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海槎余录》,明顾玠(一作岕)著。顾玠,江苏苏州人,明嘉靖元年(1522年)任海南儋州同知,至六年升任南安府(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县)通判,离开儋州。顾玠在儋州任职期间,曾参与明兵备副使胡训平息符南蛇侄子符崇仁、符文龙的叛乱。受胡训的派遣,顾玠曾亲入黎峒安抚,使这次动乱得以和平解决。但据《嘉靖广东通志·外志》所载,“事宁,玠善事督府,掩为己功。奏闻,玠升二级,得擢南安府通判”,似乎顾玠其人善于钻营讨好上级,有冒功之嫌。不过,《万历儋州志》称他“敏达有为,革弊弭奸”,评价还是不错的。
在《海槎余录》中,据顾玠的序言所称,海南岛地方险远,环境恶劣,有鲸波之险、瘴疠之毒,除非听从王命到这里为官,一般人不愿涉险到此地。所以他在此为官几年,将宦游当成难忘的涉险经历,凡耳之所闻,目之所见,都成为异域风采,一一录成笔记几百则。可惜的是,在后来的迁徙辗转过程中,都丢失了。现在书中所记录的都是他根据记忆重新整理出来的。为弥补夸说无根的缺陷,才决定刊刻成书以广流传。现在流传下来的虽只有区区万言左右,但“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下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都有记录,颇有可观之处。特别是已经消沉于历史迷雾中的明代海南风物,足可让今人耳目一新。限于篇幅,以下特摘录其中数则,加以解说,以飨读者。
载酒堂,即苏长公寓儋耳游晏之地也,今有堂三楹,祀公像于中。元廉访使伯琦周公隶书牌文一道列堂东隅,书法甚精。堂周遭有墙,相去百步有塘,宽百亩余,土水深浅异处,蒲菰芦苇之属最茂密。每春秋二祀,例率郡僚师儒会饮堂中,即渔此塘以为乐,名浊劳会,亦洗阖境诸祀之劳之谓也。故传乳泉井、桄榔庵、茉莉轩,今皆湮废,遗址尚存。
这则笔记表明,在明代,人们仍将东坡书院看作是苏轼的“游宴之所”,而不是他收徒讲学的地方。以他当时的“罪臣”身份及他个人的精力与工作、生活情况而言,不会有招收学生、开课讲学的做法。他与姜唐佐、黎子云、符林、王宵等人的关系为师友,相互之间为问学而非讲学。在明代,书院门前的东坡塘仍有百多亩的水面,1950年后,已经不足百亩。而乳泉井、茉莉轩二处遗迹,今已不见。
蚺蛇产于山中,其皮中州市为缦乐器之用,其胆为外科治疮痏之珍药,然亦肝内小者为佳。此地兼产山马,其状如鹿,特大而能作声,尾更板阔,与鹿稍异。蚺蛇尝捕吞之,从后脚而入,虽角实大二倍于鹿,毒气呵及,即时解脱。初吞时,亦不能转动,略向水次伸舒,消尽无余矣。途人卒然相值,虽持木棍亦将无施。解事者执指大蛇皮木在手,一挥即止,可见物贵得其制,不在操利器也。
这则笔记是说:蚺蛇生长在山中。它的皮可剥下来制作乐器。它的胆是治疗疮伤的珍贵药材,但也只有藏在肝内的小胆才是治疮最好的(据说蚺蛇身上有两颗胆,一大一小)。海南也生长一种“山马”,形状像鹿,但个头比鹿大,还能发出吼声。它的尾巴更为宽大,与鹿稍为不同。蚺蛇能捕捉山马并把它吞食,从头吞到脚。虽然山马的角比鹿角大二倍,蚺蛇以毒气吹及,角即脱掉。蚺蛇初吞下山马时,蛇身不能转动,须慢慢向水边爬去,在水中舒展开来,才能完全消化掉腹中的山马。过路的人有时碰到蚺蛇,但手中拿着棍棒也奈何不了它。内行熟悉事理的人,拿着指头大的蛇皮木在手,向蛇一挥舞就可以制服它。
花梨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识路径,不能寻取,黎众亦不相容耳。又产各种香,黎人不解取,必外人机警而在内行商久惯者解取之。尝询其法于此辈,曰当七八月晴霁,遍山寻视,见大小木千百皆凋悴,其中必有香凝结。乘更月扬辉探视之,则香透林而起,用草系记取之。大率林木凋悴,以香气触之故耳。其香美恶种数甚多,一由原木质理粗细,非香自为之种别也。
这则记载里的“鸡翅木、土苏木”,现在海南岛上已基本绝迹,极为罕见。而所指的“各种香”,是为沉香。关于沉香的成因与叫法,说法不一。这里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沉香分为沉香、栈香、黄熟香三品。入水即沉,为沉香;入水半沉,且香品带有木质,为栈香;香木经砍伐或自腐而成为黄熟香。这则记载中,采香者多为内行人,“黎人不解取”。采香当于七八月间,天气晴好,月光皎洁时入山探视,闻取香气而结草为记,天明后采掘。这种说法与此前三四百年,北宋苏轼谪琼居儋时的记载似有不同。其时,当地黎族百“以贸香为业”,为何不懂采香?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当时沉香很多,随处可采,无须技巧,而后世已成罕见之物,非内行人无法辨识。
