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海南境内设置珠崖、儋耳郡,从此海南有了正式行政机构。至公元前46年,因为两郡地方多次叛乱,汉元帝听从贾谊的曾孙贾捐之的建议,罢弃珠崖、儋耳郡。贾捐之在他的奏议中言:“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与禽兽无异,本不足郡县置也。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又非独珠厓有珠犀玳瑁也,弃之不足惜,不击不损威。”按贾捐之的说法,罢郡的理由之一是当地土人暴恶,不服王化;二是环境恶劣,若劳师远征,兵入险阻,恐得不偿失。这其实是隐瞒了一大事实,即汉武帝置郡以来,派到这里的地方官大多贪残暴戾,欺压百姓,使民不堪役,才起而造反。如汉武帝末年,孙幸征“广幅布”,被群众杀死就是一例。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
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直至南北朝时期,约梁朝大同年间,因冼太夫人的威望,“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梁朝因此得以在今儋州一带设置崖州。至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才正式在海南重立珠崖、儋耳、临振三郡。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
明代海南人唐胄与王佐修《正德琼台志》时曾因这一问题产生歧见。王佐后来还因为其他原因退出修志,而唐胄却在该志书卷三中留下与王佐辩论这一问题的主要论点。
按唐胄的观点,自秦代以来,各朝已有意识地迁移中原汉族到海南,至汉武帝置郡时,当地汉人已有三万之众。这些汉人当然愿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此“有其人必有其地”,不能说断档,此其一。其二,史有明载,后汉于合浦郡置珠崖县;三国时,吴赤乌五年(242年),置珠崖郡,陆机曾被任为儋耳太守。晋平吴后,省珠崖入合浦;刘宋元嘉八年(431年),又复置珠崖。据这些记载,可见中原王朝一直都未曾放弃珠崖。其三,贾捐之建议放弃珠崖,是针对所谓“狸獠”的土著而言,冼太夫人所收服的也是这类人,所以五六百年间所谓断档者应该是这种情况,不应与朝廷废置郡县一事相提并论。
而王佐的观点是,自元帝罢弃珠崖、儋耳之后,各朝根本无法对海南实行有效的统治。史籍所载的那些郡县都不在海南境内,而是在与海南隔海相望的徐闻,实质上只是一种起招抚、羁縻作用的虚置机构,实际上未能实行有效的统治。所以三国时,孙权曾有过出兵征讨的事件。还有《大明一统志》在这期间一直不书各朝代的纪年,直到隋炀帝大业年间,重置海南三郡后,才开始正式引用王朝的纪年。此外,《汉书》因“珠崖之民无地可着,而置之《南蛮传》中”(意即为化外之民)。
这两种观点,自明以后,都各有支持者。1988年海南建省,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教授曾著文《自汉至唐海南历史地理》,征引大量文献史料支持王佐的观点,并大大加以发挥、考证。但此论一出,即有专家学者著文表示不同看法。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00年12月4日)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
2023-09-27
万历《儋州志》是仅存的几部明代海南地方志书之一。清光绪年间,儋人王云清续修《儋州志》,曾谈到万历本州志“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但似乎他本人也没见过这本志书。曾邦泰却敢于在正史体例之外独树一帜,“自立一家之言,以成一岛之全书”。章学诚认为“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从这一点看,万历本《儋州志》正有其不足之处。......
2023-09-27
赵佗死后,四传至其曾孙赵兴,赵兴愿臣属于汉,而遭至南越国内以丞相吕嘉为首的反对派的抗拒。九郡其中即有海南岛境内的珠崖、儋耳二郡。从此,海南岛上开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海南岛有了郡县的行政区划。路博德与杨仆攻南越,其实杨的军功最多,寻陕与石门的关键之役都是杨的功劳。......
2023-09-27
据此得知,赵鼎归葬于浙江衢州。唐胄对王的叙述深信不疑,认为宋南渡后,北方沦陷,赵鼎无法归葬故土,老者之言可信。此诗第二、第三联均与赵鼎墓有关。据《宋史·奸臣·秦桧传》载:“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据《广东通志》等所记,这海南的“赵鼎墓”民间原是疑为“交趾王墓”的,而赵鼎的儿子赵汾当年随父至海南,得旨归葬后,又护送返中原,何曾有子孙留滞海南?......
2023-09-27
谈的是一些历史往事,论的是一些常有争议的故实,且当一家之言,不敢自诩为不刊之论。因而这“琼崖旧事”有些也确有还原其真相的必要。而究其错失正在于粗疏大意,未加考量;矛盾抵牾,首尾不顾。唯愿此书有益于热爱海南、热爱儋州的求知者,有助于研究海南、研究儋州的学者。......
2023-09-27
钦宗不得已,封李纲为“东京留守”,将御敌之事一股脑交给李纲,却时时谋划南逃之计。李纲虽非武将,从未参与过军事,但国之将亡,乃奋身力任,“治守战之具”。然而,尽管李纲打了胜仗,退了敌兵,钦宗却忙着派人与金人议和,割地赔款,将皇弟与大臣作为人质交给金兵,将李纲调离京都,解除兵权。李纲任宰相不到三个月便被罢免,主张他留任的陈东等人还被宋高宗砍了脑袋。......
2023-09-27
苏轼诗集有《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一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为此,陶氏据当时海南昌化县的地理情况认定“双溪”即发源于五指山、经德霞枕水冈而下至县东境的溪流,因此把苏轼的这两首七律定为居海南昌化军时作。因为苏轼居儋时,曾写有《峻灵王庙记》,援此例,若真有苏轼在琼写的昌化诗,《正德琼台志》当不会遗漏。此段按语中所谓“施注、查注”,分别指南宋的施元之父子及清代的查慎行所注苏轼诗。......
2023-09-27
黎子云,北宋末昌化军人,兄弟数人居住在州城东,躬耕自食而不废读书求学。今人因其姓黎,将他误认作黎族。黎子云的后人又从州城东移居州城北面的“乾山村”,其家故址今为“东坡书院”。王禹昌,清代中叶儋州人。王禹昌为人敦厚,乐于善举。王禹昌毅然将家中产业变卖,筹得“数百金”,重新建设,终于将文庙建成,焕然一新,为地方百姓所称道。......
2023-09-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