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首版总规编制历史研究结果

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首版总规编制历史研究结果

【摘要】:王善中在1996年论及了“156项”工程的实施情况。他指出,“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化历史上坚实的第一步。2004年,董志凯等人的《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一书出版,其研究基于中央档案馆珍贵的第一手史实资料,对“156项”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实施情况开展了全面详细的研究,这是目前针对“156项”工程进行的最全面和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

1996年,袁宝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中国政府代表团1952年8月赴苏,历经10个月商谈并确定苏联援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具体方案的历程,其中特别提到了“156项”工程的由来。王善中在1996年论及了“156项”工程的实施情况。1997年,高立宏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对中国机械工业基础建设给予强有力支持的历史,指出“中国机械工业建设和今天的发展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友好且有力的支持,希望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将彼此的合作深入下去”。1999年,董志凯以中俄双方解密档案为依据,对“156项”工程项目是如何确立的、“156项”具体指哪些项、苏联的“无私援助”是什么含义,以及是否为无偿援助等问题做了清晰的阐述。陈夕(1999)运用大量史料详细论述了苏联援助中国建设“156项”工程的过程及其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一五”计划之间的相互关系。他指出,“156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化历史上坚实的第一步。这一系列工程不仅在实践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启示。1999年,《中国勘察设计》刊文《为中国经济的腾飞铺好跑道——五十年重点建设项目立奇功》,该文中提到了“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经济形成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156项”工程在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机电、轻工及国防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其中包括鞍钢集团、武汉钢铁集团、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北三大动力等,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

2004年,陈东林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前对外经济引进所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高潮,其中第一次高潮便是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他指出,通过“156项”工程,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成为中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次引进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2004年,董志凯等人的《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项建设研究》一书出版,其研究基于中央档案馆珍贵的第一手史实资料,对“156项”工程的来龙去脉以及实施情况开展了全面详细的研究,这是目前针对“156项”工程进行的最全面和最权威的学术研究成果。2006年,李百浩等人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围绕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进行的工业建设选址布局入手,研究了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目标、类型与建设发展模式,剖析了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类型与内容,阐述了新兴工业城市规划的本质、作用及其历史地位;与兰州“156项”工程最为相关的文献有胡国强2005年4月27日发表在《兰州日报》的文章《苏联专家援建自来水厂》,他指出,“一五”计划初期,国家确定把苏联援华建设的“156项”工程中的6项放在兰州,其中4项摆在西固,拟将西固建成石油化工城,而西固工业区厂外供排水工程正是重点项目的配套工程之一,该文章还介绍了工程建设规模以及6名苏联专家(总设计专家谢苗诺夫、水工设计专家卡普切宁、土建设计专家卡列斯尼柯夫、电气设计专家柯维尔、给水混凝净化专家达格耶夫、污水处理专家贝柯夫)的实际工作情况。

学者们运用史料充分肯定了“156项”工程对中国工业化进程所起到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经由苏联援华出台的“156项”工程如同助长器,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雏形由此被注入了苏式基因,这成为后来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历史性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