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桄榔庵:苏轼名人遗址与地方社学

桄榔庵:苏轼名人遗址与地方社学

【摘要】:不久在当地百姓等的帮助下,就地筑起桄榔庵居住。苏轼为此写下《桄榔庵铭》,流传千古。三年后,苏轼遇赦北归,桄榔庵成为一代名人遗址。然而,苏轼去世后的北宋末至整个南宋,桄榔庵直至破败再没有修缮的记录,仅存遗址。在东坡祠的周围广植桄榔树,将《桄榔庵铭》石碑重立于桄榔林下。明成化九年,知州罗杰在遗址上重建桄榔庵,但不久之后,又经风雨摧毁圮败,仅存故址。桄榔庵也由此成为地方上教育子弟的社学。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大文豪苏轼谪居儋耳。初时暂借破旧的官舍(驿站)栖身,稍后,新军使张中到任,十分同情苏轼的遭遇,为他修葺房舍,却因此举得罪当权者。苏轼被逐出官舍,栖息于城南的桄榔林下。不久在当地百姓等的帮助下,就地筑起桄榔庵居住。苏轼为此写下《桄榔庵铭》,流传千古。

三年后,苏轼遇赦北归,桄榔庵成为一代名人遗址。然而,苏轼去世后的北宋末至整个南宋,桄榔庵直至破败再没有修缮的记录,仅存遗址。

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南宁军儒学的官员从一位商人家的厨房里购得苏轼的《桄榔庵铭》石碑,于是在桄榔庵遗址重立碑石并在此办起学堂。

延祐四年(1317年),佥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大都军巡视儋州,重新划定当年苏轼栖息之地,在桄榔庵遗址建堂三间,设苏轼遗像于其间,在遗址周围设置围墙,建了头门、庑室、房舍等,作为教授地方子弟的学校。并将此地命名为“东坡祠”,令当地的读书人六十多家轮流专管东坡祠的日常事务。在东坡祠的周围广植桄榔树,将《桄榔庵铭》石碑重立于桄榔林下。

泰定年间(1324—1327年),因前东坡祠朽废,南宁军判彭震卿将东坡祠迁到城东载酒堂,于是桄榔庵又仅存遗址而已。

明成化九年(1473年),知州罗杰在遗址上重建桄榔庵,但不久之后,又经风雨摧毁圮败,仅存故址。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韩祐在遗址上重建东坡祠,以保存古迹。但至乾隆年间,祠被洪水淹没毁坏,又复圮废。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知州张继邹、张霈先后捐资,率城乡绅耆邢德、李文彬、潘庄、曾宗圣、谢锡桓等发起重建。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成正殿五间、讲堂五间、头门三间,以“宋赠太师端明殿大学士文忠苏公神位”奉祀苏轼,并由李文彬倡首组织“桄榔诗社”,征诗评奖,称誉一时。桄榔庵也由此成为地方上教育子弟的社学。

光绪十三年(1887年),城内绅士曾毓瑛带头捐款,并呈请知州崔增瑞按官价拨付屠宰税作为学生的灯火费,聘请名师,改名为“桄榔书院”,并增建头门耳房、左小门、门外照壁等设施。

清末至民国初年,罢废科举,改为学校,增造上座、东西两廊讲堂,改镶玻璃窗。学校规模宏敞,学生众多,为当时地方名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