用,既弥补了“不在场”所造成的资料匮乏与遗憾,也丰富了画面,从而增强了历史叙述的张力。因此,真实再现法在推理历史事件的发生及过程,甚至对后辈们的影响力与感染力的深化方面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鉴于此,本书将“纪实”(Documentary)的方法植入写作过程中,试图通过“真实再现”将“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历史进行复原。也就是说,通过口述访谈和历史档案资料相结合,在基本符合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尽可能恢复真实的历史环境,重现具体的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历史场景。因此,这是一次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有意义的尝试。

针对影像与文字表述的差别,本书所使用的真实再现法有别于影视领域的情景再现,而是将口述历史访谈的重要相关内容(如亲历者的回忆录等)原汁原味地、不加修饰地植入本书的适当位置,目的在于弥补和佐证档案资料。同时,这一方法的采用也使原本枯燥的历史篇章鲜活起来、形象起来,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兰州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的原始历史场景。

5)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结合法

编年体即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载历史,“系日月而为次,列岁时以相继”,以时系事,依序排列,逐条记述;纪传体则以人物为主线编写历史;纪事本末体则是以事件为主线记载历史(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纪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主详明,择大事之尤要者,畅辩祥言之”,以重要事件为纲,自始至终有系统地将其记载下来。

这三种体例,孰优孰劣,应该采用哪一种为好?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取其优者,当以编年体结合纪事本末体最为适宜,即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结合法。如此可“时有顺序、事有本末”地将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再根据各个阶段事件的特征作适当集中的叙述,从而形成一种以城市规划编制的事件为主体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体裁。

因此,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这两种历史研究体例相结合的方法,既能使时间序列清晰递进,又能让历史的人物事件和历史的时间序列相匹配,从而达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高度关联和研究秩序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