海槎秋晚巡行昌化属邑,俄海洋烟水腾沸,竞往观之,有二大鱼游戏水面,各头下尾上,决起烟波中,约长数丈余,离而复合者数四,每一跳跃,声震里许。余怪而询于土人,曰:“此番车鱼也,间岁一至。此亦交感生育之意耳。”今中州药肆悬大鱼骨如杵臼者,乃其脊骨也。
翻车鱼,属大型海洋性鱼类,常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洋中,故海南省海岸可以见到。此物长可达三四米,重可达一两吨,可谓庞然大物。故作者称“决起烟波中,约长数丈余,离而复合者数四,每一跳跃,声震里许”,这应是翻车交配时的现象。
(2015年1月26日)
有关琼崖旧事:桂馨楼琼儋史话的文章
贾捐之反丑诋当地人为“禽兽”,足见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严重隔阂,废郡之举势在不免。自西汉元帝罢废珠崖、儋耳郡后,五六百年间,史籍上不再有封建朝廷在此设官行政的记录。那么在这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里,海南的历史沿革该怎么算,是断档还是代有统绪,则成了争辩不休的历史话题。可以说,直至今天,关于海南岛的这段历史沿革问题还未能取得一致的看法。......
2023-09-27
万历《儋州志》是仅存的几部明代海南地方志书之一。清光绪年间,儋人王云清续修《儋州志》,曾谈到万历本州志“为纲二十有一,为目六十有九”,但似乎他本人也没见过这本志书。曾邦泰却敢于在正史体例之外独树一帜,“自立一家之言,以成一岛之全书”。章学诚认为“独州县志书,方隅有限,可以条别诸目,琐屑无遗,庶以补国史之力之所不给也”。从这一点看,万历本《儋州志》正有其不足之处。......
2023-09-27
赵佗死后,四传至其曾孙赵兴,赵兴愿臣属于汉,而遭至南越国内以丞相吕嘉为首的反对派的抗拒。九郡其中即有海南岛境内的珠崖、儋耳二郡。从此,海南岛上开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海南岛有了郡县的行政区划。路博德与杨仆攻南越,其实杨的军功最多,寻陕与石门的关键之役都是杨的功劳。......
2023-09-27
据此得知,赵鼎归葬于浙江衢州。唐胄对王的叙述深信不疑,认为宋南渡后,北方沦陷,赵鼎无法归葬故土,老者之言可信。此诗第二、第三联均与赵鼎墓有关。据《宋史·奸臣·秦桧传》载:“桧于一德格天阁书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之而后已。”据《广东通志》等所记,这海南的“赵鼎墓”民间原是疑为“交趾王墓”的,而赵鼎的儿子赵汾当年随父至海南,得旨归葬后,又护送返中原,何曾有子孙留滞海南?......
2023-09-27
谈的是一些历史往事,论的是一些常有争议的故实,且当一家之言,不敢自诩为不刊之论。因而这“琼崖旧事”有些也确有还原其真相的必要。而究其错失正在于粗疏大意,未加考量;矛盾抵牾,首尾不顾。唯愿此书有益于热爱海南、热爱儋州的求知者,有助于研究海南、研究儋州的学者。......
2023-09-27
钦宗不得已,封李纲为“东京留守”,将御敌之事一股脑交给李纲,却时时谋划南逃之计。李纲虽非武将,从未参与过军事,但国之将亡,乃奋身力任,“治守战之具”。然而,尽管李纲打了胜仗,退了敌兵,钦宗却忙着派人与金人议和,割地赔款,将皇弟与大臣作为人质交给金兵,将李纲调离京都,解除兵权。李纲任宰相不到三个月便被罢免,主张他留任的陈东等人还被宋高宗砍了脑袋。......
2023-09-27
苏轼诗集有《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一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为此,陶氏据当时海南昌化县的地理情况认定“双溪”即发源于五指山、经德霞枕水冈而下至县东境的溪流,因此把苏轼的这两首七律定为居海南昌化军时作。因为苏轼居儋时,曾写有《峻灵王庙记》,援此例,若真有苏轼在琼写的昌化诗,《正德琼台志》当不会遗漏。此段按语中所谓“施注、查注”,分别指南宋的施元之父子及清代的查慎行所注苏轼诗。......
2023-09-27
原来冼太夫人的丈夫冯宝系北燕贵族冯弘的裔孙。且冼太夫人出巡州县的任务是护卫隋朝的使者裴矩。并未提到海南黎峒。所以冼太夫人是否亲到海南移城,在这里也只能是“民间话语”而已,不能看作是查有实据的历史事实。关于冼太夫人的冼氏族源,据其宗谱所载,有多达六种大同小异的说法。因此冼太夫人实为中原汉人的后裔。......
2023-09-27
相关推荐