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校点前言

《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校点前言

【摘要】:万历《儋州志》是仅存的几部明代海南地方志书之一。清光绪年间,儋人王云清续修《儋州志》,曾谈到万历本州志“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但似乎他本人也没见过这本志书。曾邦泰却敢于在正史体例之外独树一帜,“自立一家之言,以成一岛之全书”。章学诚认为“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从这一点看,万历本《儋州志》正有其不足之处。

万历《儋州志》是仅存的几部明代海南地方志书之一。199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将其影印出版时,列入《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中。其罕见之处有三:

其一,此志编成后,至清代末年国内似已失传。后人实为罕见。清光绪年间,儋人王云清续修《儋州志》,曾谈到万历本州志“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但似乎他本人也没见过这本志书。因为他没有录入该志的引文及序言。这不可能是疏漏或阙略。“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应是从康熙四十三年韩祐的《续修儋县志序》中见到的。

其二,此书体例独特,不循一般地方志书分卷列目的编次,而是自创为“天、地、人”三集,天集主要纪政经,地集主要纪教化与人物,人集主要纪艺文。这样的分类法,与清代的章学诚著《文史通义》中主张修地方志应立“三书”,颇有神通之处。章认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欲立三家之学”,即“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志,仿律令典例之体而作掌故,仿《文选》《文苑》之体而作文征”(《方志立三书议》)。此“三书”大体上与曾邦泰取材分类相似。明代是我国修地方志最盛的时期,亦是清代修地方志的先河。章学诚说:“州郡立志,仿自前明。当时草创之初,虽义例不甚整齐,文辞尚贵真实,剪裁多自己出。”正好说明了曾邦泰这种与众不同的分类法自有其历史背景。

其三,曾邦泰仿正史“论赞”的体例,于每志之后,都发一通议论,且于志前有述,志中有按语。这在当时及以后的地方志中亦是少见的。此前约百年唐胄编《正德琼台志》,亦有论与按语,但并非每卷都有,而且不像曾邦泰这样专为每卷内容做一总结性的论述,只是就某一问题议论而已。其后乃至清代,像这样的体例就很少见了。本来,明朝修《元史》时,是不主张加论赞的。国家正史如此,地方自应效法。曾邦泰却敢于在正史体例之外独树一帜,“自立一家之言,以成一岛之全书”(《儋州志董绫序》)。其间,自有其史学涵养为精神支柱。章学诚就认为,修史不加论赞,“亦非公是之道”。他说:“至明祖纂修《元史》,谕宋濂等据事直书,勿加论赞。虽寓谨严之意,亦非公是之道。仆则以为是非褒贬,第欲其平,论赞不妨附人,但不可着意轩轾,亦不得故恣吊诡。”(《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

然而,这种独特的体例也给志书的内容带来一定的局限。如有部分纲目显得过于简略,限制了地方志书的功能。章学诚认为“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文史通义·和州志·田赋书序例》)。从这一点看,万历本《儋州志》正有其不足之处。另外,主张论赞而言,虽能揭诸肯綮,指明津要,颇多创见,但其行文过于艰涩,常引僻典,爱用奇字,饾饤獭祭,难于判读,有“以文害义”之嫌。这似乎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风,不独曾邦泰个人使然。

由于本书常用奇字僻典,因此在校点工作中,不得不考虑到当代读者阅读的方便,在处理异体、古体字时,尽量采用相应的常用字。另外,原书中抬头称尊等旧的行文格式,一律更改。漫漶莫辨的字,则以方框代替。

(200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