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道网的目的就是以最短的距离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街道网的方式使城市与对外交通线路取得联系。阿凡钦柯认为干道系统的规划在城市交通方面的要求和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②干道网的定线应考虑到地形的条件。⑧规划干道系统是城市规划中重大的建筑任务之一。......
2023-09-27
与中国通史的研究一样,中国城市规划史的研究也是古代部分较为详细、深入,近现代部分相对薄弱。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经过50余年曲折发展之后,呈现出稳步推进和健康发展的态势,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以其开放性逐步融入到世界城市规划的发展进程中。由于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迅猛发展也逐渐成为世界的关注点,中国的城市规划在国际规划学界的影响力空前绝后,这些为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研究最初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研究中进行。1962年出版的《中国建筑简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一书中涉及城市规划的部分;1960—1965年《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内部出版)作为建筑规划学科的教材使用;“文化大革命”后出版的《中国城市建设史》和《中国现代建筑史纲》等书籍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近代社会以来的城市规划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将建筑和规划的行政管理、技术要求和行业设置放在一个部门统筹;1989年,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所著的《中国现代建筑史纲》一书全面记录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为10个章节,对标志性建筑和城建政策记录清晰,并全面分析其关联性,图文并茂。尽管该书重点在记录建筑,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描述翔实,尤其是对城市建设政策的梳理和分析较为客观全面。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普遍展开以及人们对于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的认识加深,国内规划与建筑学界逐步开始重视城市规划史的研究。21世纪以来,城市规划学科伴随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职能转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工作思路和技术方法。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探索历程引起了人们更为广泛的研究兴趣,不同从业层次和社会学科都对现代城市规划做出了专项研究,形成了更全面的社会素材。
2000年,李百浩等人发表于《城市规划》的文章《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就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的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思想与观点、研究内容与重难点、研究方法等提出了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问题的思路。该文章所提出的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的方法、思想和手段对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同样具有指导意义。2001年,高世明的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新中国城市化制度变迁与城市规划发展(1949—1999)》,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新中国50年来的发展做了历时性分析,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城市规划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情况。该论文对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侧重于城市规划与外部环境的研究,却为城市规划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004年,董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分为上(古代部分)、中(近代部分)、下(现代部分)三篇,全书系统阐述了中国从古代至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这是中国学术界自现代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触近代城市规划史,但是此书仍然隶属于建筑史研究范畴。2004年,李百浩东南大学博士后报告“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全面翔实地论述了近代城市规划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发展脉络等重大问题,提出近现代中国城市规划非连续与连续的统一,其现代部分对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该报告提出了“近现代整体论”的研究思路,对于全面认识城市规划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对于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具体问题未能深入讨论。2004年,张器先在《中国现代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历程》一文中,对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做了六个发展阶段的划分,自1954年“一五”计划中期城市建设大发展开始,先后经历了初创、挫折、复苏、大发展、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时期,记录了城市规划事业上的大事活动和政策背景。尽管其分期要素较其他分期的时间点有异,但其记录的城市规划活动比较全面,只是内容略显粗略。2005年,仇保兴编著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一书,针对中国城市规划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多学科的综合分析研究,探索了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改革,探讨了城市化和城市开发的规划调控机制、区域发展均衡体制、规划行政管理内部制约和社会监督机制等建构,该书对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内涵、规律以及改革创新的方向做了有益探讨。2005年李昕发表于《城市规划学刊》的文章《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化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于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史的思考》,综合借鉴西方制度分析中(哈耶克和诺斯)两条不同的分析思路,力求从时空探求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对其三个主要历史阶段进行回顾后,指出制度变迁中“外生力量的内在化”是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中国当前的问题语境中对两条分析思路进行了适当的“反思平衡”。该论文为城市规划制度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思路。
至今,国内针对城市规划史的研究模式基本可分为三步式:第一步,城市规划历史分期。分期标准一(深圳):自身城市规划的发展特点+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变革。(李百浩等,2007)。分期标准二(广州):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各个时期的不同借鉴与实践+中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变革(李百浩等,2007)。分期标准三(上海):自身近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中国的社会政治变革(李百浩等,2006)。第二步,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以深圳第一时期为例(李百浩等,2007),发展历程主要有初期规划设想、深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1986—2000年)。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城市规划历史资料的获取、城市规划历史资料的线索梳理、城市规划历史附图的搜集。第三步,城市规划范型研究。
有关苏联规划在中国兰州第一版总规编制史实研究(1949~1966)的文章
干道网的目的就是以最短的距离将城市的各个功能部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街道网的方式使城市与对外交通线路取得联系。阿凡钦柯认为干道系统的规划在城市交通方面的要求和建筑艺术方面的要求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②干道网的定线应考虑到地形的条件。⑧规划干道系统是城市规划中重大的建筑任务之一。......
2023-09-27
梁思成的“城市的体形及其计划”。以上各类城市规划方针在当时的背景下应当说都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对指导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规划的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23-09-27
由于人才的损失,进而导致城市规划工作的困难及城市建设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对于快速成长和建设发展的新中国,代价无疑是惨痛的。这一时期的政治大波动致使中国城市规划事业蒙受的重大损失难以估量。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十分突出地强调政治和政策性,强调要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服务,这是应该的。城市规划受人治因素的影响,这一点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延续至今。......
2023-09-27
近代“欧美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如英国的霍华德及其追随者的“田园城市理论”和“卫星城市理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取而代之则是突然介入的另一种外来城市规划思想流派——“苏联模式”,近代“欧美模式”随即中止。这一时期,1951年稿、1952年稿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的变化很有代表性,恰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现代城市规划编制范型,即从以“欧美模式”为主导的都市计划向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城市规划的过渡。......
2023-09-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兰州市人民政府即着手对兰州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基础资料进行搜集和调查。这些历史测绘成果,均因比例尺和精度问题,不能直接用于市区城市规划编绘之用。图4-24兰州市区地形图兰州市区已进行了控制测量404km2,占全市总面积的61.2%;地形测量252.2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8.2%;道路管网定测约650km。......
2023-09-27
中华民国时期,兰州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先后由甘肃省民政厅、建设厅负责。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逐步健全。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以迎接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兰州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在市政府建设科科长任震英先生的主持下,克服技术人员匮乏、基础资料空白、规划知识受限等重重困难,依然坚持启动兰州市都市计划的编制工作。......
2023-09-27
参加该大会的有来自50多个国家的1400多名代表。中国以中国建筑学会杨春茂副理事长为团长的19人代表团出席会议。但是,长期以来,地处内陆的兰州的这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深度认知。......
2023-09-27
为响应和贯彻中央勤俭建国方针,兰州城市规划开展“反四过”并修改规划工作。为了搞好兰州市“骨头和肉”关系的规划,中共兰州市委、市人民委员会十分重视,决定由市有关部门配合中建部、城建部的同志组成办公室,专门研究兰州的“骨头和肉”的关系。该总结在回顾了“一五”计划期间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绩后,着重提出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及意见。......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